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与诗词共久长
李君莉
一个小女孩的心如闲云飘鹤,自由飞翔,飞到一座山门下,这座门与山一样高,金光耀眼,撕开金光,一付对联闪现而且字体越来越大:
仙域纵横千古趣
人间上下五千年
一个老者的声音:孩子,闭上眼睛,去掉杂念,一直向前……阵阵幽香拂面而来,已进了山门,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艺术殿堂:仙女飞天,青藤紫燕,滴水溅潭,关鸠歌谣,《诗经》篇篇,回响上空,汨罗江边,《离骚》抒怀,《楚辞》楚歌,汉乐声声,建安曹氏,诵《观沧海》,《木兰诗》简,图文并茂,王勃挥毫,墨走龙凤,《腾王阁序》,落霞接水,唐诗宋词,字嵌锦帛,元曲杂剧,戏台连连,明清小说,银屏演义……目不遐接。极力想走近李清照,却怎么也进不了前,一着急,醒了,是一个梦。
这个梦一直萦绕着我。一本家父给我的《唐诗三百首》翻成了黄色,一本《宋词赏析》抄写背诵,虔心的对照词牌试笔。我曾经羡慕过古人,生活在了会写诗词的时代。
我尝试着写词、写绝句、写律诗、写汉徘、写短歌、写长篇古风、写对联和诗钟、写新诗,她们如同我的亲密伙伴走进了我的书藏。迄今,我的伙伴超过了700个,家父曾告戒我:“写诗不在多,讲求工,贵在精”。 宋人姜氏《白石道人诗说》:“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奚为”。闲暇时,我把伙伴们拉出来一一点评,不合格的修理一番,再看、再修理,在反反复复的推敲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格律诗词是带镣铐的艺术,是祖先传下来的,堪称国学之最。押韵是诗词的特点之一,古人最早依口语押韵,到唐朝出现《唐韵》,宋朝改称《广韵》,清代称《佩文韵府》分成106个韵部,这就是平水韵,一直沿用至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发音的改变,平水韵许多韵部已经不符合今天的发声,于是出现《诗韵新编》。我在写诗时介于两者之间,先遵从《平水韵》,但如果受限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我的意思时,则采用新韵,我在书中未注明韵脚的则采用的是新韵。
一支笔凝情致远,可超脱红尘,可随行入世。我要努力学习,更加勤奋刻苦,对格律诗词的理解才能更上一层楼。 人生如白驹过隙,莫让年华付水流,是长辈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记住了。我喜欢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写过、爱过、发表过。
注:司汤达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
☆此花端合在瑶池
李君莉
《荷韵诗文集》是继《君莉诗文选》再次献给我的父亲母亲的一部专著,曾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写这样多的怀念诗篇”?因为,我觉得对不起父母,我没能留下她(他)们的骨灰。
2005年1月母亲去世时,父亲信守他们的“乐生”观,将灵魂放飞到大空间中游乐逍遥,坚持不留骨灰;同年11月父亲去世时,我能够作主留下父亲的骨灰,但是我没有留,因为母亲的骨灰再也找不回来了,我若留下父亲的,就太对不起母亲了。以后看到别人送葬时抱着骨灰盒,我的心如刀剜一样的疼,泪水浸满了心窝。这世上有墓地、墓碑,也应有墓书,那是人的灵魂归宿,集满了先人的精神。我成书两本:《君莉诗文选》给母亲,《荷韵诗文集》给父亲,一人一本别打架。虽然,我没能留下父母的骨灰,但我却留下了父母的精神。
我的父母崇尚老子的“乐生”,信仰孔子的名言“活在当下”,不惧死生、看透名利,则心灵会拥有一份大境界。每当我漫步在云锦园,父母的影子与我同行,房前,母亲栽下的泡桐已长成参天大树,树上的大鸟窝群雀穿梭、叽叽喳喳,似乎传递着母亲从天上给我们的祝福。云锦园的春天鸟语花香,二月兰铺地、玉兰花倩影婆娑,海棠、樱花、月季花香飘逸,荷兰菊、西班牙兰红紫招摇,金银花和牵牛花不停地伸延,最是翠竹旁开辟的一方水池中的几株荷莲,夏季里荷花出水时,我们神牵梦盼,当水美人含情脉脉宛在水中央,全家人精心呵护,这里是我心中的瑶池,我因此以荷花作为本书的主题,诗和文都因荷韵而开,荷花永远开放在我的心中。
荷花是纯洁的象征,是父母生前的最爱,她出泥不染,香飞泽流,芳姿婀娜,资质高洁,在珍丽艳艳的百花中,不饰铅华,凌波独立,犹如天上瑶池的仙女,淡雅动人,在晓月风清的初晨,当人们看到那荷花上滴滴欲落的露珠,难道还会认定她是无情无恨的吗?每当我在荷池边,就会想起父母,回到从前的快乐时光,思绪不觉飞往瑶池与父母相会, “我以宁静的心超越岁月的苍促和嘈杂(林语堂)”,在月光里写完168首七律《咏荷集萃》,因为父亲生前说:“格律诗词中难以把握的当属七律”,所以我选择了七律,首首都抒发了我对父母的情,字字流淌着二老对我的爱。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咏莲绝句:“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表达了荷花的神韵,她来自瑶池,又回归瑶池,她的爱与恨只有懂她的人才能知晓,她会为爱她的人感动得落泪,为那不同流合污的气节而仰天长歌,她渴望桃花园中和谐溪水流向人间。
我羡慕荷连享有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池塘、金色的阳光,当晚风送来新月的清辉,白云为她剪裁了合体的衣衫,象出浴的东方维纳斯,即便会凋零,也不向污泥垂怜;我欲借来荷莲淡泊的芬芳,和那永恒的情愫来装点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没有目标,只是每天勤奋的工作,孝敬父母,培养女儿等责任,忙忙碌碌中仿佛生命不是自己的,还挣扎着给自己挤点时间,敲打平仄,写点诗文,这奋斗似乎让生活充满生机,生命也感到充实而有意义;家庭及工作压力让我笑纳人生,从中体会到需要奋斗也是一种幸福,回眸的刹那,能看到一抹红艳艳的希望……
简 历
李君莉,女,就职于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汉俳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澄霞诗词社社长,《澄霞诗苑》主编,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发表作品千余首,入选四百余部书典,与家父、女儿合著《云锦斋三代诗文选》,自著《君莉诗文选》、《荷韵诗文集》、《楹联选集》,均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