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风》的变化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八
原创 陈昌华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我们的《宝安风》才咿呀学语地走过了三载多春秋,却也出落得颇有些讨人喜爱了。时常有天南海北相识的或不相识的朋友,或打电话,或写信来,赞赏有之,鞭策有之,出谋划策有之,要求征订、询问怎么个订法更有之。作为办刊者的我们,自然颇感欣慰。也有些“圈里”的同行,一见面总免不了互相切磋各自是如何运作的。其实,“各庄都有各庄的高招”。如果说,我们这本企业自己办的刊物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归结到一点,恐怕就是变。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变,是永恒的,是绝对的,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自然法则,何况一本刊物。只有变,才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住,才是它打动和吸引读者的魅力之所在。
刊物的周期在变。《宝安风》创刊于1994年元月,先是月刊,每月一期。并非是我们不知道,有些兄弟企业的刊物周期非常短。比如《万科周刊》一周一期。但我当时就纳闷,至今也未完全搞明白,当然更多的是佩服。万科的兄弟们是否周末都不休息,尤其如今还是“双休”,居然就能折腾得一周一期。也绝非是我们偷懒,实在是创刊时人手太少,专职的文字编辑只有两人。于是,一边硬着头皮,把鸭子赶上了架;一边赶紧四处张罗着招兵买马。待到刚增加了一名编辑,从第四期就开始改出半月刊。半月刊,周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新华社的《半月谈》,不也才半月一期。作为一份企业刊物,也算可以了。就这么出到去年七月,又觉得出刊时间和双休日不大吻合。从总第60期开始,又改出双周刊。半月和双周,虽只差一天,却觉得从发稿、编排到出版,顺畅了不少。
刊物的形式在变。先是刊名,因创刊号出得急,名字还未起好,就先用“宝安集团”的名称充作刊名。后来就发动各位编辑,每人都起了一串名字。在选送的几个刊名中,“宝安风”是我起的。最后由集团总经理陈政立亲自敲定。于是,《宝安风》从第4期开始,就这么刮了起来。
继而是四封,主要是封面由抽象的造型图片,变为集团的新闻图片,又变为电脑设计的组合图案。不仅显得越来越现代和美观,也和内文的衔接越来越贴切。这可花费了美编小韩不少心血。头两年,刊物的四封相对比较固定。从形式到色调,基本都是老样子。从去年年初起,要求形式改革的呼声渐高。这可着实让习惯了老模式的小韩,伤了不少脑筋。大家出了不少点子,小韩也来不及消化,就匆忙改版。孰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几期的设计和色调,他都没找准感觉,把握得也不好,不是色调太亮,就是过暗,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到位。其实那过错不在小韩。如果给他一些准备的时间,先拿几个方案,再选一个改版,效果不至于如此。这样难为了几期,小韩终于上了路。去年的第16期,终以清新淡雅的设计和接近集团标准色的浅绿色调,赢得了读者广泛赞许。连一向对各项工作都要求十分严格的陈总,也极难得地表扬是《宝安风》创刊以来搞得最漂亮的一期。从那期开始,小韩的设计风格渐趋成熟,每期的四封,基本都得到了读者的首肯。小韩和我们这才都松了一口气。
再就是内文的版式,也是几经周折。特别是凤春和信东,也没少绞尽脑汁,找了一大堆中外期刊,和小韩一块推敲,总算折腾成现在这样子,起到了对内文的画龙点晴、烘云托月作用。但大家仍不满足,还在琢磨怎么继续改进。当然,这就要且看下期分解了。
最后是刊物开本的变化,由原来的正度16开,改为了从今年元月起的大度16开,显得大气了许多。
刊物的内容在变。其定位从比较单一的“宣传集团的发展和业绩,增强集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变化为“立足宝安集团,用企业的视角关注社会,用社会的目光关注企业,创造富有宝安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内涵丰富了不少,起点和层次,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风格从厚重、严谨,但有时略嫌沉闷、呆板,变化为既厚重,深刻,又灵活多样,可读性强,使刊物不仅耐看,也好看。这正是不少朋友和读者评价《宝安风》时所指出的与其它企业刊物相比的最大区别。我认为,这个看法还是比较准的。这也正是我们这几年来坚持走自己的路,所苦苦寻觅、执着探讨和不断追求的。
