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企业内刊的英雄之旅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三
第二任执行主编 遇苓
在2021年春节期间,老领导陈昌华部长在微信上发出一个邀请,《宝安风》将迎来总第300期,请所有为它工作过的老宝安人,为这一期写些纪念文字。
这把我一下子拉回到遥远的中国深圳,也把时间线一下子推回到了20多年前,在那个时间,在那个空间,我度过了大学毕业初入社会的新人阶段,那也是我唯一被称呼为“小王”并且作为“小王”而迅速成长的一段珍贵的职业生涯。
诚实地说,即使作为杂志初创团队的成员之一,我还是被300期这个数字震撼了。这意味着,按月出刊的《宝安风》,已经连续出版了整整26年。
26年,多少人与事已经不再,多少风和雨已经掠过,我自己也是一路辗转,从一座城到又一座城,但是无论行走在什么地方,在我心中,一直是有一个坚定的坐标的——在万水千山外的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东路,1002号,有一座蔚蓝色的宝安广场,中国宝安集团在那里,《宝安风》也在那里,我心心念念的梦想出发之地,我心中的精神之塔,一直都在那里,它把根须深深地扎在大地之中,稳如磐石地矗立在那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坚守不变地矗立在那里。
有幸是《宝安风》这本杂志的初创团队成员之一,伴随着它从试刊到诞生,再到成长和成熟,为它工作的数年时间,我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而这本杂志也一路伴随着中国宝安集团的再创辉煌之旅,记录了一个伟大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它所创造的一系列传奇,也承载了它不断思考、沉淀并试图传承的深厚的商业精神、企业文化和社会担当。
一本杂志总是在其结构与文字之中,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气质,《宝安风》也如是。它是厚重的,无论是“宝安风”这三个字的字体、色彩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像“中国宝安集团”的LOGO一样,有一种建筑般沉稳、大气的特质,一看到封面上《宝安风》这三个字,就似乎能够想象到,阅读这本杂志带来的感觉,将会是充满力量和阳刚之气的。确实,《宝安风》的文章,从标题到文字,从排版到配图,都是认真的和严谨的,甚至是严肃的,并不活泼和轻松,在它的结构之中,在它的字里行间,总是在探索、思考、提炼和升华。那个时候,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是比较认真地阅读,全部读完一本《宝安风》,需要用时多少?我记得自己试过,两个小时。当然,这其中包括思考时间;还有,我自己编辑或写作的文章,因为对内容很熟悉,可能略过不读或者一目十行地读,这也缩短了阅读时间。我想,其他的读者,全部读完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
其实,很长的时间里,我还思考另一个问题:《宝安风》之风到底是什么风?即使在我离开《宝安风》之后,我也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试图找到一个答案。
我想,《宝安风》的忠实读者,不管是集团外部的,还是集团内部的,都会有一个共识,就是《宝安风》虽然是一个企业的内刊,但是它并不“内”,它有一种更大的气象,它的视野是打开企业之门,容纳家国、社会与企业,是内与外兼顾的大格局。
这种气质和胸怀的形成,以及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一直可持续性地表达,是与中国宝安集团密不可分的。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中国宝安集团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与成长中的中国一道摸索、创新和创造,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新中国第一张可转换债券,开创了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壮举,《宝安风》的气质,就是中国宝安集团的心理世界的外化——如果可以把一个企业比拟为一个人,那么正像文如其人,《宝安风》也如中国宝安集团。这其中,中国宝安集团的董事局主席陈政立先生以及管理层,宣传部部长暨《宝安风》社长陈昌华先生等,对于《宝安风》独特气质和个性的形成及长期稳定的发展,自是功不可没的灵魂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宝安风》拥有很多非宝安读者。它既具有独特的个性,从中可以洞察一个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上市集团公司的微观面貌,她的呼吸,她的生长,她的发展,她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触摸到她的心跳、她的思想、她的家国情怀。我还记得在某一个新年,收到了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的贺年卡,老人家认真地在贺卡上写着我的名字,诚恳地感谢我们的编辑工作,让他能够了解到南中国的一个企业集团的风采。这让我十分感动,我并未与老人家直接打过交道,老先生就是通过杂志接触到我们,这也让我意识到,一本杂志和它的文字,以及透过杂志和文字而传递的一个企业的情感、意志与品质,要比我们自己走得更远,它能够直接抵达人心,这真的是了不起的价值。
所以,我一直敬畏文字,敬畏像长城一样蜿蜒绵长的汉语言,每一个方块汉字都是韵律优美,结构强健,而且有无穷无尽的组合,这一切创造出丰饶壮阔的意象和无限滑动的意义——《宝安风》的文字,就有这样的力量。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少有企业像中国宝安集团这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罕见的魄力,汇聚全中国各省市的人才开疆拓土,这也直接和间接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那些抛却了身后的安全安逸、把档案挂靠在人才交流市场,就义无反顾只身南下的大好青年,在宝安这个熔炉之中真金白银地淬炼,相信那是很多人难忘的青春燃烧的岁月,在深南大道的夜晚沉醉,在八卦岭的集体宿舍一起欢笑,还在《宝安风》 里指点江山文字,其后随着宝安集团的事业版图向全国的扩张,又有很多人踏上新的征途……这些,也都真实地呈现在了《宝安风》这本杂志之中,再度忆起,确实百感交集,一本企业内刊里,有多少个人命运的深沉回响。
我在《宝安风》工作了五年,犹记得共事的每一位编辑部同仁,以及集团内外很多为《宝安风》供稿的同事、专家、学者和作家。300期,26年,《宝安风》还将连续出版下去,继续它堪称伟大的英雄旅程,作为一个曾经在此奋斗过的老宝安人,在此奉上我最诚挚的祈愿和祝福:中国宝安集团永续发展百年企业,《宝安风》乘风破浪再出500期。
2021年3月1日
(王小屋 ,原名王玉玲,前资深媒体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历任《宝安风》副主编,《女友》编辑部主任、策划,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专题总监,十分心理联合创始人。现为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