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看到微信上多了一个“临西县第二届书香家庭评委群”,让我百感交集,大脑里喷涌出好多关于书的东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友谊和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腹有诗书气自华”把玩着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回想着自己读书的历程,正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说起来,非常惭愧,我最先接触到的有文字的东西,不是书,而是报纸、油画及小画册。在孩提时代,基本上不识字的父母,家里根本没有图书。冬天寒冷的时候,买不起糊窗户纸,就从在小生产队里当保管的外祖父那儿拿几张报纸糊在窗户上,用以遮挡严寒。每每早晨醒来,躺在被窝里的我,看着被风刮、尘土遮蔽的报纸,那极不规范的图案和模糊的文字图像,都让我遐想无限。联系那个时代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情节,幼小的心灵里,展开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特别是“好人”被坏人杀害的悲惨场景,有时自己把自己吓得不得了。经过这样的“阅读”后,随着母亲到娘家哥哥在天津的春兰奶奶家串门,看到周总理访问阿尔及利亚的油画,第一次见到了与我们肤色不一样的黑种人,感到神秘不已。受这样的影响,一次父母卖了废品,本来想买一幅画,我却坚持买一本小画册。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图书,上面画着大肥猪之类的图像,让我兴奋不已。
皱巴巴的课本和文革后期的报纸《红旗》杂质。上小学后,我有了课本,谈不上爱不释手。只是拼命大声地读,据父亲说他们在离学校二、三里的田地里干活就能听到我的读书声。遗憾的是,读书时不仅声音大而且还吐沫星子乱飞,把书都一次次给淋湿了。干净整洁的课本在我手里可倒了八辈子的霉,课本开始一点点皱褶,到学期结束时已经皱褶的不成样子了。除了课本外,时任小生产队队长的父亲分配的报纸和《红旗》杂质,成了我们弟兄三人的课外读物。认识不了几个字的我们更主要的看上面的图像,从中接触到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动态新闻。可怜的很,我们更多的是看热闹,没有学习到多少东西。
小画册、《三国演义》和东拼西凑杂七杂八的读物伴我度过了少年时代。小学二三年级以后,依靠自己认识的汉字读了大量买或借的小画册,《三国演义》《西游记》《岳飞传》《水浒传》《红楼梦》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逮特务的情节断断续续东鳞西爪的塞进了脑海,各种碎片式的东西构建了我最初的“内存”。上初中的哥哥与别人合伙买了一套《三国演义》图书,使我接触到严格意义上的图书。上初中后,什么少年报、儿童文学、青少年文艺及《古城清史》《阳光大道》等图书甚至毛选,凡是带字的东西都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买不起笔记本,就用外祖母吸烟的烟盒记录所读到的好句子,一张张烟盒纸进行着我最初的知识储备。
高中时代的疯狂阅读。1984年考上了临西二中就读高中,看到图书馆里的“大量藏书”,大有发现宝藏之感。一次次借书一次次还书,恨不得每天都可以借还,每次都可以随便接,别再有一次只能接一两本的劳什子的规定。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开始走进我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引领下得以走出了个人小天地。名言警句提高着我的素养,改变了我行我素的原生态思维和写作现状。1988年到临西一中复课,尽管图书室不大,我也是想法设法从中汲取营养。因为处在县城,又是复课生,得以购买了一些图书,从而读了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大大开阔了眼界。
师专时的读经典。1991年考上邢台师专后,尤其是转到政史系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借阅《资本论》《毛泽东的艰辛开拓》《美国历史》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东西,在阅览室里对参考消息情有独钟,关注着苏联解体,跟着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内心深处与十四大同频共振。特别是系统地研读毛选,撰写大量的政论性文章,把自己推向引领愤青的风潮浪尖上。
1993年参加工作后,小县城的封闭几乎窒息禁锢了思想,没有深度的图书,没有今天的信息渠道,大脑里形成的想法不能得以提升,不能形成文字,更不要说什么理论了。一个人在浅层次的读物里打圈圈,思想认识也是在原地踏步走,除了日记之外,很少写点东西,文学创作基本上搁笔,理论探索陷于停滞。这时候,我在新华书店附近的图书摊上购买了《史记》《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华通史》《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三言》《二拍》《希特勒》《拿破仑》《毛泽东传》《孤岛上的蒋介石》《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等图书漫无目标地浏览阅读,在大脑里塞进了三教九流的各种东西,使自己成为了什么都知道、什么也不精通的“杂家”。
得益于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推广使用,使我终于坐上了末班车,与世界接轨,与时尚牵手。处于督导验收和各种阅读主题的需要,学校不得不采购大量图书,大几万册图书,更有网络上的东西使人应接不暇,大有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描述的通籍后如何如何的情景。业余时间被阅读和写作塞得满满的,必要的应酬都使人苦恼不已。每每体会着学然后知不足,得奇书读如对月的愉悦心境,提升着自己,腾空着偏见和固执,一次次酝酿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次次酝酿着思想飞翔。当然也享受着一次次的发表,一次次的精彩纷呈,把人生推向顶峰,活出了更好的自己!
回顾与书的缘,回顾读写生涯,一任热血沸腾,一任心灵放飞。书是良师益友,书是精神家园,书是温馨港湾,书是最后的依靠和防线。
2021年3月13日上午于颐和绿洲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