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前面在通过一堂讨论课对仁道进行了一番高度概括之后,接下来孔子又结合具体实践给弟子们讲述仁道的智慧了。孔子告诉弟子,行仁道:
首先,要虚心好学,以人为镜。
【原文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一章非常通俗。“贤”在这里应当是一个泛指,既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点和长处。“不贤”也是一样。这一章的意思是说,见到品行高尚的人或者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时,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争取与他看齐;发现别人有不好的行为,就要暗暗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见贤思齐”已成为中国人的一条成语,它不仅交给了我们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而且教给了我们做人的又一个道理,即: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缺点,都可以为师为鉴。只有心胸豁达的人,才能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借人之错照己之过,在学习与借鉴中不断地检讨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成就自己的德行。
其次,要力行孝道,无怨无悔
平心而论,大凡为人子女,都有孝敬父母之心。但是,在现实中,要真正做一个孝子,却并不容易。因为,孝,不仅体现在“赡养”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敬重”二字上。因此,当孝敬父母与自己的生活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依然能坚守孝道,做到对父母敬重且无怨无悔,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孝与不孝由此而生。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一章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影响很大,以至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将其作为“打倒孔家店”的有力罪状之一,理由就是鼓吹“愚孝”,是毒害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鸦片,束缚中国人思想的精神枷锁。这其实是大大的冤枉了孔子!我们知道,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秦代“焚书坑儒”的灾难,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汉儒们是通过对儒家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来宣扬儒家思想、确立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这就是所谓的“经学”。然,汉代的儒家,是完全为维护汉朝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来解经注经的,他们讲经、解经无不迎合汉朝统治阶级的意志——事实上,历代儒者大凡都是如此,这就是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被人为歪曲乃至践踏而被塞进诸多糟粕的原因。这一章,自汉儒以来的传统解释就是:
儿子在侍奉父母时,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要很委婉的劝阻。自己的意见表达了,但父母不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且不违抗他们的意愿,为他们操劳,虽然心有忧虑,但无怨恨。
这样的解释无疑是要儿子充当父母错误的“帮凶”,而且还要做到心甘情愿,难怪要受到“五四运动”的批判!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将父母、儿子简单的放在了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位置上,产生了两种逻辑结果,一种是:父母是不可能错的,所以儿子的主张是一定错误的,因此,儿子要服从父母;第二种就更绝对,那就是,即使父母错了,儿子也一定要顺从。宋儒以后更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名训,将父母放在了一个绝对正确的地位上了。以后的儒家学者大都难以突破这种“二元”思维,即便是当代的南怀瑾先生也不例外,在解释这一章时,含含糊糊的说,当儿子发现父母的不对时“应当把道理明白的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言下之意,就是要儿子在不能劝止父母时替父母担过,并且说这是做儿子的一个“原则”(《南怀瑾论语别裁》)。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章的意思?我以为,首先要弄清以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
一、“事父母”,就是帮助父母管理家事的意思。父母作为一家之长,在父母主事时,儿子的职责就是帮助父母管理好家事。
二、“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三、“谏”,本是规劝之意,这里应当理解为“意见或建议”的意思;
“事父母几谏”翻译过来就是“帮助父母做事,自己有意见或建议时要委婉的提出来(不能莽撞、生硬)”
四、“志”指父母的意愿。“见志不从”就是“见父母没有采纳自己意见或建议的意愿”之意。
五、“敬”是敬重,“违”,即违抗、背叛的意思,“又”依然的意思。“又敬不违”就是:依然对父母很敬重,不违抗、背叛父母。
六、“劳”就是操劳,“劳而无怨”替父母操劳心中没有怨气的意思。
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帮助父母管理家事,自己有意见或建议时,要态度和蔼,尽可能委婉的向父母提出来,当看到父母没有采纳自己意见或建议时,依然对父母很敬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忠实地替父母操劳而心中不生怨气。”


很显然,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事父母”的态度而并非是“儿子对待父母错误的态度”,强调的是儿子对父母提意见时态度要诚恳,要用父母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出来;当父母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时,要尊重父母的意愿,正确对待父母的决策,既不能固执己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父母,强迫父母按自己的意见行事,更不能因为父母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心生怨恨,故意对抗,甚至背叛父母。因为父母作为一家之主,有管理家事的“决策权”,采纳或不采纳儿子的意见,自有其道理。这就好比一个单位,如果部属因为主管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就要么对抗,要么抱怨,带着情绪工作,这事情还能办好吗?同样,如果主事的对部署的意见都要采纳,哪么,今天张三说东,明天李四说西,这个单位非乱了套不可!
