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塞罕坝人歌唱
文‖倪双民
春回大地芳草绿,莺歌燕舞桃花红。至此春暖花开之时,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纷纷走向山坡、沟旁、河边,栽植树木,为大地增添新绿,看到这一幕幕喜人的景象我突然间想到了顽强坚守、不屈不挠、以苦为乐,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塞罕坝林场工人。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代被称为“千里松林”。后因清政府吏治腐败、财政颓废、内忧外患,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后又遭受火灾,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胜景不复存在,变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树栖”的荒漠之地。

百年后的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在塞罕坝建立了国营林场。当年国家集结了120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其中有很多大学生。就在这一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塞罕坝三代人近60年的造林传奇。
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狂沙、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是抱着火炉,也不会有热的感觉……”就这样他们吃嘿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发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主义情怀!
由于环境极为恶劣,植树的成活率极低,开始曾经留下三年没种活一棵树的遗憾。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从选种、育苗、整地、栽植、优抚、管护,直至郁闭成林,不放松制约成活成才的每一个技术环节,确保种一棵活一棵,种一片绿一片。
种下一棵树就给大地种下绿色的希望,植下一片绿就为生命创造一方美丽的家园。“青春最美的颜色是稚嫩的春色,将爱汇成河,浇灌绿色……”第一代塞罕坝人就这样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不避风雨,不畏寒暑,流血流汗,为这片荒芜的土地增添鲜绿,书写生命的华章:1989年12月24日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长眠于此!
子承父业,塞罕坝人的子女跟随长辈成了新的植树人。经过近60年的持续努力,昔日风沙遍地的塞罕坝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塞罕坝林场绵延千里,总面积达140多万亩。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载量十分丰厚,且气候干燥物干风大树高火险区。守望“望海楼”的三代守望者常年坚守,冬季要忍耐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夏天要忍受毒辣的阳光。为了林区的安全,他们毫无怨言,默默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

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用他们的行动铸就了不朽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他既充满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不可实现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植树造林乐淘淘,神州大地披绿袍。塞罕坝人不愧为“时代楷模”,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我们牢记并践行。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弘扬塞罕坝精神,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抹“鲜绿”,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共同来为塞罕坝人歌唱吧!


作者简介:
倪双民,陕西商洛山中一名普通教师,求真务实之人,崇尚修身向善,对教学艺术略有研究,闲暇之时,喜好玩味文字,偶有感悟成文。有文字在平台及报刊发表,愿向文友学习,以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