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梦红色五雷
♦史 俊 中国作协会员、余干文联主席
来源:上饶日报
孟夏时节,满目葱茏,万物并秀,大地如画。在这迷人的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了赣东北部的革命老区余干县黄金埠镇五雷山区寻找初心。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沟壑和山堑,头顶上的蓝天有时仿佛触手可及。记不清已是第几次来五雷了,每去一次,总给我带来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震撼。
五雷是个山区,原是余干县的一个建制乡,后合并为黄金埠镇。这里每座山、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怀念和敬慕之情。驻足于这青山绿水环绕的山乡,我的心绪飞到了那难忘的烽火岁月:1927年12月,方志敏领导的弋横农民武装暴动,唤起了余干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精神,以五雷地区为中心的“上名字”运动迅速掀起了高潮,为尔后发动的农民武装暴动奠定了基础。1929年底,由黄道和信江特委书记唐在刚在余干组织了著名的年关暴动爆发,五雷乡塘湾等20多个村,4000名地方先锋队统一行动,捕杀当地土豪劣绅,没收其所有财产,红旗映红山乡,暴动取得胜利。1930年1月,在五雷乡保庆峰庙正式成立余干县苏维埃人民政府,方佩龙任主席。下辖5个区苏维埃政府,苏区面积发展到181个自然村,纵横50余里。同年4月,国民党军对苏区实行“围剿”,苏区失利,随即转入游击斗争,较有名的战役有“塘石战斗”、“攻打邹源”、“两攻古埠”、“夜袭黄金埠”等。1932年5月,赣东北省军委会主席邵式平第二次来余干,指导重建县苏维埃政府,新成立的余干县苏维埃政府下辖5个区苏维埃政府,47个乡,230个村,红色区域不断扩大,信江以东,面积达400平方公里,余干红色苏区进入了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去五雷老区旅游,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万春寨。万春寨位于余干县东端,206国道西侧,交通通信发达,海拔282.8米,面积6.5平方公里,为余干县东部之屏障,旧时曾叫万春山,明代山上有王姓寨主结帮扎寨以抗拒官府,才易为万春寨。当年,方志敏、邵式平先后多次来五雷工作,就是凭着万春寨的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点燃了余干县革命的烈火,带领游击队与白匪展开了一次又一次大搏斗。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凶恶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封山门、烧山。然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红军游击队前赴后继,用生命和热血染红了万春寨的杜鹃花。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万春寨更是绿林如海。这里山高林密,四季常青,山上两大主峰南寨、北寨相距500百余米,高度仿佛,互相对峙,远远望去,黛原森郁,巍峨壮观。明朝进士叶盛谓之“余境膏腴此独伏”,其间山脉亘环绵延,古木参天,山花点缀,水淙淙景色宜人,多种名贵中草药分布林中。山中有野猪、野兔、狼、獐等多种野生动物出没其中,动物资源丰富。著名景点有牛角峰、白不坞、马迹岭、绿源坞、东培源、鹅公包、大坞里、系马坞、中秋包、竹洼等,这些群岑幽坞形态万千、颜色各异、传说迷人,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了一串串令人赞美的诗篇,“十里松涛翻涧壑,千寻黛色锁烟云”,“转涧一泓塞带月,平地半亩碧涵天”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旅游观光、度假、疗养的理想场所。
五雷老区真是山连着山。走过万春寨,我来到塘湾村以东1.5公里的锅秃山。所谓锅秃山以山形似锅秃山而得名。站在锅秃山顶,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支人民的队伍在此吹响了集结号。那是1932年9月15日,在中共余干县委的策应下,中共地下党员、余干县警察大队副大队长罗英率170多名县警察大队官兵,以“围剿”为名,在五雷的锅秃山举行了武装起义,受到赣东北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方志敏主席亲临大会致欢迎词,邵式平高度评价此次起义。1964年邵式平曾作《浪淘沙》词咏:“……醒来方知话余干,县靖卫队全起义,反动心寒……”后来,罗英等170多名县警察大队起义官兵一一为红色苏维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面对这块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山峰,由衷的敬意从我心中萌发而出。
走过锅秃山,我来到青砖碧瓦、山水掩映的村庄塘石叶家村。这里还有一眼“红井”,就是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乡亲们掘的一口井,至今仍清澈透底,泉水不断。在这里,当年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动人情景历历在目。站在叶家村口,革命烈士叶乾象的后辈叶天定老师自豪而又兴奋地向我们讲起邵式平在叶家村脱险的传奇故事。

