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母亲
文ll李慧玲
清明节快到了,我常常会想起母亲,母亲虽然离开我37年了。但她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1982年夏收的一天,母亲吃过中午饭,去两公里外的麦田捡麦穗,来回四公里不算远,但母亲一个被缠成小脚的女人,提着一笼麦穗和一捆带麦杆的麦子,我难以想象。炎热夏季,五六个小时饥饿缺水使母亲得上了胃病。1983年母亲病重,三月住进医院,母亲的思想压力越来越大,经不起各项检查和抽血化验,我去医院里看母亲时,她脸色微黄,精神状态不好,不能自己行走,母女俩目不转睛地相互注视着,没说几句话,就让我回家上学去。到了四月下旬一个下午,得知母亲病重,我返回家时,她已经听不到我的声音,可是母亲的眼睛没有全闭上,可能是不放心我吧,大婶边说边用手使母亲闭上眼。大婶说:“小女回来了,就放心吧”。三天后,送了母亲,父亲让我去上学。因为不到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回到学校,我怎么也静不下心来,想起母亲就流泪,常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们劝我静下心来好好学,可是我怎么也静不下心来,最终英语、政治拉了总分。从此,结束了学生时代。当年的这个暑假最难熬。常常因想妈妈,梦中哭醒。直到结婚后,我每次看见和母亲年龄相当的阿姨,也感到很亲切,喜欢接近她们。当我膝盖痛时,我会想起母亲提醒我多穿衣服。在我上中学时,寒冬腊月的一天,我为了行走方便,不穿厚重的粗布棉裤,结果冻得腿疼,回家后我流眼泪,母亲说:"不听话,自我教育了吧,到该穿棉衣的时候就穿棉衣”。
母亲是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中 的一名,她出生于中华民国1918年,家住陕西省咸阳市底张乡孙家村,经历了1929年(民国十八年馑)的饥荒灾难,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到1961年),从小经历了各种灾害的苦难磨练,艰难的岁月练就了她吃苦耐劳,无私善良的品质,她没有更高的追求,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是她一生的信念和践行,尝尽了酸甜苦辣。
母亲出生在农民家庭。姐弟五个,母亲为长女,后有四个弟弟。1938年和父亲成家,住在了底张乡的布里村,养育了八个子女。父亲农民,农闲季节,出l去送货上门,维持生活。黄土高原水深50米,打水搬辘轳是双绳下井,用水是女人们发愁的事一一要到井边踩绳,母亲也曾踩过井绳,小脚踩不住井绳,吓得搬辘轳的姐姐心直跳。到了晚上常常纺线、织布、给全家做衣服和鞋袜。母亲性格温柔贤惠,和姑姑、阿姨们相处的很融洽,从不和人吵架,从来没听见她骂人。母亲有了孙子,她总是让嫂子和小孩先吃饭。1972年,大嫂生第四个 孩子,产前有病住院未好,生了侄子,两周后回家,又待了客人,因劳累病又加重,高烧不退,永远离开了人间,丢下出生二十天的侄子和三个未满十二岁的侄女,这一重担压在了父母身上,那时没奶粉,就养羊,用羊奶喂孩子,晚上起来好几次,常常休息不好。母亲直到病危、还是放心不下那个无妈妈的一一不到十三岁的小孙子。
母亲一生受尽苦难,饱受饥饿痛苦,知书达理,勤劳朴实,是位贤妻良母,具有忍耐性格特点,她气郁、饥劳成疾,望后辈引以为戒。
个人简历: 李慧玲(一米阳光)女,陕西省西安市,喜欢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