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宫适:处于仁道身自安
【原文5·2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一章是孔子为自己侄女选女婿的故事。
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弟子。道:这里指符合仁道的治国路线和政治环境。我们在《为政篇》的学习中知道,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发展为“仁政说”。废:就是废置、闲置不用的意思;刑戮,即刑罚。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不会被闲置不用(指一定能出仕做官,担当大任);国家无道时,他(即使不出仕做官)也不至于受到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关于南容,《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其人的德行,据《大戴礼记》记载,说其:“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其闻之诗也,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夫子信其仁,以为异姓。”
“独居思仁,公言言义”。这两句话说明了南容的品行。“独居思仁”,是说南容达到了“慎独”的修养境界。《中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并被看成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公言言义”,即在公开场合说话,总是合乎正义,坚持正义,说明了这个人不仅有强烈的正义感,而且说话极谨慎负责,不乱说、胡说,随便发表议论。这是君子“慎言”的表现。他最喜欢《白圭》这首诗(白圭是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用白玉做的手板),每天读三遍,孔子相信这个人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就将侄女嫁给了他。
在这一章中,“邦有道,不废”好理解,那就是国家政治清明,走上了仁道,象南容这样有仁德的君子就自然会担当大任而不会被埋没,但“邦无道,免于刑戮”一句就不太好理解。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南容在“邦无道”时会“免于刑戮”?是南容能够“识时务”而与无道的政治同流合污?当然不是!或者说是因为他们在“邦无道”时就“归隐”了,孔子不就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吗(《泰伯篇第八》13章),归隐了就避开了政治纷争,自然不会与统治者发生正面冲突而引来牢狱之祸。若是这样,哪么,南容们的归隐不就成了“消极避世、明哲自保”的逃避行为了吗?这样的处世态度很显然不符合儒家所主张的积极入世、担当社会重任的处世原则。孔子所主张的“无道则隐”并非是逃避现实、放弃仁道主张和社会责任,而是“宁可闲居也不出来替无道的统治者做事”罢了!这种在政治上与当局“对立且不合作”的态度,岂能不引起统治者的憎恶而“免于刑戮”?

那么,他们究竟依靠什么在“邦无道”时“免于刑戮”呢?以我的理解,是他们凭借良好的仁德修养,慎独谨言,善于处世,既不会因为对现实不满就愤世嫉俗、走向极端乃至堕落,更不会因为言行不慎而招惹是非,他们虽不出仕但却有极高的社会威望,统治者即便讨厌他们,但也轻易找不到加害他们的理由,这就是他们即便处于“无道”之世,也能“免于刑戮”的根本所在。
我们联系“无罪坐牢”的公冶长,不难理解,孔子对弟子的良苦用心。他教导弟子,君子,不但要修养仁德,还要修养仁道的智慧,善于处世,这才是仁道修养的高境界。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 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桎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其散文化的文字语言风格,使篇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朴实,受到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