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言的最初形式,也是最高形式;诗歌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难写的;现代诗歌有许多创新之处,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表现形式。我们熟知的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
比喻是最常见的诗歌语言手法,仍然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焕发迷人的魅力。以诗人余光中著名的诗歌【乡愁】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诗通篇采用明喻手法,把不可感知的乡愁实化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可感之物,娓娓道来,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和对祖国大陆的刻骨思念之情。整首诗歌感情自然真诚,情感逐步递进加强,在结尾达到情感的高潮。而且结构舒展而严谨,深受古典诗歌的浸染。
现代诗歌的诗人在运用比喻这一传统表现手法时,力求新意,喻体更加奇倔突兀,令人意想不到。如洛夫的【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象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诗中,作者把子夜的灯比作一条小河,情人的信比作一尾鱼,她的笑比作泡沫,比喻新颖独到,别出心裁,很好地吻合了子夜读信的特定环境,也把情人间的扑朔迷离的情感写得含蓄而别致。
还有顾城在表现绝望的爱情时写的【祭】: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他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诗歌把传统的李商隐的“蜡烛成灰泪始干”演绎出了现代气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他为爱绝望悲伤的思想感情。
排比也是现代诗人常见的表现手法,惠特曼的《草叶集》里就大量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使他的诗歌具有海浪般的气势。
中国的现代诗人也经常使用,如北岛的【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这样的连续铺张,使整首诗歌具备排山倒海的气势,读起来有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排比手法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诗歌文本具有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使诗歌增色不少。
拟人手法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使枯燥乏味的物体生动起来,显示文字的活力。如诗人多多的【告别】:
长久地搂着白桦树
就象搂抱着我自己:
满山的红辣椒都在激动我
满山的石子洒向大地
满树,都是我的回忆……
秋天是一架最悲凉的琴
往事,在用力地弹着:
田野收割了
无家可归的田野呵
如果你要哭泣,不要错过这大好时机……
诗中把物体田野拟人化,收割后倒伏卧地的田野仿佛无家可归,制造了悲凉伤感的场景。
对比烘托手法可以使诗歌拥有明显的比较效果,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顾城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诗歌把我和云、远和近进行对比,维妙维俏地表现了作者敏感多疑的爱情心理。
烘托手法明显的如昌耀的【生命】:
我记得。
我记得生命
有过非常的恐惧——
那一瞬,大海冻结了。
在大海冻结的那一瞬
无数波涌凝作兀立的山岩,
小船深深沉落于涡流的洼底。
从石化的舱房
眼里石化的大海只剩一片荒凉
梦中的我
曾有非常的恐惧。
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必怀疑,
自然界原有不可摧毁的生机。
你瞧那位对着秋日
吹送蒲公英绒羽的
小公主
依然是那么淘气,
那么美丽!
诗歌先抑后扬,心理由恐惧变为欣喜,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生命之美的讴歌。
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