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我的姥姥
作者/李红军
主播/李秀波
刚才,在微信朋友圈里看了我的老师吕教授写的一篇回忆他姥姥的文章,很是感动,遂想到了我的姥姥,一位一生坎坷,一生受苦,一生善良的老太太......

每到清明,我都记得小时候姥姥和我说的话,“等你们将来长大了,姥姥没了,记得每年清明节给姥姥烧点纸,送点钱。”
姥姥走了有20多年了。她走的时候,我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加上那个年代交通也不便利,所以我没能回去送她最后一程。每次和家人说起这事,都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特别是听到妹妹说起姥姥弥留之际是妹夫在床前尽的孝道,我就更是无地自容。所以,自从我调到了长春工作以后,我几乎每到“鬼节”都去给姥姥送点“钱”,在她的坟前站上一会儿,叨咕两句。昨天,我又一个人在她的坟前站了很久,想到姥姥的音容笑貌,就想起了姥姥苦难的一生,想到了姥姥对我们的好儿......

姥姥的老家在关里。小时候总听她唠叨她“关里家”的事儿,可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楚她的老家是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哪个屯。姥姥说她的老家人多地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人家都是肩挑背扛,扶老携幼,不远千里来到关外讨生活。姥姥当时还是个27岁的“老姑娘”,跟着他的爸爸,三个哥哥,一起闯关东。就像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闯关东》里描述的那样,姥姥的一个哥哥永远留在了他乡,留在了闯关东的路上。在路过吉林省的时候,姥姥被留下了,给姥爷做了“填房”,他的亲人们就又一路向北,向北......从此,兄妹失散了三十多年,直到老舅中专毕业那年才帮姥姥找到了亲人。

姥姥自从嫁给了大她20多岁的姥爷后,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姥爷就归了天。从此,她就带着一双儿女开始了艰难的寡妇日子。我记忆当中最真切的就是姥姥永远在忙碌,忙碌,忙碌。我们小的时候是姥姥一手带大的,所以我们兄妹和姥姥的感情最深。记得小时候,姥姥家是“农社儿”的,有大米饭吃,我们家是“供应粮”,一个月就那么几斤“细粮”,所以姥姥家的大米饭就让我垂涎不已。可那个年代都是定量供应,姥姥一个寡妇的口粮本来就不多,又有我们这三个小“饿”狼抢食儿,所以姥姥经常是饿着肚子下地干活,有好多次,都是我把姥热在锅里的午餐给偷吃个精光,姥姥就又挨了饿。现在想想,真是汗颜。

姥姥个子很矮,估计也就一米五几,我印象中的姥姥总是背着像小山儿一样的“柴火”,佝偻着身子,从山坡上下来,然后坐在山脊上歇脚儿,那花白的头发和粘在头发上的松树针儿,就那么死死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姥姥心善,对姥爷的前几任妻子的孩子都特别好,尽管那些儿子,儿媳妇年龄不比她小多少,但她还是尽到了一个当“后妈”的责任,用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供他们上学,帮他们娶媳妇,成家立业……她对得起所有人,可就是对不起她自己!

姥姥有“齁喽病”,总是在“喘息”,那个难受劲,让人心疼。房漏又总遇连天雨,老了老了,她又失明了,就那么一个人,孤苦伶仃,每天熬着日子。舅舅中专毕业后留着了城里,姥姥也被接到了城里,可年青人得上班工作,总不能天天守在家里啊,所以姥姥就只能一个人孤独地,闭目数着她的“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
可能因为是姥姥一手把我们带大的缘故,我们兄妹三个和姥姥的感情也就最深,特别是妹妹,姥姥也最得她的济,姥姥的弥留之际也是妹妹妹夫陪在身边。

姥姥在的时候,我们还在上学,没有能力帮她治病,也没有钱孝敬她,等我们工作了,有钱了,她却走了。所以这也就成了我们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心情何人能晓得?
在这阴沉沉的清明日,我们只能拘一捧思念之泪,与远在“他乡”的姥姥“隔空”对话。
姥姥,我们想你!
(很遗憾连一张姥姥的照片都没有,只能把姥姥生活过的村庄拍了下了。)

作者简介:李红军,又名酸菜大叔,原央企职工,做过教师,宾馆经理,驻外办事处主任等职,后下海经商,喜欢旅行、摄影:美食制作……

诵者简介:李秀波,微信名:宁静致远。黑龙江大庆人,林甸“梦之声”诵读与创作协会会员。医务工作者,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朗诵,旅游,热爱运动。但愿我的声音能走进你的心里,给你带来温暖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