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峪的秋天
文/孙开元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过《秋声赋》,现代作家峻青写过《秋色赋》,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写秋天的美。我赞美秋天,我更赞美鲁家峪的秋天。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微风习习,我走进了鲁家峪。放眼望去,只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云烟氤氲。漫山遍野的果树,郁郁葱葱,那挂满枝头的硕果,有核桃,有柿子,有山楂,有苹果……那红黄绿颜色的交错,那累累的硕果,装扮着鲁家峪壮美的秋天!
我呼吸着鲁家峪瓜果飘散出的清香气息,沿着羊肠小道,漫步村外。举头极目远眺,大刀山连绵起伏,峰峦叠翠;低首俯视近前,沟壑纵横,洞穴错落,有着九沟十八峪之称的鲁家峪,俨然一个天然的屏障。
抗日战争时期,鲁家峪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在洞穴中建起了兵工厂、炸药厂、被服厂,制造了手榴弹,缝制了被褥、服装,有力地支援了冀东军民的抗日斗争。
清晨,勤劳的鲁家峪人,披着旭日的霞光,迎着和煦的秋风,踏着晨曦的朝露,迈步在阡陌交错的山间小路上。去欣赏,去收获。欣赏秋的美丽,收获秋的果实。

然更难以让我释怀的,不只是鲁家峪人对丰收的喜悦,而是我对鲁家峪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贡献的敬佩!
走进鲁家峪,你就走进了昔日杀敌的战场,走进鲁家峪,你就踏上了英雄挥洒热血的土地,走进鲁家峪,你就感受到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站在洒有烈士鲜血的土地上,我在想,我站立的地方,曾是李运昌运筹帷幄,决胜日寇的指挥部;我站立的地方,曾是八路军战士正举枪瞄准了日寇的脑壳,扣动了扳机;我站立的地方,曾是八路军战士与日寇厮杀搏斗洒有热血之地……
我旁边的洞穴,正储存着鲁家峪人准备送给八路军的粮食……
我沉思着,我仿佛看见,烈士井旁,张俊金纵身跳起,正咬住鬼子欲行凶的手;我仿佛看见,李有章猛地抄起菜刀,一刀砍下了鬼子的半个脸;我仿佛看见,王二嫂正俯下身子,不顾自己的安危,抢救伤员;我仿佛看见,八路军战士正有条不紊地油印着《救国报》,那阵阵飘来的墨香,沁人心脾,令人心醉……《救国报》上那一篇篇檄文,似悲壮的歌,鼓舞着人民,控诉着敌人。她道出了冀东人民的心声,她鼓舞着冀东人民的志气,她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她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一张张《救国报》,犹如一刃刃匕首,似一把把投枪,直捣日寇的心脏!
有战争就有牺牲,怀着对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烈士的敬仰之情,我缓缓地走到烈士墓旁,向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三鞠躬……
鲁家峪的山,是红色的山,鲁家峪的地,是红色的地,鲁家峪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鲁家峪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做出了英勇牺牲!鲁家峪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将永载中国人民反对侵略者的英雄史册!

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愿冀东抗日根据地鲁家峪的人民,生活美满,福寿康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