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从宝安来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十五
舒欣
有话要说
2021年3月25日,《宝安风》编辑部召开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创刊27年,连续出版300期,主题为“2021融合创新发展一一融媒体时代下内刊的价值与机遇”座谈会。为此《宝安风》还出版了一期专刊《风,从宝安来》。
小规模,大格局的这次座谈会,聊发了我许久的思绪,深圳内刊沉闷太久了,需要清风徐来,吹拂心襟。中国宝安集团,深圳第一批上市企业,《宝安风》1994年创刊,第一任社长陈昌华。1994年深圳市出版业协会前身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成立,《宝安风》是协会的创会理事单位之一,是协会会员单位中极少数办刊的企业。当时协会以企业报为主,《蛇口消息报》1985年创刊;《华侨城通讯》1989年创刊;《康佳报》1990年创刊;《华为人》1993年创刊;《蛇口工人》《中国平安报》《深圳邮电报》《深圳中航报》《深圳石化报》《深圳南油报》《莱英达报》《赛格报》《先科报》《富临报》《深圳石化报》《爱华报》《深圳长城报》《深圳科技园报》《中华风采》《中兴通讯》《三九集团报》《蛇口港报》《金众报》《广厦报》等等构成20世纪90年代深圳企业文化格局。
1992年《万科周刊》创刊,风乍起,吹起了深圳企业内刊之风。王石创办《万科周刊》一定是受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牟其中创办的《南德视界》启迪,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批上市企业,他需要发声有一些上市企业的话语权。1996年左右《万科周刊》第四任主编南开才子全忠认真领悟总结王石创办周刊的指导思想,写下“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的《万科周刊》宗旨。这个宗旨今至也没有陈旧,还在被许多企业内刊引用借鉴。第一批企业内刊人的职业操守人文主义情杯,将成为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地。
话语权
近两天,世界最大的舆论场在美国的阿拉斯加,中美两个大国从背靠背的舆论战直接走向面对的唇枪舌战。中国两位最高级别的外交官维护国家利益的淡定睿智和霸气,通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一一展现在世界和国人面前。信息时代,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站在社会舆论的制高点。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的2012年,深圳社会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公开出版的主流媒体手中。1982年创刊的《特区文学》创造月发行量17万份的订阅量,1988年创刊的《深圳青年》创造了单期发行94万册的业绩等等。发行量决定一家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观的传播。在深圳企业文化的构建传播中,深圳企业内刊曾经有强大的话语权。《万科周刊》自1992年创刊到2012年停刊20年间,一直深圳企业文化的导引者,每期赠阅发行万份,70%是在企业老板的案头。《万科周刊》《宝安风》《金地》曾被誉为深圳企业内刊“三剑客”。江湖上的剑客都是武林高手,深圳企业内刊能称霸“江湖”,不但群体厐大而且剑客云集,思想和观点的新锐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深圳的文化气场。
现在的华为企业近些年一直被世界舆论强烈关注,上世纪90年代的华为企业在南山科技园租着长城计算机的物业埋头苦干。任正非要做中华有作为的企业,他一面低调行事,一方面在谋划企业的文化统领和品牌的宣传,1994年《华为人》报创刊了,随之创刊还有《华为管理优化》报。我所知道的任正非撰写《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发表在《华为人》报上;《华为的冬天》是一篇企业内部讲话稿,被《华为管理优》报编辑整理刊发的。任正非这三篇文章曾风攠全国企业界和民间社会,不但彰显了一个民营企业领袖人文主义情怀,也给华为企业品牌做一个价值亿万级的商业广告。时势造英雄,深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深圳公开媒体和内刊传媒曾落地有声,声名远播。今天这一切不但已经改变,而且还在改变着。

底色
《宝安风》300期专刊封面采用的是一个专色,很内敛不张扬。《宝安风》自创刊以来封面设计一直缺乏足够的视觉冲击,但他们内心却底气强盛。
深圳内刊是有底色的,这个底色既不是黑白也不是彩色,这个底色就是文化。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的树叶,按这个逻辑去思考文化应该是多彩的。深圳内刊有两大阵营一一城市内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内刊(商事主体)。深圳的城市内刊是企业内刊的后起之秀,《文化深圳》《深圳警察》《罗湖文艺》《羊台山》《新安》等代表深圳城市的文化底色。以上这些城市内刊都站在全国同行业内刊翘楚地位,彰显着深圳城市管理者的文化个性,思想观念。
深圳企业内刊的底色充满个性和差异化,万科的人文主义情怀,华为企业的狼文化,平安企业的专业创造价值,华侨城的创造新的生活品质,中国宝安集团敢为天下先等等。都是彰显企业文化个性。内刊的底色的是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的决策者调制出来的,是价值观的表达。有品质有品位的内刊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文化的思想者。深圳内刊高峰时达到500多家,其中不乏插科打混者,粗制滥造取悦老板底色混乱完全的文化垃圾。深圳的民营企业中曾涌现过《京基》《佳兆业》《鸿荣源》《深圳古玩城》等上品的企业内刊,现只留剩《京基》少数几家了。一些民营企业老板的功利主义底色在内刊创办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圳内刊的底色不能有太浓的商业气味,要有的是高雅文化气质,过去我们的许多主编曾经为此不懈努力。今天好象有些物是人非的直觉,深圳内刊的进步在颜值上花了许多功夫,但在追求内在的底色和文化品味上却少了一些作为。
