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杂谈)
观京剧《锁麟囊》有感
文/释然
京剧《锁麟囊》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先生的得意之作和代表剧目,自从他1940年5月在上海黄金剧院首场演出爆棚以来,八十多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我非常喜欢京剧,小时候时常在收音机里听到程砚秋先生的唱段,八十年代就播放李世济先生的录音带,九十年代后随着影碟机的普及,就买了李世济先生和程派后起之秀张火丁的音像光盘观看。可以说,这些年无论是听,还是看,我也记不清多少遍了。也不知是被感人至深的剧情打动,还是受艺术家们那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优美动听的声韵和精湛的艺术创造力所感染,每次看过都心潮澎湃,痴痴陶醉在剧情之中。昨晚央视十一频道再次播放此剧,使我看过后浮想联翩,便提笔感慨一番。
《锁麟囊》是由出身于北京,自幼酷爱京剧的已故著名戏剧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翁偶虹1939年为程砚秋先生编写的优秀剧目。它取材于清朝焦循(1763-1820,今扬州人)所著的戏曲论著《据说》中的《只塵谭》笔记。剧情以登州(今山东烟台蓬莱)两个贫富不等的家庭为导引,叙说富豪大家闺秀薛湘灵,与表亲周庭训喜结良缘,薛母为女儿置备锁麟囊,陪送金银珠宝、嫁妆丰厚;贫翁赵禄寒之女赵守贞婚约莱州公子卢胜筹,却囊物空空;薛湘灵出嫁,迎送人众,鼓乐齐鸣,热闹非凡,花轿华丽;赵守贞出嫁鼓手寥寥,轻车简从,青庐花轿也“旧花幔,短花帘,参差流苏残破不全”;不巧两人同天出阁成婚,路遇狂风大雨,避雨都在春秋亭。同为女孩儿家,赵守贞见与富家薛湘灵出阁的迎送场景相比,自叹卑微,世态不公,不免伤心流泪,哭哭啼啼,却又遭薛湘灵丫鬟梅香不知深浅的重伤,简直让赵守贞心如刀绞,痛似伤口撒盐,越发的伤心哭啼。薛湘灵让家奴薛良问清缘由,恻隐之心顿发,并以“囊小却能做续命泉源”的锁麟囊慷慨赠予赵守贞,不留姓名。大雨过后,各自启程。
时隔六年,登州发大水,房倒村没,人们颠沛流离,各自逃命。薛家和周家也家人失散。薛湘灵独自一人逃难来至莱州之地,巧遇旧奴胡婆,就如同抓住稻草一般,主仆之间总算有些照管。当地员外卢胜筹开设粥棚,救济贫寒。湘灵数日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早已饥肠辘辘,便随胡婆一同前往求得粥一碗,却又见一老妪没打上粥,饥饿难耐,痛苦不堪,于是,毫不犹豫的将粥赠与老妪。
说来话巧,湘灵与胡婆求粥这一天,正赶上卢府为六岁的儿子卢天麟招聘保姆,于是,湘灵在胡婆的劝导下应聘成功过关。自此,薛湘灵每天陪天麟学习、耍玩儿。有一天,天麟不小心将球抛到花园东南角阁楼上,这可让湘灵犯了难,应聘时员外夫人赵守贞有前言,卢府唯有这阁楼不能上,东家规矩岂容触犯。无奈小东家非让湘灵去楼上拾取,且发誓一切后果他来承担。湘灵寻球时,无意间发现卢府神案上供奉锁麟囊一件,她用目望,仔细观,睹物思亲,心头就像打碎五味瓶一般。此情此景,赵守贞盘问细节,步步攀谈,原来恩人在眼前,三次赐座,华装更换,行过大礼,谢恩一番,并容留前来寻找湘灵薛、周两家老少得团圆。
就是这样简短的一个民间故事,编剧翁偶虹先生却运用了巧妙的唱词手法和舞台行为写照,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传统文明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春秋亭”一折中,薛湘灵听到赵守贞啼哭,让丫鬟梅香去打听怎么回事,梅香说了些刺痛人心的话,让湘灵一顿训斥;“梅香说话好颠倒,不该人前乱解嘲。-----蠢才问话太潦草,难免怀疑在新梢。你不该人前逞骄傲,不该词费又滔滔”,寥寥数语,道出了湘灵管好下属、家人,礼貌待人的严谨态度和良好的家风。“怜贫济困是正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我嫌不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忙把梅香低声叫,莫把姓名心口哓。小小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这几句精典唱词在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等艺术家们那韵味抑扬顿挫,疾徐有致,婉转曲流的演唱耐人寻味,百听不厌,词句更是包含着浓浓的仁慈善爱之情。
翁偶虹先生描写的湘灵把“有金珠和珍宝光华灿烂,红珊瑚碧翡翠样样俱全。还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还有那赤金链、紫英簪、白玉环、双凤錾、八宝钗一个宝孕光含。”的锁麟囊赠与赵守贞,还不留姓名。又在卢府粥棚的场景穿插上一位没有打到饭的老妪在极度失望时,湘灵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把饭给了她吃。这些舍己为人,帮贫扶困,行善举不图名的情节,不仅仅是刻画了一个有素德修养的少妇形象,更诠释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乡土人情。
“三让椅”一折中,当赵守贞问起薛湘灵婚嫁时的情景,湘灵一一道来,守贞听得且细,就如同当日情景回放在眼前,暖流泉涌,敬湘灵由旁座移为上座,再由上座移为客座,感恩至极,这一知恩报恩的剧情令观众深受感动。在“大团圆”一折中,最后一段唱词“这才是今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告知人们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灾情和困难时常发生,只要大家伸出援助的手,同舟共济,相互关爱,就会创造出美好的人间。同时,也告戒人们要深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哲理,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要心存大爱,受人以李报之以桃,知恩图报,只有这样,社会才更加和谐,人类才更加文明。
这样的文化精品力作,虽然从编写、首演距今跨越朝代,一大多半个世纪,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之所以久演不衰,就是它拥有满满的正能量,得到了观众的共鸣,运用了我们祖祖辈辈操守的互尊互帮,济贫扶困的性本理念,义理思想感染着大家,鼓舞着人们。这种根植于中国人心目中的道德信仰无论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对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和道德思想教育都会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平等、友善所在。
感谢翁偶虹先生和程砚秋先生为我们创作了如此国粹瑰宝,感谢李世济、张火丁等艺术家传承了这一优秀剧目。企盼当今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吸取文化前辈的宝贵经验,深耕不缀,按照总书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指导思想,坚定“两个维护”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创作出富有时代色彩和传世价值的精品力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懈的努力。
2021年3月11日


作者简介:王彦来,笔名释然,男,1964年9月生,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故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喜爱文学创作,曾在国内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公众号等发表作品6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