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砺( ~1015),南京应天府(宋州)虞城人,生于五代。王砺的学问渊源于应天书院的祖师,即应天府名儒戚同文。王砺通礼学,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踏入仕途后曾宦游金陵、余杭等地。太宗雍熙末(约987),由秘书丞知袁州府。真宗景徳二年(1005)四月,王砺以职方员外郎知越州,官至屯田郎中。王砺喜好吟诗联句,常于清夜诗兴大发。有时诗思滞塞,便假寐沉思,至夜半方罢。王砺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北宋应天府南京人张方平学成于应天府书院,在给王砺的儿子王渎写的墓志铭中云:“父砺,赠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司虞,生五代,屯会委髙赀,从儒者游习,通礼学,州辟从事,始为士族。时乡人正素先生戚君同文聚徒讲业,学者自远方至,仆射府君,戚之自出,着牒门下,以高业取甲科,仕至屯田郎中,名载国策。实生子七人,六登进士第,世绪炽昌,遂为睢阳冠冕。”。《宋史·戚同文传》记载:“王砺事母甚谨,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至屯田郎中。子涣、渎、渊、沖、泳、洙。涣子稷臣,渎子尧臣,并进士及第。涣子梦臣,进士出身。”
王砺长子王涣官至礼部侍郎,仁宗庆历末与杜衍等为睢阳五老诗会。二子王渎精于经学,真宗时主教应天书院,蔡齐推其“经明有风节”。应天书院初建“虚师席待公,自诸耆旧大生,皆执经北面。材经匠手,无不成器”。其第四子王沖,“少则好学,论议依名节,慷慨自喜,不与众浮沉”。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初,与范仲淹同学于书院,“尤长于诗,诗凡千余篇”。其幼子王洙,更是博学多才。欧阳修说他,“始能言,巳知为诗,指物能赋。既长,学问自六经、《史记》、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官、算法、训故字音,无所不学,学必通达。”王砺的七个儿子天资不同,各有异柄,其仲子王渎与幼子王洙都是应天书院名师,与戚氏世代交好。正是睢阳书院因才适教,成就了各自的事业。
南宋王应麟在《玉海》中记载有:“国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聚徒百余人,许骧、宗度、郭承范、董循、陈象舆、王砺、滕涉皆其门人。”今检《河南通志·选举志》载,太宗朝进士三十三人中有六人是归德军宋州人,“王砺,虞城(属宋州)人,太平兴国五年(980)第,屯田郎”。
王砺亦终身事戚同文如父,承戚氏衣钵,传戚氏之学。北宋南京应天府虞城的王氏家族,自五代至国初的王砺,到王砺之子王涣、王渎、王渊、王沖、王泳、王洙等皆登进士第,再到官至相位的王尧臣及兄弟行稷臣、梦臣、纯臣、钦臣、力臣等及以后子孙们,多举进士,他们学行并称,孝悌传家。以文学、吏治通显于北宋中后期。这个终北宋一代的显赫的文化世家,与应天书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以后应天书院建设与发展,王氏一门做出很大贡献。
王涣(972~约1062),王砺长子,宋太宗(976~997)末年举进士第,仁宗庆历元年(1041)以太子宾客退居南京。仁宗皇祐(1049年~1054年3月)、至和(1054年3月~1056年9月)年间与太子太师致仕祁国公杜衍、司农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致仕朱贯、驾部郎中致仕冯平,共建睢阳五老诗社,饮酒赋诗,优游陪都,官终礼部侍郎。嘉祐二年(1057),王涣改礼部侍郎。王涣即“睢阳五老”之一。
南宋至清末,上百位名人为之题赞,可谓流传有绪,堪称一部国宝级画作。《睢阳五老图》的珍贵不仅在于画作本身,历代名家的题跋在书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画于民国时期以册页形式被一分为五流出海外,《毕世长像》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冯平像》和《王涣像》藏于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朱贯像》和《杜衍像》藏于黑文耶鲁大学博物馆。
