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鼠具
戴永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产粮食勉强自给。农民按计划分到手的保命粮,须得精心保管,细水长流,才能勉强凑合。如若保管不善,让无孔不入的老鼠钻空子,糟蹋了粮食,就能缺粮断炊,全家挨饿。在这种情况下,消灭老鼠自然而然成为家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计。
捕鼠的方法因户而异。一般的人家图省事,不是养只猫捕鼠,就是以毒饵灭鼠。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弊,猫是活口,吃喝拉撒,要人侍候,特别是饿急了,有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老鼠吃了毒饵,药性发作,非得找隐蔽处躲藏,死后尸体腐败,臭气通天,传播疾病,后患无穷。
我父亲一直以工具来捕鼠。我家常用的捕鼠工具是老鼠夹子,它用一块巴掌大小的木板或铁板,配以可以反弹的铁丝做成夹子。贪馋的老鼠踏到装有诱物的板上,碰到机关,铁丝夹子立马反弹,重重一击,死死夹住老鼠,非死即伤。老鼠机灵,捕过鼠的夹子有血污气味,必须经过蒸煮消除腥气,方可再用,而且还得不断更换场地,否则只会劳而无功。
再就是捕鼠笼,它是一个用铁丝网做成长方形,并按有机关的铁笼,在里面放上老鼠喜爱吃的食物。用时摆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通道上,老鼠贪食进笼,触动机关,被关在笼内,活活等死。不过铁制鼠笼身价不匪,加之笼上的机关灵敏,不易把握,一般的人用不起来,故而备有的家庭不多。左邻右舍借用我家笼子时,非得请父亲去示范帮忙不可。
最神奇的是我家的捕鼠箱儿。它看似简单,但用料考究,工艺复杂,它以32公分见方,1公分厚的杉木板作底;再用四块2公分厚4公分宽,31公分长的厚木板做成“巾”字形立柱,中间一根立柱略长三四公分,上部垂直穿过架子横梁,下头固定在可上下滑动的木板上;然后再用四块31公分长,10公分宽,1公分厚的木板圈起来作框,一侧边框的正中刻有可供钢丝上下移动的缝隙,空隙上方再装一根筷子粗的木钉;框里面放置30公分见方两块木板,上层木板1公分厚,板上两侧对称各加一块6公分木板,正中间用4公分宽的立柱,下头固定于顶层底板上。立柱根部向上4公分处钻圆孔扣定好长短的细麻绳,麻绳头上系3公分左右筷子般圆锥形竹签,再穿过横梁上间隙;夹在中间的一层薄板只有半公分厚,一侧的正中间嵌有一根五六公分长的粗纲丝,纲丝伸进外框上刻制有6公分长的竖缝中,能上下滑动,它与框子上方设置的立柱所系绳子头上绑的竹签,三样巧妙搭配组成机关。
使用时,箱顶板两侧再各加一块砖头,然后拧住中间立柱提升到需要的高度后,将老鼠喜欢吃的饵料置于箱第二层薄板上,然后上移薄板上嵌的钢丝,捧起薄板,最后再用柱上绳头顶端的竹签,一头别住框上的木钉,另一头搭在钢丝上。老鼠见食进框,踏到二层薄板,迫使别住纲丝的竹签尖滑落,沉重的顶板下轧,将老鼠死死压住。这种方法以逸待劳,干脆利索,成功率髙。父亲在粮库工作,操作起来驾轻就熟,时常应邀帮邻居捕鼠灭害。
人工扑杀也是常见的手法。冬春季节,发现空白地里有鼠洞,因无顾忌,拿锹就挖,不达目的绝不收手。如若麦地里发现鼠洞,就用锹将洞口浮土拨开,将洞口挖成深塘,然后提水或担水灌入洞中,老鼠透不过气来,乖乖爬出洞口,自投罗网。 晚秋,如能在收获过的花生、玉米地里或周边沟坎,或田间坟包上挖到老鼠贮藏越冬粮食的鼠仓,那就更为刺激了。只见塞满花生、玉米、米小豆儿的鼠洞,有的层层叠叠,有的左右盘旋,有的直线向前,一个鼠洞藏粮少则几斤,多则有几十斤之多。划算的利益让大人小孩不肯放过,争相找挖,乐此不疲。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形象地表明人类对老鼠的态度。按理说,老鼠有猫、黄鼠狼、蛇、刺蝟、老鹰等众多天敌对待,生存维艰,再加上人类,不间断从地下、地上、空中,室内、室外,白天、夜晚,春、夏、秋、冬,立体化、全方位的围捕追杀,早应灭绝。但老鼠却以其超强繁殖力和超凡的适应生存能力,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家族兴旺,人丁繁茂。老鼠的生存适应能力,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启迪和非常的联想:逆境是难得的“财富”。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