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味的菜饼子
文/张体心
初春,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大地的部分绿色蔬菜还刚刚冒出小苗儿,只有暖棚的蔬菜摆在超市和菜市场,有些青菜非常新鲜,但价格昂贵,其次大多数的蔬菜几乎是从南方运送过来的,那价格就更别提了,一斤豆角要13元,可见物以稀为贵。经过整个冬天,常吃的那几种菜也不觉得有什么味道,大白菜生芽也不好吃了,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存放的那兜晒干的马齿菜,正好可以改变一下多日不变的口味。
一棵马齿菜是由许多厚厚的小圆叶子构成,根茎坚硬、生长面积很大,一般是成片生长,每当雨水浇过,长势极旺,水莹莹的,实在招人喜爱,夏末成熟结籽后,被大风一吹,籽落到土里,第二年就是一片诱人的绿色植物,据说它还是药材呢,食用可以防止拉肚子、蚊虫叮咬外用等作用。这些马齿菜就是我在小院里收集的,每当发现地里长出嫩嫩的几棵或成片的马齿菜时,我会马上拔下晒在院子里,如果带根晒,一时半会儿不会死掉,会继续生长,所以,我就立刻去掉根茎,在烈日下爆晒,并时时翻晒,天气不好还要及时拿到阳台上,避免受潮发霉,但也不能等它长老了,否则吃时就嚼不动了。这样不断的积存,一个夏天下来,大约也有一二斤重,值得做一顿馅儿吃了,主要是因为我喜欢吃马齿菜。在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马齿菜却是野菜中的佳品,可说是上等的菜肴了,我就爱吃它的那筋道劲儿和那股特殊的菜香味道,想起那味道就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吃了几年也没吃腻。我平时最不喜欢做饭,总觉得浪费时间,一般都是老公做饭,可是要包马齿菜菜团子,那可是我的强项了,我也愿意做,因为我爱是吃……

准备工作是从煮菜开始进行,由于晾晒时有些杂草、沙土进I,要细致择净,最麻烦的是洗菜太费时,不知洗了多少遍才见到清水,然后用刀切碎后加放拌料,再和玉米面,里面加适量小苏打,一切就绪,又将铁制饼铛放在炉灶上,在饼铛下面还要放置一片有厚度的圆铁片,是为了使饼铛均匀受热。这个铁制饼铛我们已经用了30多年,还是我们结婚时制备的家当,在当今电器灶具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却一直使用而没有淘汰它,总认为做出的饼好吃,就像农村用柴锅贴出来的饼子的香味,这就是我用铁饼铛的原因。
当饼铛发热之后,倒入少量食用油,用和好的玉米面与马齿菜馅包成团子形状,再轻轻按扁成菜饼子放在饼铛里,由于饼铛较小,只能一次放四个,然后盖好锅盖,调好火候,等菜饼结上一层焦黄外皮时用铲子翻面,等另一面焦黄时,在菜饼缝隙间的饼铛里放小半碗水,再盖好锅盖儿,让蒸汽慢慢蒸发掉,菜饼呈两面焦黄色的硬皮,但里面却是松软的。吃起来很适口,这就是放水的原因。包菜团子是一门简单的手艺,要包成薄皮大馅,一定要掌握“手团”的方法和要领,否则就会薄厚不匀,这个手艺还是母亲手把手交给我的,那个年代我们经常包菜团子吃,馅儿主要是用舍不得扔掉的白菜帮,炒菜不好吃,只有包菜团子还好吃点儿。就这样我学会了包菜团子,开始也包不好,面与馅团不到一起,面皮也是薄厚不匀,包散了我再团,反复多次才包上,菜馅露在外面,一看就知道里面是什么馅儿,做得次数多了也就熟了,俗话说,熟能生巧,现在包起来又快又好,可是做完菜饼子也确实花费了我半天的时间,身体感觉还挺累,真是为嘴伤身!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都会包菜团子,虽然不是件难做的事,但年轻一代可能不太会,因为他们几乎不吃玉米面,没有机会接触,所以,我让儿子和媳妇尝尝,他们都说好吃,其实我知道他们在应付我,也不过问是怎样做的,我估计他们要想学就一定能学会,但不会学的。老公也说那些年都吃够了,不想再吃了,无论我怎样炫耀菜饼子如何好吃,他们也没兴趣。不管他们怎样看待,我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感到满意的,它让我独自享受品尝美味的愉悦,并回忆起那苦涩的过去,体会今天的幸福,也实现了我多日梦想吃到的菜饼子。

作者简介
张体心,女, 1955年12月26日出生 燕化退休职工。燕山石化公司文学协会会员;喜欢写作,多首诗词、散文刊登在《房山报》、《燕都》《燕山油化报》等刊物。小说“兄妹情怀”、等代表作及诗词在《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登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