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好诗歌是从每个人心底很深的内蕴里写出来的。一首诗大多都有根有叶有枝有蔓有花有朵,但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外形不是颜色而是诗的内韵。这内韵就是从每个人几千年的骨子里长出来,您现在什么样子您是什么味道,您的诗歌亦是。当诗歌的色声香味形与空相巧妙相叠,一首好诗歌就出来了。
平日里我喜欢写诗,喜欢每天静静地读书,读有浓郁禅意的诗歌。不知道您们是否喜欢。
大家闲暇时候可以找本禅意诗集,品读诗中禅、禅中诗,感悟禅理,那是践行艺术与修行并举的非常惬意之享受。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诗歌禅韵,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沿着这四个字走进去。
首先大家和我一起看一下有关诗歌的定义
1、概念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诗歌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美的特色。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也是这样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诗歌定义里有几要素,且诗歌里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语句、字词的形象跳跃又非常具有音乐美。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精彩诗篇。
当我们用心用饱满的情愫表达自己那一霎那的感觉那一刻的震动时,诗的神韵、境界会随着自己内在底蕴摇曳袅娜而出,自己的思想,会给眼前添加更多的意象,巧妙且深邃的诗行会在诗人第三只眼的映像里一层层剥开一层层裸露,直至一新的大自然景象和内心感觉感染和震醒每一个人。
但我们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一首好诗实非易事。即使我们的感情再充沛即使我们按照定义写出来的也不一定就是好诗。
多年以前我一直喜欢诗歌的语句饱满圆润、感情充沛、视觉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每一首想尽一切办法叠加最美的词语,按照韵律涌动成心目中的绝美画面,但词藻过度堆砌,以为构思匠心独具,以为词句排列华丽且精到,其实着实不是好诗。这几年随着阅读很多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也接触到几位研究诗歌多年的老师,才慢慢朝着简洁、明快、深邃的方向努力,而一首诗歌如何深邃,我则从研究诗歌禅韵入手。
平常我们的每一首诗歌可能都在追求“有意有境”,但作品摆在眼前,可能“有意无境”亦或是“有境无意”的偏多。深化或升华诗歌意境不是靠外在罗列和表面叠加很多客体形象,而是需要内在思绪的巧妙安排和穿越时空的深层涌动。这些底蕴若有深厚的禅音融入,那么一首您想要的禅韵诗歌必会呈现出来。
禅的味道在我们心底,但如何从心底而出?这需要我们在灵魂深处挖掘也需要我们在心底种上一粒菩提种子。
几千年的东方文化有很深的禅韵在其中,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千年研磨,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我从小喜欢研究佛学,佛中的“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排除生活中的杂念,修正错误的观点,弃掉所有恶念。当我们静下来可以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我们的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可以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即得到“禅”。
禅是悟是静。即“悟”“静”生慧。禅是有无、虚实、动静,禅是天地万物!是万物本来面目、真如佛性、涅槃妙心,禅即为明心见性。以心印心。当拈得一根草,即丈六金身,除去财、色、名、食、睡,不受一切受,自水到渠成,修得禅。禅心佛性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自有的,只是我们的心被贪嗔痴慢疑、被无明所蒙蔽,若静下来,抛却杂念,明澈的一颗心回归,那世界会很清明,我们的诗歌也会很澄澈清爽。
禅原本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心传心,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心智,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当我们的诗歌注入禅,还原事物的本真,回归万事万物本来的模样。那很深邃的诗歌也即破迷破雾而出。
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首明心见性的好禅诗,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些。
1,《悟道诗》
宋·杨妙锡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身在其中而迷失自己,其实真佛本在自己心中,但我们却看不见佛。大道都在平常里,我们却看不到道?是因为我们的心在别处,在想别的……
很多人都是向外求法,到处拜师,到处找寻寺庙,殊不知,佛法道都在自己心里,在外了不可得。若只以平常心来生活,就在那个当下,闻花香即得开悟。就像“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天一直都在自己心里,真佛不向外求,而在内觅。
从本诗字面看,看到的就是一幅绝妙寻春感春图,但作者寻找的不是春,而是“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道不在外,求道不应舍近求远,人本身就在道里头活着,参佛悟道全靠自己从万事万物中体悟。
2,以“水”为载体表达妙悟玄机的禅诗。利用水的动静特点开拓禅诗意境,来营造禅诗的知性和感性。水的清澈明净、一尘不染、纯净无瑕就如禅境,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里用山和水说明佛理。开初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是看到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思想意识在物质实体上,是见“色”阶段。
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在理解上又进了一步,又深了一层,突破了“色”,而在“空”的境界。
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则是看到事物的本真,万事万物本身没有变化,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是禅的境界。
宋代著名禅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如佛性,千江则是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月照江水,无所不映。而佛性在每个人心里,无所不在,就像有了水,就会有明月。
而天空有云,是正常的,云上之天就是佛心,云是众生杂念,是烦恼。若无云则佛心自然显现。这两句诗借水月清晰的解了禅之明净,禅之超脱和穿透。
3,禅诗具有意境美,还蕴含着人生大智慧。我们可以在平常生活中悟到很多禅理。我们的平常心即是道。平常我们为人处事不可偏执妄想,要学会大度,如那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后退“是为了”向前”!农夫老实插秧,才有收成之日;行者老实修行,才有证道之期。若肯“手把青秧插满田”,自然就会谦卑低头,恭敬待人,能如实修行,便可消融自我,使内心如天空一般清明,即能“低头便见水中天”。
我们若要彻底悟道,就当破除一切习气、无明的惯性,故不可随过去的习气而为,应逆转而上,故借“退步原来是向前”来说明修行的过程。
4,憨山大师曾说:“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四看妄想全消。”了,就了;不了,何时能了?
我们看《禅家自静》这首
作者真净禅师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
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从这首“禅诗”的表面如何悟出个中奥妙。
所谓“禅家”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持清净。不论外境如何,不会因没有声音才会清净,亦非搬离闹处才会清净,更非哪里花香才会清净。他念念都能够保持内在的清净,所以是“能自静”。
“住处是深山”,住处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深不可测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禅家以心为住处。《金刚经》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直心就是道场,道场就在你心中,所以禅家自己能清净,他能住在内心的深山里面。
“门外事虽扰”,“门外”指的是人世间。人若离开你的心,你就出门了。世间的事很多,纷纷扰扰,我们当处在任何时空,都不被影响,这才叫“禅定”。都应“坐中人亦闲”,这个世间,一切外境,别人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内在总是悠闲清净的,这便是我们要的禅者心境。
5,苏轼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他在佛教界也久负盛名,他的禅诗流传至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这几首我很喜欢:
(1)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管是风雨还是晴朗,与我而言,无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2)一树春风有两枝
一树春风有两枝,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在禅的世界里,物我是一体,外在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内心的世界,物我之间已无分别,而是完全调合为一。
南枝北枝,暖与寒,东与西,人与山河,虽表相不同,但都在宇宙里无碍共存。
佛教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禅宗看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禅意。
下面几首禅诗很美,希望大家可以熟背,作为日后自己写诗作画的内蕴底色。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禅悦》
清·张问陶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弘一法师偈语
民国·李叔同(弘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低头便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我们酝酿诗中禅意时需静心自悟、自行,修行都是自成佛道,自己悟出的。当然我们旁边也许有不露相的高人,若遇明师、善士,可恭敬求法,求菩萨指点一二,但最终写得千古佳句,得诗中禅韵佛性真境,还需自己躬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愿大家能有所收益!感谢大家的耐心陪伴!期待下次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诗歌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