王渎(974~1030),字希圣,南京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王砺次子,应天府书院初建,虚师席以待公,自诸耆旧大生,皆执经北面。材经匠手,无不成器。四方学校,其规模条教,皆源于应天。乡举宾兴,尝占第一。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第,仕至太常博士。王渎几乎竭尽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应天府书院的建设与发展,他不仅是睢阳戚氏学堂弟子,更是应天书院的名师。天圣八年(1030)卒,终年56岁。渎长子尧臣,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次子纯臣,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文雅开敏,邦之彦也。一女归魏氏,国子博士舜卿。孙五人:廷老、商老、同老,并秘书省正字;国老、周老。诸弟子侄先后登进士科者十二人。
真宗登基之初,大兴文治,广揽天下英才。据夏竦《文庄集》记载:“景徳二年(1005)夏六月,颁劝学诏于天下。秋九月甲寅,诏张六科取士,广文徳而励儒业也。”宋初开科取士尝立三科,盛度建言真宗,请设四科以取士。即“经术之士若典刑备举则政教流行,请设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尧试臣以事,不直以言语笔札求人,审官期于适用,请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今戎警未除,调边劳戍,必资良帅以集事功,请设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狱事之繁民命所系,若推按失实,则枉情伤生,请设明晓法律、能按章覆问科”。景徳二年(1005),沿盛度前议,遂置六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诏下天下,文士奋起,年近而立的王渎,更是跃跃欲试,参加了这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张方平《乐全集》载:“公(渎)奋曰:此非吾时邪?起就贤良,举文中高选。”中选后,等待朝廷召用。
大中祥符八年(1015),父亲王砺卒,登第未及到官,遂守丧家居,并继续于书院执教,直至天禧元年(1017)服除,调维州团练推官。徙新平幕,举黄州麻城榷茗,迁大理丞,知楚州山阳县。改殿中丞,详议审刑,赐五品服。天圣元年(1023),仁宗初即位,太后听政,“弟(王)沖宰陈留,大姓田氏豪黠,赂交权要为奸利。(王)沖弹治之急,则飞语毂下,浸闻献后付中人,推(王)沖性刚毅不辱,终莫肯承,献后盛怒,谪(王)沖雷州。公(渎)坐监征淮西,顷之移倅海陵(泰州),就郡改奉(太)常博士。”时淮甸水灾,饥民数以万计,王渎发廪粟并捐出自己家中的囤粮供给饥民,并廵视赈灾,每事必亲躬,因遘沴疾,不幸去逝,年仅五十有六岁。
张方平说他当初参加六科考试,名动学士文人间。一些贵家子弟四处游走皇亲国戚、名公大臣之间以争宠论荐,或自托朋辈推附,但由于王渎学问早已闻名天下,且执教应天府书院,没人敢与他攀比。在朝大臣以为他出仕一定能上至公卿,被用于时,一定能建功立名。但两次六科中选,一次正逢应天府书院初建,一次因为与当道大臣争论学术问题而皆不及授官。以正科中进士,正逢父丧,又尽孝守制三年。及効官释褐,所至必有政绩,初潍州团练推官,查验水情,导流筑堤,为民兴利除害;审狱决疑,正义凛凛。以榷茶税官莅黄州麻城,慎用不切实际新法,而颛用旧制,麻城成效最着。官殿中丞,详议审刑,案无留滞,屡蒙诏褒;上朝事疏便宜十余条,皆见纳用,朝议嘉其论事有大体。蔡齐时在中书,荐王渎经明有风节,命官御史之职,但“命垂下而公不待,士君子惜之”。观王渎一生,“才髙而位不充,志大而时不与,曾莫展发,殁于中身”!惜哉!!
