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杏树林
原创 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9-05-20
离老家县城几十里远,有大片大片的杏树林。
树林里有的杏树看上去已经很年长了,老干的躯体上蔓生出了好多的斑纹,显出了饱经沧桑的痕迹。有的杏树还很年轻,新枝嫩叶,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活力的青春躁动。林子里的杏树,它们结成了伙伴,相依成长,它们的果实温暖了人们好多的记忆。
每年一过了清明节,杏树林子里又热闹了起来,杏花竞相开放了,人们经过一个长长的冬季以后,开始到户外来寻找春的信息。这些年来,来看杏花的人越来越多了起来。在果树里,杏花开得最早,是报春之花,是春天到来的脚步声。
这个时节,乍暖还寒,春寒料峭时开的花,绵延于山沟好几里,坡上坡下,杏树林的风景很是灿烂壮阔。

朵朵点点的杏花缀在长长的枝条上,嫩绿的花萼簇拥着娇艳的花瓣,十分好看。成片成片的杏树,在高低起伏的坡地里,千树万树汇成了粉白的一片,在春的光里,一片片花瓣在含笑怒放着,像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温情脉脉的画。
花开的时候,最怕有冷空气来袭,有一年,刚开花的时候,寒潮来了,花被寒潮冻伤了,花落泪了,果农也落泪了,人们看了伤心不已。

杏花开过一段日子,慢慢地凋谢了。树枝上开始露出了一小粒一小粒的小杏儿。杏不知不觉地在白昼交替中渐变,由小到大,由绿变黄,到了农历的五月间,杏就露出了黄色,杏成熟了。到了这个时候,杏林变得更好看了。
山沟里的杏,大而圆,黄中泛着红,薄薄的皮上亮着光泽。圆圆的杏挂满了树枝,枝条都被圆圆的杏压得坠了下来。这时,果农们都笑了,老天爷给送钱来了。
在北方,山沟里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一年到头,风调雨顺,没有风灾、旱灾、冻灾、雹灾就有好收成。

这里的杏吃起来有股本真的味道,果肉润脆,又甜又香,还带一点淡淡的酸味。小时候,吃杏时,母亲和我说,这杏叫石片杏,是石片村子产的,杏好吃,杏核还是甜的。记得那时,吃完杏,把杏核砸开,还吃里面的甜杏仁。说来也怪,别的地方也有杏树,长出的果实就没有石片杏的味道好,杏仁还是苦的。1972年,尼克松来华访问时,毛主席还用石片杏招待过这位美国总统呢。石片村,有好几百年栽植杏树的历史了,这里的杏,远近有名,可称得上是杏中之王了。

离开老家到外地多年了,对石片杏的记忆还是满满的。一到杏熟了的时候,姐妹们总掂记着我们,有车来时,给我们带来,朋友从老家来,也给带些来,让我们也都吃上家乡产的石片杏。有一年回老家过年,寒冬腊月,大姐又从冰箱里拿出了为我们存放的石片杏,杏保存的很新鲜,我吃着甜甜的杏,心里暖暖的。杏还是那个杏,那个味道,只不过是又添加了一种亲情绵深的味道。
石片杏树上的花,还有那香甜的杏,那深深的亲情友情,总让人回味无穷。年轻时还不太觉得,到了老年,这种记忆和思念更为清晰可见了。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