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己的定位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九
陈昌华
时间真快,转眼我们的《宝安风》已经步入了第五个年头,出版一百期了。
一百期,对于当今世界那些林林总总,历史悠久的老牌和大牌杂志来说,的确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我们这本小小的企业内刊来说,还是很有些纪念意义的。毕竟,人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不管岁月怎样流逝和变迁,对每一个过来人来说,对“那时候”都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如何过来更是有着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百感交集的情怀。
我们不会为当初起步时歪歪扭扭的足迹所惭愧,也无暇为后来走的象模象样的脚印而骄傲。面对着这一杯掺合着我们太多的喜悦和痛苦,太多的追求和探索,太多的希望和失望,太多的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自酿的酒,我们还是忍不住借这刊物的一角,向所有的读者和作者,向曾经和还在为刊物辛勤工作的编辑,向所有关心和注视着《宝安风》的朋友们道一声,谢谢!为《宝安风》一百期,干杯!并用这种思考的方式,来庆贺我们自己的生日。
说到定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随着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十强战中再次失利,由某位权威人士写的一篇有关给中国足球定位为亚洲二流水平的文章见诸报端后,引发一场有关定位的争论至今仍余波未平。撇开她“定位”是否准确及背后的良苦用心且不说,我们倒认为,不管做什么事,给自己找准定位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办刊物也概莫能外。
就象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带着母体的胎记,不能脱离父母、脱离家庭一样,任何一家企业的报刊,也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各家企业的烙印。这个出身是我们生来注定,也无法更改的。企业报刊首先姓“企”,就象《三九报》离不开“999”,《万科周刊》离不开万科,《平安保险报》离不开平安,《宝安
风》离不开宝安一样,正所谓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我们谁都割裂不开自己与企业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和纽带关系。传递企业的信息,宣传企业的业绩,为企业服务,自然成为我们每家企业报刊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首要定位。忽略和漠视这个定位肯定是不妥当的,也是难以立足站不住脚的。但是,一味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强调这个定位也是绝对不明智,不足取的。
尽管孩子不能脱离父母,企业报刊不能脱离企业,但父母终归是在社会的,企业也同样离不开社会。这就是马克思曾经给人下的一个十分精彩的定义,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套用到企业报刊来说,也完全可以这么认为,它不仅具有企业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企业报刊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既植根企业,立足企业,又要走出企业,跳出企业。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这颇有点象“文革”时盛行的反血统论,既不要忘记我们的出身,不要唯成份论,关键又是要重在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报效企业,为企业服务。
回顾《宝安风》走过的这五年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对其定位的认识,也有—个逐步提高,逐步清晰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刊物的起步阶段。《宝安风》创刊于1994年元月,我们当初的定位是“宣传企业的发展和业绩,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这个定位就是放在五年后的今天来看,你也不能说它有什么错,而且不少企业报刊至今也仍在按这个定位运作。但是仅仅定位在此是不够的。如果只一味满足和停留在机械而平面地反映企业内部的内容这一块,而对企业以外的经济现象,经济热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为都无关痛痒,和自己的报刊不搭界,长此以往,不管你办的多么卖力,你这份报刊不仅很难在外界产生影响,引起外部读者的共鸣,即使对内部读者来说也不会有太大吸引力。最终的结果极可能是费力不讨好,内部的人认为意思不大,老是自己家里的那些油盐酱醋,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反来复去,味如嚼蜡;外面的人会感到你的报刊就是办给内部人的,与外面关系不大,要么弃之不看,要么看了也不会留下印象。
第二个阶段是刊物的探索阶段,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证券时报和投资导报两名资深记者张凤春和张信东的相继加盟,刊物吹进了一股新鲜的变革风,由原来的定位逐步发展到了“用企业的视角观察社会,用社会的目光审视企业”这一层面。显然,触角伸出了,视野开阔了,题材拓宽了,内涵加重了。我们不再简单地就事论事地来记录报道企业的各种内容,而且是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放在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之下,来重新打量、审视我们所在的企业。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对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研究,和对企业影响以及本企业在所处行业、所处产业位置的思考,加强了与中外企业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加大了经营管理的探讨比重和力度,这从我们过去那些散兵游勇式的栏目设置,压缩合并为“经济潮”、“宝安风”、“文化林”这三个相对固定的栏目,即可略见一斑。这个重新定位给刊物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许多企业内外的读者,包括新闻圈子里的朋友都给予了我们积极的肯定和热情的赞誉。与此同时,刊物的四封及版式也顺应这一变化,做了及时的调整。《宝安风》以新的面貌和新的活力,受到了企业内外的关注和好评。
第三个阶段是刊物的基本定型阶段,从1996年第四季度开始,我们又进一步把刊物的定位调整为“关注财经热点,探求管理真谛”。相比原来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次的调整是局部的,温和的。一来更加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捕捉财经热点,对近期经济重大动向进行跟踪报道;二来更加注重经营管理的探索和深度报道,对中外企业特别是海外老牌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进行由点及面,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的系统研究,用以观照我们的企业,进行对比、借鉴和反思。老实讲,从这种借鉴和反思中,我们受到的震动是巨大的,得到的启迪是深刻的,获得的教益是全方位的。在组织、撰写和编辑这类稿件的过程中,对我们自身的财经和管理这两方面的经济专业知识,无疑是极大的充实和提高。放电必须充电,而且要不断充电,才能放出更强的电流。对我们这些大多是学文的,从事的编辑行当这个原有的充电器来说,这种知识结构的调整充电,正是雪中送炭,每个人都获益非浅。许多圈子里的同行和全国各地素不相识的朋友,或电话、或来信告之,感到《宝安风》的财经和管理特色非常显著,有份量也有深度,有新闻性也有实践性,这应该不算是溢美之词。
从刊物的最初定位到如今的定位,我们已经走过了五年。这五年是探索的五年,追求的五年。三次不同的定位,给刊物带来了三次不同的变化。如果要说刊物还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主要应归结于定位还比较准确。但我们知道,找准定位不等于解决了定位。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反映自身企业内容这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到位。而且关于企业报刊的定位,也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在我们的眼睛逐步由向内转入向外的时候,有些兄弟企业报刊又由向外转入了向内。这会不会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不过,各庄自有各庄的高招。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不管路怎么走,把刊物办好才是我们的目的地。条条大道通罗马,大家只管走下去就成。
原载 《宝安风》1998年第6期
选自文集《企业长青藤》1998年3月于深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