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停车看人品
文/杨舟平
如今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有的家庭甚至不止一台车。据2019年数据统计: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6亿辆,比2018年增长了8.8%,其中私家车保有量占80%,约为2.07亿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台的城市有66个,其中一线城市均超过300万台。截至2019年底,全国具有汽车驾驶执照人员已经达到3.97亿。这的确是一组惊人的数字,说明汽车已几乎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关联起来。

汽车不同其它运输工具,不论运行还是停放总离不开地面,所以“停车难”几乎是现在大小城市、新旧住宅小区的老百姓最头痛、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我的一位发小说:“当下农村如谁家过红白喜事也会出现‘停车难’”!
“停车难”的原因首先与车位资源少、城镇停车收费高、车辆激增与车位配置不配套、不及时等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但也与个别车辆驾驶人不按交规、规划停车、随意停放、乱停乱放等无公德行为有关。

也许我们都曾遇到过:你正专心驾驶爱车行驶在繁华街道,前面的车冷不防一个紧刹车,突然停车后下来一个人,以致你也必须急刹车,否则,很有可能追尾,后面的车自然也得紧急制动,大家惊出一身汗;早上起来你准备急着开车上班,明明你的车停在划定车位上,可后面或前面偏偏停了一台不在车位线停放的车,还未放置挪车电话,它死死堵住了你驶出车位出行的路,你只得找车位管理人理论,而那时四下无人,打所有电话不通,遇谁不急躁才怪?!晚上你开车回小区,发现整个停车区只剩下两个车位,令你大跌眼镜的是眼前这台车骑线停车,不知是因车技问题倒不进正确的车位还是有意为之或者习惯为之,这里不得而知,反正你是没车位可停了,你心情能好吗?车库门前赫然写着“禁止停车”,可偏偏就有车停在你的车库门前,看你怎么着?明眼人一看就只有一车辙路可过,道沿禁停黄线刷着,可他就把车停在路牙边,看你怎么过?因停车倒车时不慎撞了你的车,他一看四下无人,赶紧开到远的车位停下或离开这个停车区······还有种种令你意想不到的奇葩停车、霸道停车,总之这些缺德停车现象,有时竟然会达到颠覆人的“三观”和善良认知底线的程度。

这绝不是无端惊诧,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因为它的确存在、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几乎天天遇到,也许你见怪不怪,但我总觉得兹事体大,绝不可等闲视之或熟视无睹。凡此种种停车乱象、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会令汽车发明者德国人卡尔·本茨都始料未及。毋庸讳言,汽车在极大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尾气污染、交通事故、道路堵塞等负面影响,还有就是衍生出来的乱停乱放之怪象。这些,当然不能怪罪于汽车的发明,更不能因噎废食,正确的态度应是问题导向,正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停车乱象、怪象,甚至叫恶行停车现象我觉都不为过,除过车多位少的客观因素外,首先与开车人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与有些开车人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不守公德有关,往低里说是个人素质问题、习惯问题、车技问题,往大里说是个人品行问题、做人问题、三观问题。俗话说:“开车看性格,停车看人品”当然,极少数因车技问题无法正确停车者除外。细微之处见精神,点点滴滴显品行。精神是一种品德,一种素质。我们往往对身边不文明的缺德行为或视而不见或一骂了之或忍他让他且看他,缺乏有效的曝光、抵制和制裁,才使缺德行为有了市场,甚至有恃无恐。什么叫正能量,我觉得对这些无公德行为及时点名道姓曝光、公布处罚结果,甚至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这就是正能量,而并非一味表扬才是正能量,有时负机制比正机制更管用,“制乱象用重典”历来是经验之谈。

我的好友周先生,我多次乘坐他的车,他经常在甚至没有安装摄像头的斑马线前还依然停车礼让行人,不急不躁。一次我们一同去饭店吃饭,他把车停在饭店指定的停车区后和我一同上楼到包间,不一会,他倚在包间窗口自言自语地说:“我得下去挪车,我把车停得太靠近停车线了,让旁边停车人不好下车!”说完他就下楼去挪车。此刻,我又想到,清晨,在单位开车上班的人,自觉地将车停在离办公楼较远的停车位,为的是给后来上班的开车者留下离办公楼更近的停车位,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少吗?!

可见做到文明停车并非难事,只需在停车时考虑一下:我把车停在车位线里面了吗?如果没有划定车位线,不妨想一下,我这样停车会影响他人的车或路人出行吗?甚至再仔细考虑一下:我是不是没把车停在车位线中间?车身是不是停偏了?别人的车头一律向外停放,而我就不能把车头向里停······你这样做了,你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你日行一善,福虽未至但祸已远离。说到这,我不由想起一个小故事: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在公厕大便完后不知道怎么用水冲便,急得在大便间打转转而不肯离去,在公厕外面等不及的父亲就到厕所间找他,小男孩向父亲说明原由,父亲就帮他冲了污物,父子俩这才离开。这个小男孩长大后就是叱咤新加坡政坛多年的前总理李光耀。

天下大事做于小,连一台车都停不好,都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为别人谋更大的事吗?把公共事务交给他管理能放心吗?他的格局里只有他自己的人能成大事吗?能是一个善良之人吗?能是一个值得信任和尊敬的人吗?能值得你深交吗?如果他还带着孩子,孩子能不受影响吗?最终导致害人害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爱是普世的,是相互的,是传递的,愿关爱互助在我们身边围绕,让明礼守规成为我们的言行坐标,不再成为空喊的口号,好好停车,把车停好。
2020年10月4日初稿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精选》《延河》《秦岭文学》《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