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
陈晨
“回来?此去是我们的工作和职责所在,当选择远赴青海海西州诺木洪项目区时,我们早已做好了‘挑战青藏高原,不胜不归’的思想准备”。说下这铮铮誓言的是宁夏兴电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青藏高原诺木洪格尔木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王旭强。这是我问他守在3100米海拔零下5度的青海工地,忍受煎熬、难熬的时候是否想过回来时,他掷地有声的回答。他说他们去工作不仅为个人、为兴电、为建设方,更是为国家工作。青海省特高压基地配套电源项目,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重要的项目工程,能参于建设,他们内心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
3月10日,兴电监理公司复工复产工程项目按照预期开工时间,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王旭强带队,一行六人驱车自银川出发至青海,承担海西州诺木洪500MW风电基础1#升压站项目建设。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境内,它为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套项目海西州诺木洪500MW风电的基础设施工程,通过拟新建3座110KV升压站及三条110KV线路送入330KV文鲁变电站接入电网。建成后,为陕西黄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风力发电工程生产的电能外送至青海电网,进而通过青海省海南州----河南省驻马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送往中原地区,提供升压基础设施和外送通道。
从早上六点至晚上一点多他们连续行驶1400多公里连夜赶至都蓝县,这里是建设单位指定外来施工人员集中隔离点。
刚下车,他们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入住指定酒店进行自我隔离。隔离期,我联系到王旭强,问他在高原的身体状况,他说:“虽然现在是春天了,气温零下5度,但这里属高海拔区,还在结冰期,晚上休息冷的能感觉到被子下瑟瑟发抖的自己。”
隔离都是单人、单间,不和外界人接触,每天伴随着他们的是孤独、头痛、牙痛、嗓子痛、恶心、疲劳等高原反应。他们中尤其是此行司机斑师傅高原反应最厉害,缺氧导致他头痛难忍,只能服用红景天缓解减轻症状。
青海的饮食偏油腻,每天看到送过来油汪汪的饭菜,王旭强经常无法下咽,但为了保存体力,他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强迫自己咽下去。隔离的每一天都是在煎熬中度过,最让他感觉煎熬的是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他焦急的是此刻无法争取时间开展与参见单位有效进行项目开工前沟通工作。
“到项目区饮食会符合平时习惯吗?”我问道。“等项目开工了,打算租民用住宅,大家回去抽时间自己做饭,吃住会方便些”,王旭强说。
其实,从他的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我能感觉到,他想家了,想家中的一餐一粥的饭香,想与亲人陪在身边的快乐和幸福。隔离期满,王旭强立刻带领还未适应高原生活项目组的人员匆忙赶往项目地,来到诺木洪农场格尔木。
在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和当地土拨鼠鼠疫下,他以身作则,不畏险阻,冲上项目施工最前沿,带领大家克服心里恐惧及身体不适,经过多方多层次交流后,各参建单位在短时间内克服困难,配合默契,使海西州诺木洪500MW风电基础设施升压站和送出线路工程按期开工。为保证工程顺利推进,他对多个施工环节、施工质量做到一丝不苟,按照勘探地址结构、水纹、设计深度、地级类型、为设计提供依据,科学规划出工作流程,设立三个站点分四个阶段,每个站点派驻二个人值守。
工程开工后,面对存在各地封城,人员到位不及时,建设方催工期、催进度的压力,王旭强带领项目组人发扬兴电人团结协作、敢打、敢拼、敢赢的工作作风,他身兼安全监理、资料员、综合、总监等多个职务,操作、验收、协调等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目前安全员配套,基础正常。
“吃苦耐劳”是兴电人的标配。工程项目地处青藏线旁,在昆仑山脚下,海拔2900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施工点地理特点是路况沙化,荒漠路、砂石路、空旷、干旱、高寒、高盐、风大、缺氧、昼夜温差20多度,属高反地带。疫情期,王旭强往返于项目点和驻地两点一线间,每次到三个站点巡查一次行程超过100公里,一个月巡查下来他的行程超过3000多公里。他无私忘我的坚守,夜以继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是忙通宵,已在格尔木高原上连续奋战五十多天。青藏高原地貌有雪山、荒原,大自然在展示它迷人的同时,也毫无遮拦地显露着它的无情和暴虐。
四月份的高原风大、缺氧、紫外线强。作业时,为做好防晒、防风,项目组人尽管防护措施做的很好,但他们裸露在外的面部皮肤还是变得黝黑粗糙,嘴唇时常被风吹出一道道裂口,稍一用力鲜血直流,常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他们工作每周白天施工,周一至周五晚安排会议。会议内容:周一晚开质量创优大会,周二晚研究加快工程进度会,周三晚安全文明施工检查专题,周四晚工程例会,周五编制工程周报。对于周五的例会内容主要抓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具体要求每个驻场监理人员每天至少要发现3条隐患,发给安全专监,由安全专监整理好,每周例会进行投影观摩教育。每周会议讨论研究内容王旭强需提前抽空做准备工作。他们白天忍受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胸口疼、呼吸急促、易疲乏等症状,施工时汗流浃背,晚上在驻地有时做资料综合研究分析,虽然屋内开着电暖气,仍能感觉到丝丝寒凉。
尽管面对恶劣环境,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工作,却仍然未能动摇他那颗“坚守岗位、执着建设”的事业心。他心里唯有一个信念支撑他,在保证“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的前提下,工程按进度保持有序推进,保质、保量按期交工,达到建设方满意,争创国家优质项目。时至五月初,工程监理程序开展和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已完成三个升压站所有建筑物主体封顶、三个送出线路铁塔基础浇筑均过半,为项目后期顺利推进打好了基础。
当我再问到王旭强此时心愿时,他笑着说:“你知道在高原上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是看蓝天下翱翔的雄鹰,每次看到飞翔的雄鹰时,仿佛自己也飞了起来,高原、雪山尽收眼底,心里会涌起强烈的征服感。”他说他心愿很多,“小心愿”是等项目按期交付建设方后在家好好陪陪家人。“大心愿”就是能带领监理团队和各参见单位团队,在规定工期内把工程建设好,多创国家优质项目,在青藏高原树立一座兴电丰碑,让兴电旗帜陪伴着雄鹰长久飘扬在青藏高原上。
疫情当前,在与新冠病毒抗争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逆行勇士。王志强;这位宁夏兴电监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带领项目组人以擎天无界,驭地无疆的精神,默默选择逆行青藏高原,舍小家,为国家,在平凡的岗位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的努力虽然微小但坚定,故事虽然平凡但给力。这颗年轻的心时刻被工程进度的动态所牵动,时刻为工程安全施工、按期交付正常使用所着想,在“疫”情期,连续奋战在青藏高原工程第一线,他的身影昼夜出现在青藏高原诺木洪格尔木工程建设项目区各个角落里,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顺利复工复产,朴实地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电力人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简介:
陈晨,宁夏贺兰县人,汉族,大专,中共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老年书法协会会员、贺兰县文联作协理事。作品散见区内外文学杂志,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宁夏VIP今日头条、齐鲁文学、宁夏妇联、宁夏女儿等公众号,先后在《齐鲁文学》《宁夏文艺家报》《黄河文学》《六盘山文学》《葫芦河》《贺兰》《灵州文苑》《中宁红枸杞刊物》《中卫刊物》《古峡文学》《传承与希望》等刊物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获奖作品被收编《七月抒怀》,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