治国和治家其实是一个道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那他还能真正忠于朋友、忠于国家、忠于天下人的事业么?所以,“忠”“孝”总是连在一起,此所谓“忠臣出于孝子”的道理就在这里。
孝子心中自有责
【原文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一章是说,当父母在世时,作为儿子,尽量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经商、求官等;如果一定要出远门,就必须有明确的地方让父母知道。“游”指游学、求官、经商等,泛指一切谋生的行为。为什么父母在,儿子就不能轻易远游呢?原因就是当父母需要时,儿子能够及时的侍奉在父母身边,不至于让父母在遭遇诸如病痛、意外等不测时,不能亲自照料,让父母身心受到更大的创伤。“游必有方”的目的就是便于父母能经常的联系到自己。古时候,通讯、交通不便,不像现在,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千里之外的儿子在几个小时内飞回父母的身边,常常是一个人一旦离家,上京赶考也好,外出谋生也好,一旦离别,数载甚至数十载音信全无。这期间,家里人不知外面的人在外的情况,外出的人不知家里人的情况,有多少人间悲剧就会由此而生。我们看那些反映亲人离愁别恨的历史戏剧就会知道。是故,离别,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时期,就意味着要承受骨肉分离的危险,就极其悲壮、凄凉。因此,孔子就告诫人们,当你有高堂父母在世时,你的心里要时刻记住孝敬父母的责任,尽量的不要远离父母,一则是要能够随时侍奉父母,二则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远离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挂牵,要明白“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要出门远离,就一定要有明确的去向,要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和思念的痛苦。这些道理极为朴素,只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能理解父母的心思,就能理解这些道理。
现代社会,其实也一样。交通、通讯是发达了,但我们有些人与父母的交流却少了,常常会以种种借口将父母的思念与挂牵抛在脑后,对父母的问候,回家的目的愈来愈成为礼节性的“程序要求”,有的甚至连这些都做不到!这让天下的父母有多么的伤心!孔子告诫人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实并非是反对儿子出游,而是告诫我们要有一颗真心孝敬父母的心,要牢记为人之子的责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前程啊、事业啊、个人生活啊等等而忘却生养自己的父母!
心存敬重守父道
【原文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在《学而篇》就已经讨论过,这里重新提出来,主要是承接上一章“游必有方”,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心中有对父母的爱和敬,就一定不会在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后忘记父母的教诲,其为人处事一定会遵循父母之道,而且多年也不会改变。这样的人,就称得上是孝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里面体现着对父亲的敬重情感,同时也教给了儿子独自在外生活方法。我们应当承认,父子之间在对世事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因此,为人处事的态度、原则和方法等就有不同,这就是“代沟”。但我们更应当看到,父亲的认识也许滞后、落伍,但却不乏深刻与透彻;做法也许谨慎、古板,但却不失稳健;儿子的认识也许先进、积极,但却可能带着肤浅与偏颇;做法也许富有开拓、创新,但却可能出现冒失、莽撞。因此,父亲的为人之道相对于儿子而言,是集数十年生活的经验总结而来的,作为儿子,应当虚心的向父亲学习,用父亲的人生经验和为人之道指导自己的生活,使自己能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盲目的排斥父亲、否定父亲。我们看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很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父亲的教诲,总认为父亲老了、迂腐了,甚至是半生一事无成,没有出息,很有点瞧不起父亲的味道,做人、处事自作主张,根本不听父亲的意见,对父亲的教诲往往不屑一顾。这种做法,孔子视为不孝,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暴露出来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另一个是这种自以为是,不善于继承父亲人生经验的做法可能会使自己吃亏。自己在外生活不好,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挂念,伤心、流泪,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因此是“不孝”的表现。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传统的重视。
【原文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一章很明白,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对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三是慎言躬行,严于律己