王沖(989~1056),字景儒,王砺的四子,王渎弟。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中进士,知兴国军永兴县,后授武昌军掌书记。仁宗天圣(1023~1032)初历知寿丘、晋源、陈留县。天圣九年(1031)五月,因讦宦官罗崇勋,罢官配雷州编管。时任审刑院详议官、殿中丞的王渎亦连累监蔡州税。王沖后于景祐(1034~1038)初起用知越州会稽县,范仲淹于宝元二年(1039)知越州,二人曾相约游云门山。
王洙(997~1057),字原叔,一字源叔。宋城虞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王砺最钟爱的幼子。生于太宗至道三年(997),仁宗天圣(1023~1032)间进士,官至尚书吏部郎中。卒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谥文节。洙子:叟臣、力臣、钦臣、陟臣、曾臣。
王洙少年时就开始舞文弄墨,且诗赋皆能。王砺宦游时,常带王洙在身边,王砺每清夜吟诗,王洙便为他父亲抄录吟成的诗句。在兄弟七人中,王洙声名最显,学问最为博深。王洙长大成人后,从经、史、百家,到图纬、方技、阴阳、五行、律吕、天文、算术、音律、训诂、篆隶等无所不学,且学必通达。随着他学问的日进日博,每每与人讲论,精微而有条理,名臣贤士交相称赞。王洙曾校定《史记》、《汉书》,预修《集韵》、《国朝会要》等。仁宗朝参与制定明堂礼仪、雅乐制度。
《宋史》本传说王洙“少聪悟愽学,记问过人”。欧阳修《文忠集》记载:“其生始能言,巳知为诗,指物能赋。既长,学问自六经、史记、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官、筭(suàn)法、训故字音,无所不学,学必通达,如其专家。其语言初如不出诸口,已而辨别条理,发其精微,听者忘倦。决疑请益,人人必得其所欲,故自其少也,一时名臣贤士皆称慕之,其名声着天下。”自幼深得父亲王砺的喜爱,十五六岁时,随父官金陵、余杭等地,清夜多作诗,必召王洙起草或属数句,未成且假寐,王洙持笔侍侧,往往至中夜不敢退。时二兄王渎与戚舜宾全力经营戚氏学堂,继而主教应天府书院,王洙与范仲淹、嵇颖、石介等在书院同研共习,与嵇颖(字公实)、窦充(字公持)最善,张方平《乐全集》说嵇颖在书院“与王洙源叔、窦充公持为益友,三人更相箴儆,闻义而徙,偕成徳业,乡论称之。”天禧三年(1019)初举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真宗天禧三年(1019)春,“乙亥,诸路贡举人郭稹等四千三百人见于崇政殿,时稹冐(mào)缌丧赴举,为同辈所讼,上命典谒诘之。稹引咎付御史台劾问,殿三举同保人并赎金,殿一举时有司欲脱宋城王洙,问洙曰:‘果保稹否?不然可易也。’洙曰:‘保之,不愿易也。’遂与稹俱罢。”郭稹,字仲微,开封人。学问通博,文思敏赡,喜收藏,孙奭、冯元等学者推之。与王洙少年为友。初举二人同榜,而郭稹因母丧未满落第,王洙拒卖友求荣,可见其少年意气。
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 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然后命之以爵,授之以政。济济多 士,咸有一徳。列于朝则有制礼作乐之盛,布于外则有移风易俗之善。故声诗之 作,美上之长育人材,正在此矣。国家崇儒敦古,右文致化,三京五府,多建庠 序。当州近辅之郡,宜崇治本。兼至圣文宣王庙已有学舍三十余间,有修学进士 二十余人,非有讲贯,何以发明!臣窃见贺州富川县主簿充应天府书院说书王洙, 于天圣二年御前进士及第,素负文藻,深明经义,在彼讲说已满三年。伏望圣慈, 特与除授当州职事官兼州学讲说,所贵国家教育之道,风布于邦畿,进修之人曰 闻于典籍,士务稽古,人知向方。干冒圣威,臣无任云云。