其栏目的设置,变化更大。从宝安论坛、宝安简讯、宝安巡礼、半月谈、宝安风景线、文化茶座、管理天地、他山之石这些基本固定的栏日;到保持一部分固定栏目,加一部分根据稿件情况临时设置的栏目,诸如灯下走笔、特别报道、域外纪行、经济纵横、专家访谈、古话今说之等等;再到把各个栏目合并为宝安风、经济潮、文化林三大板块;再到相对固定的封面故事、财经观点、经营管理、商业文化、宝安生活这五个栏目。可以说,这其间既经历了“狗熊掰棒子”似的栏目设置太多、太杂的随意,也品尝了某些名牌栏目如三家村赢得读者称赞的快感,更明白了栏目不相对固定,读者就难以摸对门,刊物也难以推出名专栏、名作者的道理。
至于刊发的文章,其变化更是显而易见。长文少了,短文多了;信息量更大、更及时了;观点更多、更新颖了;内涵更深、更有份量了;文笔更犀利、更精炼了。自然,这要特别感谢许多新老作者,特别是一些专栏作者,如北京的王安、上海的谢百三、广州的谢翔等。没有他们的厚爱和支持,刊物是很难办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刊物的设备在变。从原来的一台386电脑,发展到目前的586电脑一台,486电脑3台,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尼康F4照像机各一台。编辑们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从发稿到植字,从图片扫描到排版的全部程序。出菲林、印刷前的一切工作,都能在编辑部搞掂。这可省却了编辑们的不少麻烦,大大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中转环节,保证了刊物的按时出版。每念及此,我和编辑们都非常感谢陈政立总经理和分管宣传的贺国奇总助,是他们为《宝安风》创造了这样一流的工作条件。
刊物的人员在变。这是刊物不断变化,不断上新台阶的根本。周小荣走了。这个来自江西的二级女作家。又回到她的书斋,爬她的文学格子去了。不久前,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她写的言情的长篇小说,书名没有记住,但“雨霏霏”的笔名一下子叫我想起了曾和我们共事了几个月的她。她在刊物发文章时用过这个笔名,有点独特,虽然相处很短,但我还是记住了。
熊考核也走了。这个来自衡阳的副研究员,倒不是舍不得他市社联副主席的头衔,是他一直潜心研究的“王船山”,又把他拉回去,继续做他的学问去了。他在编辑部干了一年半,是跑得最勤、写稿最多的编辑。最让人惊诧的,是这位沉湎于庄子、王船山美学而且颇有造诣的老夫子,居然对证券、对股市如痴如迷、十分精通。时不时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一些专业得让我们目瞪口呆的股评文章。只可惜那些头头是道的分析并未给他在那两年的熊市里带来多大收益。去年春节前,他是带着这点遗憾走的。他本可以调进深圳,集团让我通知他办理调动手续,但他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我也一直替他惋惜,为他的股票和他的调动。还感到有点对不住他,几个编辑是面试后就留下上岗了。只有他,面试后又让回去呆了一段时间,才又让他回来上班。尽管责任不在我,却也一直未向他解释。他倒从未介意,一直到临走,都是干得兢兢业业,从没向我提出过一点个人要求,典型的秀才气质。可谓是人才、人品都难得。
张凤春来了。这个从《证券时报》调来的编辑,给宝安风带来了清新的观念和思路,带来了正规报刊的一套运作方式。应该说,刊物比较大的变化,是从他到来之后开始的。在此之前,我曾试行过每人编一期的责编轮流坐庄制,竞争是有了,合力却有些分散。又试行过责编连编五期的执行副主编制,但效果仍不理想。凤春来后,提出了板块制,三个文字编辑各管一个板块,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刊物加强了选题策划和整体意识。几根绳拧成了一股绳,加之他带来的一批在圈子里都颇有些名气的专栏作者,约来的稿件一出手感觉就是不一样。没多久,便使刊物的质量和份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说实话,当初有人向我推荐后,对这位小我许多,毕业于南开的小老弟的文字水平和编辑能力,我一看他在证券时报写的编的文章,就心中有数了。在他编了几期刊物后,我就认定,确实没有看错。果不其然,不到半年,他就在我的推荐下,升为了副主编。一年多来,他这个副主编干得是十分称职和出色的,我不仅放手,也从心里感谢他对我的工作支持。我们相处融洽,配合也是默契的。最近,集团又把他调到金融部做了部长助理。我为《宝安风》走了这么个得力的副主编感到可惜,但更为他的升迁高兴。毕竟,他用自己的努力,遂了他“不甘心只会写字,还想做点别的”这个心愿。在这里,我祝他成功;也约他别忘了继续给“娘家”写稿。
