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文/鲁明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们热议的教育话题之一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培训机构鱼目混珠有泛滥成灾的迹象。对分数、升学率过分倚重致使学校、师生负重前行,惶惶焉戚戚焉,教育的良性发展或多或少有了制肘。国家领导人列席"两会"也就教育的现状发表了真知灼见。前几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组织部等六部门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确实是抓住了"牛鼻子",这东风这阳光来得及时,值得点赞。

《指南》彰显了顶层决心之大,推行之严。这是对人民呼声的积极回应。素质教育喊了N多年,应试教育依然还有市场。君不见,一些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你补我补大家补。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民办补公办补,高中补初中也补。因为生怕输在时间上,要和人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方心理平衡。于是众人都站起看戏的"剧场效应″出现了,长此以往见怪不怪了。唯恐不及,更有甚者缩短师生的寒暑假,超前赶进度。师生颇有微词也左右不了结果。也有学校坚持原则不趟补课的浑水,还学生以自由,家长却不买帐恐孩子在家不学无术,荒废学业于是将眼光投向了培训班。学生是校内放松了,校外更紧了。培训机构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受升学率分数至上影响,一些学校评价往往偏重分数。体美劳课程被边缘化,甚至不开。如此一来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培养的学生也是不健全的。甚至学生奢望的大课间和三餐后的锻炼常常被挤占,"无可奈何花落去,何时自由能归来″。有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天在班内学习的时长达十几个小时,吃饭每次不超过二十分钟,显然夜晚睡眠不足了。惜时固然没错,前提要保障师生身心健康。令师生疲惫的还有诸多的考试。什么期末期中考,月考周考大联考。考前动员,考后分析,排名排位,教学质量的提高怎一个考字替代呢?回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什么考试惹伤悲,没什么资料满天飞,下课球台上你扣我推,周末还能愉快把家归。人才也没有埋没,不少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如今大学录取率已过90%,我们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不该凸现较严重的教育"内卷化″。

其实教育的焦虑和″内卷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有其根源。首先是一些地方对教育追的是政绩,思想观念有些保守。他们视升学率为生命线,考上了几个清华北大便有了名声,录取了多少本科就有了底气。殊不知清北每年的招生有定数,能考上的凤毛麟角。难道未录上的都是碌碌无为之辈。非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上面一根针,下面万条线"。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下达高考、中招指标于学校。市县教研室每年还对高考中招数据精准统计并隆重表彰奖励升学率高的学校,这无形中让成绩差生源差的学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退一步不是不让公布分数吗?学校班主任私逐人统计成绩不就有了吗?教育局重成绩,学校当然围着分数转,咬定升学率不敢怠慢。以至于百曰冲刺誓师大会、高考中招励志演讲会屡屡刷屏。"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蟾宫折挂,舍我其谁"成为激励学生的励志语。高考中招成绩揭晓。大街小巷,校园内外喜报处处撩人眼。炒作高考中招状元更是沸沸扬扬,让人真假难辨。宣传中也争抖亮点,各夸第一。物极必反,为分和面子,少数考生考场舞弊,违心拿钱从网上买答案,导致诚信缺失,三观不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两句话很经典:"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此乃教育的真谛和本质。从另一层面上讲,学校如果只看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一旦变成了刷题的机器,创新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自然受到影响。体育场上生龙活虎的时间减少了,劳动带来欢愉的体验不多了。这样的教育难道是你我认同的吗?难怪当年钱学森之问引起大家的共鸣。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寿终正寝遭人诟病,但我们也该看到: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物有的还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多才多艺,譬如苏轼、王安石、郑板桥等。古人对"六艺"(、礼、乐、射、书、御、数)是极其看重,视为士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基本技能。而现在我们的学生除了做题考试还有多少值得炫耀呢?练书法的多是成年人,写古诗的是中老年人,骑马射箭那是体校生的专利了。综上所言,教育完善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教育有情人夸好 ,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要敢于正视瑕疵,直面问题,与时俱进为教育正本溯源。《指南》的及时发布如一股清流为教育注入了活水和生机。我们真诚地希冀少数地方政府能转变思想,为教育部门减负减压,不唯升学率,全面地评价学校,科学地宏观地指导教育工作,放权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折不扣地履行《指南》上的要求。上级单位也要搞好督查,对拒不履行的要问责。"衡水模式"这样的超级中学模式不提倡复制推广。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不唯分,不唯帽",因校制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地、全面地、公正地评价和指导学校教学,切实改变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的不良做法。还要多到基层调研,体恤师生的辛苦,倾听师生的呼声,切实减轻师生过重的升学、考试、课业负担。学校更应该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足开齐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办好特长班,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定期召开,劳动实践课要扎扎实实地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对老师的评价不要只看成绩不看其它。不要亦步亦趋跟风炒作高考中招成绩,人为制造校际关系紧张和学生上学的焦虑,虚假的招生宣传更是误人子弟。同时家长社会也应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明天负责,对学生的身心负责,缓释焦虑。孩子能学有所用,身体健健康康,三观正,能吃苦,不啃老,能自立就是教育的成功。非要逼自己的孩子都考上重点或者名校那是一厢情愿而已,难道学历高就意味着高工资好工作?现在研究生本科生送外卖加美团的不也为大众所接受了吗?育人大事,德才并重。"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下教育改革步入了深水区,有些问题尽管解决阻力很大,但我们不能回避矛盾,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改革必须有阵痛。"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好在教育一举一行总关情,牵连千家万户,党中央教育部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会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