
幕后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四
原创 陈昌华
很可能,最后离开华夏艺术中心的,是我们这几个人了。
夜已很深,风也很凉,彩旗拔了,图片撤了,台也卸了,一天,应该说是十几天的忙碌,终于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唯有在夜风中呼呼作响的那几百面宝安小旗,还在提示着,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宝安人大团聚的盛会。

那些刚刚走出“宝安之夜”的人们,恐怕还沉浸在那如痴如醉的欢乐气氛之中。那载歌载舞者的潇洒,台下观众的笑声,以及公布摇奖号码的激动,都随着马达的轰鸣,像退去的潮水渐渐远离,消失在深深的夜色之中。

台前的一切已经结束,而幕后的一切,仍在继续。看着和我们一样,从一大早忙乎到此刻的两个女同胞,我忍不住动了恻隐之心。将小王交给黄队长,再三叮咛把她送到八卦岭,这么晚了,一个女孩家,真出了事,我可交待不了。小许还好,家在特区报社,繁华地段,想来平安无事.就让她俩先走一步吧!剩下满载大会和演出物品的人货车,有宁太、小韩和我,还有行政部的小余、老黄及司机小易足能对付了。
应该说,宝安之夜的演出,同表彰大会一样,还是较为成功和令人比较满意的。台下的掌声和笑声,在台后的我们是能感受得到的,但我们却始终捏着一把汗,悬着一颗心。不知是第几个节目,突然跳闸停电,楞是吓得我不轻,好在只那么一会,就又大放光明,我这才如释重负。这幕后的活就这样,干好了属于正常,一点差错,就晾在台上。

难为了小许和小韩。晚会未开始,我就把他俩唤在身旁,紧伴我形影不离。记不清他俩被我指使了多少回,和工会的许姨、小余一起,滴溜溜地满台子转,催场、叫人、搬物,跑上跑下,一刻不停。象刮风一样,哪儿需要,就刮到哪儿。我拿着从剧场借来的对讲机指挥联络。这对讲机今晚可派上了大用场。剧场的灯光室和音响室远离后台,高高在上,没它遥控还真不行。就这,小许和小韩也不知跑了多少趟,没它,腿不跑细了才怪。

宝安的战线真长。节目来自“一个中心、九大总部”所在地的天南海北。虽联排了两次,仍无济于事,还有没赶上趟的。直到正式演出的当晚,还有临时报节目插上的。灯光编排各家有各家的要求,也难为了剧场那位从中央芭蕾舞团调来的专业灯光师。原来编好的灯光程序仍不满意,又要打乱,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种种要求。不应允吧,眼巴巴望着你,欲拒不忍,通知灯光师变吧,那边早就警告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早已编好程序,一变全盘皆乱,真叫人左右为难。有几次婉言拒绝,有的通情达理免了。有的目光就变得疑惑起来,意思是:真象你说得那么玄吗?别蒙我们!硬着头皮,给灯光师好言央告,那边干脆来个不搭不理,起初以为惹恼了灯光师,后来才知,他的对讲机没电了。

更要命的是。许姨又打印的新节目单,只到晚会已开演才交给我。我的头一下就大了。要按新节目单,原先编好的灯光及音响程序全部报废,得重新编,就是中国的头号灯光师、音响师也来不及了。我当机立断,仍按旧节目单顺序,才逢凶化吉。
始料不及的是,老手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节目主持人杜予小姐是宝安的老主持了,今次和黄炎搭档,一唱一合,风度翩翩,默契自如。偏偏轮到董事局的节目需要用她报幕的无线话筒时,真要命,她连人带话筒全无了踪影。龚副总已经上场,娄小姐盯着我要话筒。天呵,我急中生智,忙将有线话筒拆下来递给娄小姐,只好这么凑和着上场吧!总算解了燃眉之急。台下的观众不注意,娄小姐的话筒拖着长长的线,煞是扎眼,只有我们看得清清楚楚。节目倒还顺利,赢得满堂彩。这时杜小姐出现了,原来她去换装,准备安信财务的节目出场,顺手把话筒递给了后台一侧的小余。我气得声调都变了:“你这个老主持,怎么连常识都没了,离开时话筒应留在这里嘛!”杜小姐倒豁达,没有和我计较,又从容去报幕了。我只后悔,我这脾气,只好在这里,向杜小姐道声歉了。

得谢谢小刘。这小伙子放录音带,真是克尽职守。那么多带子,那么多节目,他都搞得清清楚楚,未出一点差错,中间有几个节目顺序调整,他在对讲机里连连呼我,生怕闹出点笑话。还不错,一场晚会下来。都皆大欢喜,多亏了这小刘。 还得谢谢计财部的黄小姐、曾小姐,是她们及时计算出了每个节目的评分,这一晚,她们也绝不比我们轻松。
谢天谢地,演出总算结束了,没有发生大的纰漏,我这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所有后台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幕徐徐拉开,灯光通明,集团领导上台和演员合影,闪光灯频频闪亮。拍完照,我只后悔,怎么没安排幕后的工作人员也去合张影呢?真是忙晕乎了,来年晚会,记着补一张。

散场了。宣传部、行政部、工会和广告公司的人开始卸台。忙乱一阵,才将各种物品装上了车。回去的路上,车速很快,风呼呼作响,夜色更深,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物。我在想,台前的一切,固然是热烈而又欢乐的,却少不了幕后的忙乱和辛苦。而今晚的幕后,虽说辛苦归辛苦,的确也是乱得可以,需要改进的地方多矣!曝曝光,对明年也许会有点好处,但愿。
卸完车,将东西安全放入仓库,回到宿舍,已经两点了。虽然很累,但却感到:值!
每一个幕后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感觉。
选自文集《企业常青藤》1994年1月于深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