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章,是孔子对其弟子、大孝子子路的评价。这一章同样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突出的反映出子路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学艺术。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人,虽然不能与孔子同辉并峙,却与孔子亦师亦友,伴随孔子终身,最后壮烈而死的人物,他就是仲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季路,生于公元前542年,鲁国卞人,小孔子九岁。在《论语》中,有四十次提到子路,他和子贡一样,是孔门弟子中最著名的人物。其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敢作敢为,有一股侠骨义胆的精神,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
子路出身贫寒,但却是个孝子。二十四孝中第一个就列举的是子路幼年“百里负米”的故事,说是子路幼年家贫,“常食藜藿之食”,即吃的是粗糙的粮食。他怕父母营养不好,为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就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买米,然后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他怀抱孝敬父母之心从不间断。后来子路发达了,生活条件好了,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这让他很痛心,常说,还想百里负米侍奉父母,可惜双亲不在,没有了机会!孔子称赞他对父母: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子路幼年粗野鲁莽,好与人争斗。他第一次见孔子时就欲“凌暴孔子”,但孔子却“设礼,稍诱子路”,最后以礼仪感化了他,他因此做了孔子的学生并终生追随孔子,穷其一生实践孔子的理想和路线,为传播孔子学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对孔子忠心不二,对国家更是尽职尽责,慷慨赴难,是一位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英雄。
子路性格率真刚烈,敢作敢为,崇尚武力。孔子针对子路好勇的性格特点,时常教导他: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帮助他走上了仁道。
子路崇尚实干,且颇具治国才能。他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的门臣,努力实践孔子的政治主张;治蒲三年,孔子“三称其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子路不盲从,不迷信,凡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就是对老师也是如此,——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孔子,表明自己态度的孔门弟子。最著名的就是他批评孔子见南子的故事:孔子在卫国时曾去会见非常美貌但作风名声不好的国后南子,子路知道后,就明确表示不高兴,认为孔子不应该独自会见南子。于是,孔子就赶紧发誓,极力表白自己与南子的清白,说:如果做了违背礼仪的事情,就让上天来惩罚我!还有,当晋国人佛肸叛乱,要招孔子去辅佐时,孔子出于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目的,动了心思,想借机取得佛肸的重用,子路就旗帜鲜明的反对,说:从前您不是教导我们:“其身不善,君子不入”么?现在怎么又要出尔反尔呢?由于子路的反对,孔子就只好作罢。在孔子与子路之间,类似此类的例子很多,由此可见子路的可爱,是一个独具个性的、有理想、有抱负,善于独立思考又有独到见解的非常务实的政治人才,《论语》中也认为孔门弟子中政事方面杰出的人物是子路和冉求。
子路忠于孔子,也深得孔子的信任。孔子周游列国时五十四岁,当时年已四十五岁的子路毅然辞官紧随,作为孔子的护卫,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征途,所以孔子曾经称赞他:自从我得到了子路,没有人敢辱骂我了(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并且说:如果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我就乘小船到海外去,跟随我的,除了子路还有谁?他一生大半时间都跟随着孔子,这在孔子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子路的死是壮烈而从容的,表现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孔子“杀身成仁”的教诲。公元前481年,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次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在外听到后,态度鲜明:“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抱着必死的信念毅然前往与叛军作战。孔子听说后,就叹息说:哎呀,子路这一去必死无疑了!果不出孔子所料,战斗中,子路受伤了,缨带断了,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就在重结缨带的过程中被砍作肉泥。时年六十二岁。《礼记》中说:子路死后,孔子在中庭哭子路,有人祭奠子路,孔子倒头便拜。听说被剁成肉酱,孔子让人“覆醢”,再也不吃肉了,看都不看了。而且每次听到打雷,都感到心中不安。在最得意弟子颜回和儿子孔鲤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他的死给了孔子一个巨大而沉重的打击,次年,孔子就去世了。
苏轼曾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子路当不朽。
在这一章中,桴:读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浮于海”就是“在海上漂流”之意,“从我者”的“从”就是跟随的意思;“材”同“哉”,语气词。“无所取”就是“没有可以取来使用的地方”,这里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之意,意思是子路和别的弟子相比,在道德修养上并不特别优秀。
这一章很有意思,如果用现在的文字,完全可以编成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而且从中可以领略到孔子作为老师和“孔门弟子”这样一个特殊团队“核心领袖人物”双重身份的独特领导艺术和教子方法。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这样编写:
一天,孔子感叹天下礼乐崩坏,仁道不能行始,非常伤感,于是就感慨的说:“如果仁道行不通,我就驾上一张木筏到海外区。到那时,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到后,知道老师很欣赏自己,就有些洋洋得意。孔子看出了子路的心思,就紧接着又说:
“子路的武功的确超过了我,除此而外,并无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孔子对子路的这一番评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以我之理解,大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孔子从心底里的确很欣赏子路,尤其是欣赏子路的忠勇,认为,只要他处于危难之中,子路定会挺身而出,忠心耿耿为他保驾护航。事实也是如此,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时子路就毅然辞官紧随,作了孔子的护卫。另一层意思是“艺术”——教育的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孔子很伤感,说出了自己的心思,也在无意间吐露出了自己对于子路的器重和偏爱。子路听了当然很高兴,因为老师赞赏他、信任他,但对其他的弟子而言,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这么多的弟子,老师您就只看上一个子路吗?他到底比我们优秀在何处呢?这可真是,一言既出,弄不好会伤了大多数人的自尊,而且还会助长子路的骄傲,更会使子路今后在同窗面前“不好做人”。孔子既看出了子路自得的心思,更体察到了其他弟子的感受,于是,就补充说,其实,子路能跟随我,并不是他在道德学问上有什么比其他人高的地方,只是,他的武功的确很好,可以担任保驾护航的重任罢了。这样一来,既能给子路的洋洋得意的心理泼上一瓢凉水,避免他滋生狂妄的情绪,又能使其他弟子消除误解——这就是孔子增进他所领导的这个“特殊团队”凝聚力的艺术体现。

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如果仁道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到那时,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接着说:“仲由有勇,武功的确超过了我,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