初举进士,为庐州舒城尉,坐事免官。归居南京,故相临淄晏公为留守,竒 其文章,待以客礼。久之复调贺州富川主簿。未行,临淄公荐其才,留居应天府 学教诸生。会诏举经术士为学官,京东转运使举公应诏,召为国子监直讲。
晏殊作为真宗、仁宗间的著名文人,在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南京留 守时,修后园花圃,命府署各曹掾赋《驯鹤小池赋》。户曹掾玉初邀王洙同赋, 赋成,上之晏殊。晏殊见王洙赋,大喜,遇之甚厚。说明当时南京留守官员与书 院讲师常有赋诗为文之雅聚。蔡齐继守南都,更是厚遇王洙。蔡齐是真宗皇帝大 中祥符八年(1015)亲点的状元,当时轰动朝野,学问人品为时敬仰。蔡齐早知王 洙学问欲荐王洙入京为官,但对王洙还不尽了解,想先让王洙代自己草拟一荐状。而王洙反而推荐他的应天书院同学好友石延年。石延年与王洙皆是应天南京名士,又是著名诗人。蔡齐被王洙不为名利为国荐才的高尚精神所感动。遂让王洙代草石延年荐状,而让石延年代草王洙荐状,一时传为佳话。天圣九年(1031),蔡齐入朝为御史中丞,宋绶继知应天府留守南京。宋绶为留守三年间更是与王洙建立了深厚情谊。宋绶常开郡閤邀王洙探讨学术,相对持书册论议,或以文章示王洙请王洙评点。宋绶卒,王洙为撰行状,并为其墓铭用篆书题额勒石。并不收宋绶后人的润笔之费。告老还里,又与宋绶的女儿、女婿相见王洙凄然落泪。
宋绶于明道二年(1033)还朝,王洙于明道三年(1034)四月,范仲淹召回京任右司谏,再一次举荐了学富五车的王洙。王洙被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他将应天府书院授徒经验带到了国学。在国学,由于他渊博的学识,主要从事校书修史工作。《宋史》本传云: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擢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为天章阁侍讲,专读《宝训要言》于迩英阁,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崇文总目》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加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
臣闻国家求治莫先于擢才,臣之纳忠无重于举善。臣窃见工部员外郎直龙图 阁新差知徐州王洙,文词精赡,学术通博。国朝典故,无不练达。搢绅之中,未 见其比。以唐之虞世南、先朝之杜镐方之,不甚过也。臣在中书日,洙曾求知越 州,时章得象以下并言,朝廷每有典礼之疑,则问此人,必见本末,岂当许求外 任?遂不行所请。寻以撰成《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巻。蒙恩进直龙图阁,依旧天 章阁侍讲,仍赐金紫,以旌稽古之能也。后以赴进奏院筵会,乃在京诸司常例得 从一日之休,徒以横议中伤,例谴居外。三经赦宥,未蒙召还,恐非圣朝弃瑕采 善之意。臣近见此人来知襄州,复能精勤政治,庻务修举,清简和恕,吏民乐康, 乃知其才内外可用。自任工部员外郎已及六考,不求磨勘,直龙图阁亦又四年, 未曾迁改。伏望圣慈,不以人之小累而废其大善,如朝廷采鸿儒硕学以备询访, 则斯人之选为中外所服,矧有懿文,可以发明议论,润色训谟。欲乞特赐召还, 仪表台阁,傥朝廷意,切生民重其外补,则乞就迁近职,别领大藩使搢绅之列知稽古有劝为善弗掩,实圣政之端也。
欧阳修说他:为人宽厚乐易,孝于宗族,信于朋友。公以文儒进用,能因其 所学,为上开陈其言,缓而不廹,天子常喜其说。意有所欲必以问之,无不能对。施于为政,敏而有方。其在朝廷,多所论议,遇人恂恂惟谨,及既殁,而考其言, 皆当世要务。言天下民田税不均而奸民逃亡,有司失其常税,请用郭谘、孙琳千 步开方为均田法,颁之州县。及论河功邉(biān)食,皆可施行。
4、王洙的学术贡献
