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晚眺串场河》
周阳生
串场河,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是盐城的母亲河。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年),由黜陟使李承在担任淮南节度判官时,亲率民众在海陵以北沙坝上,修建了一条长约142公里的捍海堰,时称"常丰堰"、"李堤",因筑堤取土而形成的复堆河,这就是串场河的前生。
后来年久失修,堤溃河淤。到了北宋天圣初年间,范仲淹在此基础上,又筑堰疏浚,使得"农子盐课,皆受其利"。范仲淹所筑的捍海堰,后称范公堤。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又一次疏浚该河道,保证了盐运的畅通。到了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又重新疏浚,以其贯通淮南诸盐场,至此始名"串场河″。
为了运盐方便,当时盐城境内的盐场都是沿范公堤一线而建,东台市境内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称为南串场河。盐城市境内的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称为北串场河。
串场河,记载了历朝淮盐的重要与兴盛,仅以清朝顺治十年为例,全国税课入库212.8万两白银,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白银,占全国盐税的52%。康熙三年,两淮盐税占全国税课的64.5%,故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誉。
可在"两淮盐税甲天下"的背后,流淌的却是盐民倍受煎熬和被剥削的"穿肠泪"。我于1982年曾校印过盐城文史专家周梦庄先生的《盐城产盐与盐民斗争史料》,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盐民被称为盐丁,由盐商招募使役。清代光绪年后在新兴场设店开旗的盐商(垣商)有恒丰益、永春祥、吴恒吉、宋隆吉、宝祥德、庆裕昌、庆日新、恒泰茂、吴保泰、曹思茂、刘恒兴、许聚昌;在伍佑场设店开旗垣商有庆仁昌、大德昌,程和泰、黄新
盛、朱成和、林和进、尉宏姜、厉懋远、姚复泰、黄元吉、日昇祥、陆长泰。
从新兴、伍佑两场的盐商开店的数量,可见当时盐业的繁荣。当时新兴盐商的盐仓设在上冈东色仓。伍佑盐商的盐仓设在柏家巷、东色仓。当时盐堆高与楼齐,有"盐岭积雪"之称。
盐民煎盐要经过薅亭、置灰、淋鹵、草、煎盐、成盐的辛苦劳作,而黑心的盐商,竟以九百九十八文铜钱,作一文钱结算盐价,时称"九八文″仅以新兴场1884处煎亭,就被剋扣盐价519984文铜钱,一年一季就剋扣如此之多,且年年如此,一年两季(春煎与秋煎)的盘剥之巨,可想而知。所以说垣商越富,盐民越穷。黑心的盐商,还在收盐的官桶上做手脚,将官桶上的火印和铁匝不动,找匝桶匠将桶底放宽五公分,一桶可多装盐二十多斤,可仍按每桶二百斤计价结算。盐民饱受盐商"九八文"和"五分桶"的双重盘剥,忍无可忍,纷纷告状却无果。清光绪十六年,新兴场盐民一千多人向盐商讨算账,盐商自觉理亏,央请各方头面人物解围,后由五家盐商出资一万文铜钱,购荒地五百多亩,定名为"煎义仓",每年所收粮食储藏此地,作为荒年救济灶民。但官商勾结,盐民的生活仍然是苦不堪言,时有民歌云:前世不修,生在海头。晒煞日头,压煞肩头。吃煞苦头,永不出头。当时的盐民如一日不煎盐,一日就没得食,所以有方言俗谚"熄火穷"流传至今。当时的盐民穷困潦倒,如遇灾年,连野菜都吃不上,所以盐民纷纷弃灶逃荒,更有无助者饮卤而亡。
明代万历年间盐城知县杨瑞云对盐民的凄惨生活,曾有《鹾场》诗云:"山川看欲尽临海几场存。官胥时问课,鸡犬空村。"
杨瑞云幕友吴敏道诗云:″只今薩产困,大半室庐空。"又句云:"盐官催课急,时听隔村啼。"杨天臣诗云:"闻道吏如虎,吾民可奈何?″为此,我亦曾填词
《离亭燕-串场河畔盐民叹》,词云:
谁说星繁如浒?
亭丁汗珠飞卤。
蒿草深幽愁魂断,
火色烟光焦釜。
瘠地鸟稀洲,
却见乱蓬茅户。
贫子常遭欺侮,
畏惧世间豺虎。
盐业历朝荣衰事,
尽入莲翁闲谱。
缅忆串场风,
吾笔填词怀古。
维扬雅士常逢生说:"串场河又是一条通向世界的河。溯源而上,通向古老中国的繁华之地,并且从外地输来了商品,带来了技术,传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串场河又是连接世界与中国腹地的重要纽带,那河上扯起的风帆,也一定不亚于丝绸之路沙漠上的双峰骆驼。″
古老的串场河与范公堤一起诞生,从盐城的庙湾出发,到南通的通州结束,古往今来,默默无闻,给盐阜人民带来福祉,孕育了两岸人民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作为今人应当为母亲河做些什么呢?才可以真正像广告语说的那样:“至此千年皆仰止。″
串场河上的登瀛桥,夕霞中演绎出了盐城古八景之"登瀛晚眺"。旧日,吾曾作散文记之,文云:
黄海之滨,湿地之都,古邑盐渎,又称瀛洲。南朝《玉篇》有云:"瀛,海也"。古汉语云:"登上瀛洲,犹成仙"。
登瀛晚眺,乃古盐八景之一,东濛"范堤烟雨",南观"杨楼翠霭″西赏"平湖秋月",北闻"铁柱潮声"。登瀛仙境,引无数文人折腰争吟。
清人高岑《登瀛晚眺》,诗写凡间盛境:
众仙携手共登瀛,
入画芳菲一望平。
近郭夕阳晴更好,
照人春色晚逾明。
绿杨芳草花边路,
红杏青帘柳外城。
日落长歌连辔返,
隔烟遥听卖鱼声。
今人阳生《登瀛恋曲》诗写旧景新韵:
落日余晖舟唱晚,
倚栏疑见影衔山。
渔家一曲登瀛恋,
酒阁三杯有客闲。
隔岸寻花莺快意,
沿堤阅水鹭开颜。
旧游少景飞鸿唳,
新览红桥结玉环。
旧日瀛桥处,是为鱼市,渔舟唱晚之时,落日余晖,夕霞映水,人欢鱼跃,鱼市繁忙。旧盐渔民,水舟之上,捕鱼为生。恰如唐人张乔《渔者》诗云:"首戴圆荷发不梳,叶舟为宅水为居。沙头聚看人如市,钓得澄江一丈鱼"。
古盐瀛桥处,因有鱼市,又聚南北杂货,渐成商业中心,酒肆茶馆林立,车水马龙不歇,故而成为文人雅士聚会之地。
登瀛桥,建于清同治六年,后又数度重建,因沈登瀛出资,故以登瀛而铭。
登瀛桥,又沐浴了历史风云,皖南事变,叶挺蒙冤,新四军在登瀛桥西泰山庙重建军部,盐城改名为叶挺市,登瀛桥易名为若飞桥,以铭记抗日英名,故曰红桥。
登上瀛洲,犹成仙。现今的盐城人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智慧与创新打造了新时代靓丽的风景。
登上瀛桥,再远眺。黄海之滨鹤舞鹿鸣,湿地之都蓝天白云。万亩荷池夏绽绿韵,万顷菊海秋溢芳馨。聚龙湖畔月盈倩影,盐渎公园鸟鸣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