张信东来了。这个来自于《投资导报·财源》训练有素的记者,以他擅长的人物专访,在刊物上一亮相,就获得了好评。他对办好刊物的见地,对版式的建议,对所担负的份量最重的封面故事这一板块的构想,都令人感到不俗。这又是个很有希望的小伙子。难怪《证券时报》一位熟悉的老记,见了我,就惊叹:“你们《宝安风》,又挖了一个厉害的角色!”我笑了,心里颇有些得意。
李宁太还在。这个来自于山西师大校报的主编,会摄影,会写文章,是个多面手。他是唯一没有经过面试,就被我选中的编辑,主要就是看中了他这两下子。他担负着刊物的摄影任务,还分管宝安生活这个板块。在编辑部,他的认真和细心是出名的。他校对的稿子,极少出错;交办的事,也都尽心尽力。
王玉玲回来上班了。这个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才女,是和我一起创办《宝安风》的文字编辑,以隽永、流畅的散文和随笔见长。前两年的生日专递栏目,她给过生日的员工献上的一首首富有韵味的小诗和一篇篇精美的短文,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去年11月,她做妈妈了。今年春节后,她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担负起商业文化这个她曾编过的老版块外加经营管理,还有责任编辑的活。对这个年轻的母亲来说,担子可是不轻了。
美编韩增强算得上一个元老了。这个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陕两小伙,负责四封和版式设计,还有集团美术方面的一些杂活。为人勤快、踏实,不管叫干什么,从来都没二话。过去,在印刷厂排版,他人老实,一趟一趟往印刷厂跑,把本该由印刷厂业务员跑腿的活也包了。我提醒他,让业务员送稿,他笑笑,还去跑。去年,他又自学了电脑平面设计,如今更是如鱼得水。
植字排版小姐黄海伦,是个几乎把编辑部杂活全包了的小妹妹。她每期要打印五万多字的稿子,有的还要反复修改,还要扫描图片,要排版,忙起来就时常加班(加班对整个编辑部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刊物出来后,要分发要寄送稿费,要调整、复印发行名单,还要整理报纸刊物,真是忙得够呛!但她却毫无怨言,总是微笑着,默默地做着这一切。
正是由于这种种变化,我们的《宝安风》才办得越来越像模像样。1995年9月,刊物出到总第38期,就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内部出版刊号。1996年3月,在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好新闻评比中,《宝安风》获得了全市好期刊唯一的一等奖。《工人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体育报》、《中国乡镇企业报》、《新华文摘》、《科技信息》等全国性报刊,都曾转载过我刊发表的文章。
在刊物的发行上,《宝安风》也越刮越远。除了集团在全国各地的业务对口部门和单位外,陈政立总经理还特意叮嘱我们要加寄一千个县的县委书记,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见。
《宝安风》在变,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宝安风》还要变,还要变得越来越好看,越耐看。因为,这是集团老总陈政立的要求。他从创刊至今,多次向我们提出,要把《宝安风》办成全国一流的企业刊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正在努力,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这更是广大读者的需要,面对那么多双注视着《宝安风》的眼睛,我们绝不敢辜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
选自文集《企业长青藤》1997年4月于深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