【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耻”就是可耻,“逮”即及时、赶上的意思。这里可翻译成“做不到”的意思。“耻躬之不”就是以自己的行为不能及时做到为可耻。这一章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不肯随便说话,原因就是他们以不能及时兑现自己说出口的话为可耻。” 告诫人们,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一定不能答应,这就是“一诺千金”的道理。所以,真正的君子从不轻易向人承诺,向社会承诺,乱讲话、乱表态。一旦表态,就要力行兑现,绝不放空炮。我国自古就有“轻诺则寡信”的警句,一个人倘若说得到而做不到,那么,他做人,就会因言而无信失去朋友,为政,就会失信于民,丧失民心、民意。

【原文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鲜:少的意思。“以约失之者鲜矣”就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但却还经常犯过失的人是很少见的。”其意是告诫人们,在个人的修养上要严格要求,不可放任自流。只有善于自我约束,才能保证自己在为人处事上谨慎、小心,少犯错误、少有过失。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这一章依然是讲言行关系,是说,真正的君子,总希望自己讲话谨慎,哪怕是迟钝一些,但做事的行为却一定要敏捷。依然是告诫我们要慎言躬行,不可夸夸其谈,不干实事。
四是安于仁道 不慕浮华
【原文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的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立的,“必有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有道德的人必然会通过自己的道德涵养影响自己周围的人,获得大家的敬重;另一层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定会有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与他结为朋友。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当然是孔子从正面引导人们坚定走仁道的信念。现实社会总是很势利的:一个人,当你有权有势时,你会被人众星捧月般的恭维着,门前车水马龙,朋友四海皆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你可以唯我独尊、占尽风骚,但你的内心就不见得是安宁、充实的,甚至会孤独、凄惶——因为,在权势与利益的驱动下,聚拢在你身边奉承你、恭维你、讨好你的是一群为争权夺利而来的“心术家”,难有真正的朋友。也许你的心里是清楚的,但你会在同样逐利的心里驱动下,摆脱不了功利的诱惑,身不由己的会钻进“利用与被利用”的圈子,游戏人生,这样,你的心灵就会永远是孤寂的。相反,当你选择了仁道时,你就会抛却世俗的浮华,成就道德人生,并依靠自身的道德感召力获得周围人的敬重,得到真正的朋友,使自己的一生,活的充实、愉快。
这一章照应了本篇开头第一章“里仁为美”,并以此对本篇做出了总结。当然,走仁道,也要讲究策略,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同样行不通。于是,本篇最后又引用子游的话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可以说是仁道的智慧:
【原文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音shuò,屡次、反复多次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侍奉君主,向君主进谏,要适可而止,既不能凡事都谏,频繁进谏,也不能反复进谏,非要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如果这样,就可能招来侮辱——君主非但不会听还可能会引起厌烦而羞辱自己。对待朋友也一样,如果每次一见面,或者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唠唠叨叨的给朋友提意见,这也不对,那也没有做好,等等,就必然会引起朋友的厌烦导致和朋友关系疏远。
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是,如果你凡事都谏,就会主客倒置,消弱甚至架空了君主或朋友的自主决策权,客观上有要求君主或朋友按自己意愿办事的要求。如果君主或朋友事事听从了你,岂不成了任由你摆布的傀儡?二是你的见解、主张也不见得就事事高明。当你的意见不被采纳时,自有不被采纳的道理,如果你依然坚持,就是固执己见;三是假如君主或朋友非要坚持其错误的决策决定,哪么,其主意已定,你再谏也于事无补,还可能会被当成绊脚石而踢开。这就告诉我们,进谏一要抓住关键,不可事无巨细,凡事都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图进行,二是要善于进谏,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不可唠唠叨叨,惹人厌烦,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讲仁道,也讲智慧,这一章放在本篇最后,意义深远,值得玩味,但绝不是教人们去做滑头。我们无论是做人部下还是对待朋友,进谏、规劝等等都要把握一个度——既要把握好原则,又要灵活运用智慧,这样,才能当好参谋,尽忠尽义。这一章可与【4·18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联系起来理解。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 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桎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其散文化的文字语言风格,使篇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朴实,受到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