1931年冬的一天,邵式平从万年苏区周坊一个被敌人包围的会议上突围出来,只身一人来到余干苏区五雷乡塘石叶家村。但还没进村,就被驻防万年的匪军蔡子超尾随而至,霎时间,叶家村村口响起了激烈的枪声。邵式平急匆匆地来到了村民叶亚轩的家。叶氏父子听后大惊不已,将邵式平掩藏在柴堆中,此时匪军进村了。匪兵对柴堆乱翻乱戳,就在将戳到第20捆藏匿邵式平的柴堆时,屋外不远处传来了叫唤声:“着火啦,救火呀!”匪兵们一下子就乱了方寸,于是赶紧撤出屋外。见火势凶猛且随风而窜,大有“烧光全村”之势。随即整队撤离而去。原来,儿童团长叶露芳急中生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将村里的一茅草堆点燃。调虎离山成功,邵式平有惊无险!为防敌人反扑,邵式平来到了肖家岭盛永友家。就在邵式平踏进盛永友家的同时,驻防黄埠镇的匪军头目获悉了这一“重要情报”。他认为立大功、受大赏的机会已到,当即亲自率重兵向肖家岭扑去,时已天明。
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老盛发觉了匪兵们的行动后,马上想出一条缓兵之计。老盛急忙提着锄头进了自家的牛栏,放出牛,将栏内稻草和粪土扒开,没多时便挖了一个可供一个人蹲藏的暗窖。匪兵搜村没找着人,怀疑上当,调转人马折回盛村。老盛急忙让邵式平藏进暗窖,并用事先准备好的透风的竹门封盖,门上再蒙上一层稻草,并让猪牛各就各位吃着剩食,一切就像不曾发生过……三个匪兵进门搜了一顿,未见异样,一个摸着既脏且暗的猪牛栏前东张西望,左敲右戳,引起猪牛一阵骚动。正在堂前做蔑的老盛表面上镇定自若。三个匪兵没搜出什么,顺手抓走几只老母鸡悻悻而去。邵式平再次脱险!在余干人民的竭力保护下,带着盛母为他准备的干粮,带着老区人民的殷殷情意,当晚,邵式平从五雷出发,向着前程,向着黎明走去……
如今,岁月悠悠,那段有着革命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起来仍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些掩护过邵式平,支援过中国工农红军的老区人民,解放以来从没有一人向政府伸手摆功,他们依然过着粗茶淡饭的平民生活,他们的情怀是如此的质朴,像山泉水一样清澈透底。置身于这青砖碧瓦的古朴村庄,我的心陶醉了。啊,叶家村,你像一颗明珠闪耀在青山绿水中,闪耀在人们的心田。
透过车窗,偶儿会看见村前石榴花丛中有几个嬉戏的儿童。与外面嘈杂喧嚣的世界相比,这里显得异常的宁静。在这里,我从平日浮躁不安的心态中走了出来,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让人踏实的归属感。置身五雷老区,这里每一片树叶,每一点阳光,每一滴山泉都让人感慨万千。
在五雷老区,我沿着当年先烈的足迹,来到位于黄金埠镇塔尾村206国道边、五雷峰对面小山上,瞻仰了五雷革命烈士纪念塔,1959年由时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批文兴建,1985年余干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一新。纪念碑顶宽1.5米,底宽2.7米,正面铭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大字。烈士陵园呈方形,面积160平方米。四面护栏上镶有花板图案,精致生动。园内建有三座烈士墓,一座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土地部长余金德烈士,另二座分别为时任中共余干县委书记方佩龙烈士和红军第二团政委叶乾象烈士。然而,我想不到的是其中余金德烈士的坟墓只是衣冠冢,烈士的遗体却找不到。1923年,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余金德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临危受命任省委委员兼赣东北特委书记,他率领游击队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增强了赣东北军民的斗争信心。1926年余金德在一次战斗中被捕,被害于衢州,时年36年。为了表示对余金德的怀念之情,乡亲们只好将他的衣冠安葬在五雷乡革命烈士陵园。

在五雷老区,我沿着方志敏的足迹,走访了红军烈士周定章的后代周勇峰等人,聆听了那段永远无法忘记的老区军民前赴后继的英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红色旅游的魅力。我从随行的余干县文旅局同志话中获知,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红色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文旅局的同志自豪地说:五雷老区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余干是全国1599个老区之一,五雷是由省政府命名的老区,是我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的地方。如何利用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将革命老区五雷建成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集“登山揽胜,水上旅游,农户食宿,返璞归真”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尽快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梦想……
我还从中获知,为了繁荣整个旅游业,余干县决定打好三张牌,这就是将琵琶湖湿地公园的“古色牌”、鄱阳湖旅游的 “绿色牌”与五雷老区旅游的“红色牌”旅游同时推出。
晚霞如火。红色五雷一日游,让我在平日的浮躁不安中重新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我真正感受共产党人灼灼初心的永恒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英雄的五雷,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传承祖德,仙居正道;
德行天下,道满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