王洙从应天书院走入社会,又在应天书院教书授徒,研修涵养近十年。最终 成为北宋著名的学术泰斗。宋王偁《东都事略》载:王洙“性彊敏,学问过人,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历、星官、算法、训故、字书,无所不通。” 《宋史》本传说他,“洙汎览传记,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音律、 诂训、篆隶之学无所不通”。由于学力深厚,又勤于耕耘,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 的。
王洙为人宽厚,为政有方。他孝于家族,信于朋友。族中的孤儿不能自立的,皆为之嫁娶。知襄州时,本地戍兵骄横,前任对之既担忧又无能为力。王洙始至,将骄兵皆召来庭前,正色诘问,然后,将当事人中的一两个绳之于法,杀一儆百,从此,戍兵皆知收敛惧怕。在徐州时,遭逢天灾,百姓饥馑,王洙不仅免收赋税,而且打开公私粮仓以赈济灾民。在朝廷,多有议论,且皆当世要务。如论“亲戚近幸冒法干恩泽,以乱刑赏”事;论“天下民田税不均,而奸民逃亡,有司失其常税,请用均田法”等,切时弊,补时漏。
《宋史》本传说他,“预修《集韵》《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乡兵制度》,着《易传》十卷,杂文千有余篇”。欧阳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王公(洙)墓志铭并序》说他,“既领太常,吉凶礼典撰定尤多。尝修《集韵》,校定《史记》、前后《汉书》,编《国朝会要》《乡兵制度》《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皇祐(1049~1054)中,大享明堂,翰林侍读学士宋祁进言:明堂礼废久,必得通知古今之学者,诏公共草。其仪礼成,撰《大享明堂记》。又诏修雅乐。晚喜隶书,尤有古法。着《易传》十篇。其他文章千有余篇”。所以,王洙精通《礼》学。
王洙曾向当时著名的《易》学家赵期学《易》,在他以明经术而侍讲天章阁时,集前世诸儒关于《易经》的论说,依卦变为类,撰成《周易言象外集》,即《宋史本传》所谓《易传》十卷。又元代陆森编《新刊图解玉灵聚义占卜龟经》四卷(明天一阁刻本),也署名王洙所撰。
王洙还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宋宫廷中新建殿榜题名多出自他的手笔,庆历间士大夫家的墓志铭,如晏殊碑铭、范仲淹碑铭,皆王洙手录。他作书要求用笔圆劲,结体方正,以奇古为工。他本不善习隶书,晚年因诏令书写献穆公主碑始作隶,谁知隶书一出,竟古意横溢,令人拍案叫绝。他还喜评古今书法,与大书法家蔡襄常从朝到夕评书不止。当然,品评前人的过程,也就是长进自己书艺的过程。
作为藏书世家,王氏藏书甚多,关于藏书也就有了一整套妙法。如书纸浸湿后复原的处理,卷页散佚后的重新装订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洙及子孙们不仅藏书。而且时常编次校勘那些散乱失序的藏书。汉代扬雄的《方言》本无次序,王洙类编次后,成为流行的善本。按类编次13卷《高适诗》为10卷。恢复郑氏古《易》旧次。特别是王洙对杜甫诗集的整理,为以后杜甫诗集的规范、完整有奠基之功。
王洙对待子辈,有慈父的深爱,也有师长的严格。循循善诱,用心良苦。他既教导儿子们写诗文,做学问,又教导他们做人、处事。他勉励儿子要无愧于哪怕是卑微的职位,尽心力于大大小小的事务;要求儿子修身行道,性贵平淡,对人遇事要心意平和。王洙为文尚古,他告诫儿子:“为文以造语为工,当意深而语简,取则于六经、《庄》、《骚》、司马迁、扬雄之流”;又说:“壮年为文,当以气焰为上。悲哀憔悴之词,慎不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