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孩子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邓连朝
不必讳言,我们老师们在阅卷中都会经常发现孩子答得前言不搭后语、丢三落四等逻辑思维混乱、层次夹杂不清现象。不仅加重了阅卷老师的负担,而且得分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帮助孩子突破这种瓶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笔者结合本人及听评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自学教材,写板书
每次上课时,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后,只把课标大问题写在黑板上,至于小问题只写出相应的阿拉伯数字。然后让学生自学教材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框架,认真思考,积极准备爬黑板或者在教材上把老师给出的各个阿拉伯数字填上文字,从而完成板书,从而厘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教师针对学生给出的板书,结合教材,与大家一起更正。在更正过程中,把孩子概括描述不准确,逻辑思维混乱的弊端,一一有针对性地指出来,并予以更正。同时,引导学生把丢三落四的补充完整。为了强化巩固上述效果,提醒学生在教材上或者笔记本上及时更正,形成准确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混乱的碎片式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更正这两个环节,使孩子从内心深处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形成创新能力打下初步基础。

二、在记忆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
讲授新课环节结束后,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督促孩子把教材合住,根据自己自学和教师更正的收获,先行独立完成教辅资料上的题目。随后马上根据相应答案一一进行对照更正,从中进行感悟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有关练习题,再次引导孩子重温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提醒他们时刻关注教材,一定体会和运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前人经验之谈:读写结合,发动思维能力,勤于动手,力求做到在记忆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

三、结合中考,巩固提高,增强自信
课堂教学最后的几分钟,或者自习课上,教师在黑板上或者一体机上把与本节课有关的中考题目给孩子展示出来。先不声明是中考题,给孩子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等他们做完,根据情况检查更正后,再说明这就是中考题。然后根据他们得分情况或者表扬鼓励或者进一步严格要求。这样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好老师是孩子一辈子的贵人,而好老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真正受益于“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生活”,这应该是我们做好老师的追求目标和奋斗方向!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