进与退
2021年3月28日下午,参加了深圳商报丨读创在福田香格里拉酒店举办的“深企V力量一一中国商事主体高峰论坛”。这次论坛是为深圳商报|读创新媒体上线四周年而举办的,会议全程直播。这次高峰论坛是深圳商报新媒体替代传统媒体一次转型实战。所谓“深企V力量",V所表述的是深圳经济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触底后迅速反弹。联想到深圳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浪潮拍到谷底都五年有余了,至今还在寻求探讨复兴的力量。这不是深圳特有的现象,整个世界传统媒体都在探讨在危机中的转型机遇。
在传统媒体求生不易的艰难时光里,业界曾有许多的假设……,但假设在现实面前永远是那张过期兑不了现的支票。面对公开出版物的窘迫,良方良药是何等的稀缺和珍贵。深圳内刊界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并非如此,今年初各区统计结果表明全市内刊出版物较2020年同期停刊了20%。纸媒内刊停了的都说转线上了,真实的情况是一些内刊也出现了缺钱缺人窘况,没钱没人缺粮少盐就是无米之炊。新媒体浪潮之下,深圳内刊也该洗洗牌了,该后退也别犹豫,该前进的也别左顾右盼,融媒体新媒体全媒体就是今天与时代同行的行装。当然更重要的行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豪迈。
高地与洼地
深圳内刊曾人才济济。《万科周刊》曾有四任主编为北大学子;《宝安风》曾也是人才高地,老莫(张凤春)、张信东、李宁太、宋军等都是有思想有笔头的文化才俊;《金地》《招商银行》《华侨城》《华为人》《中兴通讯》藏龙卧虎;《三九集团》报主编李炎国著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国家一级作家;富士康《鸿桥》主编向延华、《东深供水》主编闫振宇两位都是大学教授;《深圳警察》《罗湖文艺》《特区监狱》等主编都是可圈可点的文化翘楚。1992年至2012年20年间人才是深圳内刊兴起的基石,人文主义情怀是深圳内刊人的基本底色。2012年到现在的2021年差不多10年时间,深圳内刊还能撑起一片天空的已经是屈指可数了。铁打的深圳内刊,流水的编辑,象北大、复旦、南开、武大、华科、南大的学子早以已经对内刊主编岗位不屑一顾了,待遇不高,天花板很底,码字太苦,谁爱干谁干,恕我不干。现在的深圳内刊主编70%不是学文科的,10%的主编对内刊的文化认知、思想认知,用现在时尚话就是一个小白,白里透白。内刊是传播优质文字的载体,文字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呼唤意志的精神武器。如果文字在传播中没有温度,就是文字僵尸和文字垃圾,这样的文字还有出版价值吗?有些企业对内刊主编的认知太没有认知了,只有马儿身体好,只要马儿少吃草,把内刊的外貌能整好就基本合格。一本品质的内刊,是出品单位最具文化价值的广告,一本缺乏温度没有文字情感的内刊不能给出品单位添彩,只能添睹。深圳内刊主编的基本标准,有文化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滥竽充数请您走开些。

内刊的文化疲劳
期许很久的《宝安风》出版300期“盛典"已经落幕了。很可惜《宝安风》以前的12任主编,没有一人能够到场。上市公司宝安集团武汉马应龙公司总经理,《宝安风》曾任主编夏有章高铁票都订好,最后因公司临时要事最后也被取消行程。
听说,大概在2019年王石在北京搞一个历任《万科周刊》主编的小型聚会,作为一个已退出职场的万科前老板,这样的聚会大概率就是无主题的相聚叙旧。2021年《宝安风》300期这次简约精制的小规模的“典庆”,肯定不是一次相约的深圳企业内刊主编的记忆相聚。如果用个人的两段文字表达:“站立是一道风景,坚守是一种担当”,这是对《宝安风》创刊27年的肯定和赞赏;“10年面壁图破壁”,明年是《万科周刊》停刊10周年,《万科周刊》关张10年后的深圳内刊面对新媒体的大潮将如何作为?!对于这次会议的召开宝安集团的高管领导和《宝安风》编辑部做了很好的接待准备工作,协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也作了较好的前期舆情宣传工作,并邀请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资深记者到现场采访。尽管《宝安风》大多前任主编因故未出席会议,但会议的氛围还是相当热烈。这次会议是座读会形式,会议桌椅摆成了内圈和外圈。内圈除了协会领导和特邀嘉宾就是10年以上企业内刊职场的老主编,外圈差不多都是内刊的新生代。由于时间的预前限定,话筒都在老主编们身上的传递,新生代基本是在观摩,这次座谈会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安排上内刊新生代发声。
在10来位企业内刊老主编的发言中陈词有余,新曲未谱。深圳内刊文化正显疲态或已经正在疲态中,《万科周刊》提前谢幕,带走了深圳企业内刊的激情岁月美好时代。金属也有疲劳的时候,所谓的钢铁意志在时间面前也会疲惫?!“我们只是内刊的文字编辑,而决非是一本内刊的编辑……”这句话我是懂的。但我们应该有一本优秀内刊出品人的文化担当。陈昌华老会长在这次座谈会上首次披露:“中国宝安集团股票在股市曾经ST过,《宝安风》也差点因此而停刊,因为《宝安风》在业界文化影响力才得以保留坚持下来……”企业内刊都是脆弱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某高管的一念之间,内刊就可顿时灰飞烟灭。但不管环境风云如何变化,有文化有品质顺潮流的内刊一定是道无限的风景。如果你真是位人文情怀者,此处不留爷,定有留爷处。
(舒欣 深圳市出版业协会秘书长,资深媒体出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