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章,是孔子通过对其弟子宓子贱的评价,批评鲁国一些人对于春秋以来文化传承的悲观情绪。
【原文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贱:姓宓(读fú)名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生于公元前521年(或502年),比孔子小30或49岁,著有《宓子》16篇。
“若人”:即此人的意思。“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这一章翻译过来是:
孔子评论子贱说:“子贱这个人可是个真君子呀!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哪他的这种君子品德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据史料记载,鲁哀公时宓子贱任单父宰,为政三年,单父大治。《史记》中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宓子贱治单,善于用人,功绩卓著,为后人传颂。据传,宓子贱在去单父上任前,先拜访了孔子。孔子告诉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己相反而拒绝,随便拒绝就会出现蔽闻塞听;也不要轻率许人,轻率许人容易丧失操守。”
关于宓子贱的故事和传说较多,这里讲一个宓子贱“鸣琴而治”的故事。宓子贱在单父三年,任贤用能,常常身不下堂,鸣琴唱和,把单父治理得物阜年丰、风淳俗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史称“鸣琴而治”。有一次,孔子问宓子贱:“你治理单父,百姓都高兴,你是怎样做到的?”宓子贱说:“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单父的孩子,抚恤孤寡。哀悼丧纪……我把他们当父亲看待的有三个人,当兄弟看待的有五个人,当朋友看待的有十一人,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尊他们为师。”孔子高兴地说:“尧舜治理天下,努力寻求贤能辅佐……可惜你治理的是个小城。”并问宓子贱:“你做了官,有什么得失?”宓子贱说:“没有失去什么,得到了三种东西,以前学过的现在能实行了,学问更加长进了;薪俸虽不多,亦可照顾亲友,亲友间更密切了;公事虽多,但也能挤时间走亲看友,吊丧看病,朋友之情更深了。”孔子赞叹说:“真是个君子啊!”
从以上资料和传说,足见宓子贱的德行修养和才干。在这一章中,“君子哉若人”一句好理解,就是说宓子贱是个真正的君子,但接下来的“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两句就不好理解了。有人说,这是孔子借宓子贱说自己是君子——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说其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言下之意,说他自己就是君子,对此,我不敢苟同。

以我愚见,孔子这两句话可能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对于鲁国文化和鲁国人的贬毁现象而说的。我们知道,鲁国是周公后代的封地,其所保存的文化风尚继承了周朝的文化遗产,是周代文化的代表。但在当时社会动乱、世风日下的历史背景下,可能有一些人对鲁国文化和鲁国人产生了失望和误解,认为鲁国文化也没落了,代表不了周朝的文化精神了,因此,鲁国没有真君子等等,而且感到,连鲁国这样周公的后代都不能继承周朝的文化而走向了“没落”,社会是没有指望了,表现出对整个春秋社会的消极悲观情绪和精神上的失落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信仰出现了危机”,失去了文化自信。孔子则不这样认为,他用宓子贱的典型,说明鲁国不但有君子,而且有良好的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才能培养出象宓子贱这样的真君子,用以反击一些人对于鲁国的诋毁和偏见,树立以仁道治天下的信心,并不是利用宓子贱来自我标榜。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