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贵路

评语:老崔这件作品是临摹圣教序,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笔法不正确。二是字形不准确。三是少笔画就是错字。如義、仪等字。本身圣教序的缺点是石刻,圣教的笔法显现不出来,不同时期的拓本差异也很大。在书写的过程中,借鉴他的摹本,原大对着帖子临,我们临帖目的,就是笔法要正确,形要准确。
比如:“羲之”二字在圣教序里要做为一个字来分析。这个字,分为两部分来写,上部分为:“羲+点(之的第一笔)”,下部分为:横折横(之字的第二笔)。“羲”字和“之”字的第一笔,要笔断意连,甚至可以不断笔。你临写时少了笔画。
再如“仪”的动感很强,很硬朗,很挺拔。所以,在线条的行进中,要保证线条的速度,不能太慢、拖泥带水。笔划的停顿,一定是在转折处,在笔划的行进中,不能犹豫不前,不能停下思考,这样会影响线条的质量。可你在临写时也少了笔画。
整副作品大部分字欠准确,信手由来。你用的纸还可以,长期临写此帖可以用这种纸。临帖需循序渐进,多读帖多临帖方能顿悟,要抓准一下字形和笔法,一个个字去加以解决。去原大临摹,一旦放大写的时候,比如这副好多地方就不好把握了。如果想要控制笔锋,让笔锋“八面生锋”的一个大前提就是:①仔细认真地读帖。②尝试使用铅笔双钩描轮廓。③缺乏读帖的深刻理解,不能切换到古人动作,就无法呈现笔锋的韵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