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平(媒体人、作家)
春意盎然的一个周末,我约了何莉采访。记忆中,这应该是我第五次与她谋面。
前四次遇见,她给我的印象,既有柔情似水的微笑,也有侠客仗剑天涯的爽朗。借用《沙家浜》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这个女人不寻常。
这么比喻,貌似不够含蓄,但却真实。
她的不寻常,写在事业的年轮档案里。
她的过往,一直风尘仆仆于看不见硝烟的商道江湖,尽显励志人生。追根溯源,她最初的波澜不惊中就蕴含着澎湃的力量。
作者与何莉在朱门竹山中漫步攀谈。
2019年11月4日午后,作家叶兆言在城东云几•紫金山分享他的新作《南京传》。久违叶先生,我前往面唔、倾听。云几•紫金山是座禅意十足的茶馆,院落深深,流水潺潺。
分享会上,邂逅作家徐统存、主持人徐丹。徐兄盛情,约我们当晚去江宁,会会朱门休闲小镇女掌门何莉。朱门的由来,相传与600年前的朱元璋有关。而在此安营扎寨,兴建休闲小镇的何莉,我早有耳闻,欣然应允前往。
傍晚,我和夫人及徐丹驱车直奔朱门。车辆在市区走走停停,跟挤牙膏似的一节一节往前推进,直到拐上银杏湖大道才畅通无阻,我深深松了一口气。
抵达朱门,天全黑了。借着灯光和月光,朱门的红墙、房车营地、游艇俱乐部的陈设尽收眼底。
何莉与先行赶到的徐兄已迎在门口,我们握手寒暄,进到屋内。
这里厅堂硕大,楼上楼下皆有一处处独立的茶坊,茶器茶皿、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屋子的材质以木头为主,红色为主基调。人与自然,一帘相隔,油然而生“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攀谈中我才梳理清晰,朱门位于黄龙岘区域,这里的民宿星罗棋布,已成气候。朱门的全名是朱门国际休闲露营地度假村,何莉是董事长。几年前,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招商,她带着团队落户此地。
朱门房前屋后,有山有水,也有竹林、茶园,注定是会被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何莉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优雅。她身材高挑,脸颊的酒窝清晰可见。
她笑容可掬,善意的气场让我们夫妇毫无距离感,一见如故。
她备了一桌用山野食材做的土菜,款待我们。
我们都属于对事业有着渴望的人,自然而然地可以相互倾听。屋外蛙声一片,透过窗户可见萤火虫自由飞舞。
餐桌上放着一壶老酒,徐兄有量,开怀畅饮。何莉浅浅小酌,在这个长夜,讲述曾经的悠悠往事。
约莫20多年前,她在瑞金路上开过瑞金酒家。钱是赚了一些,甚至在餐饮业界也声名鹊起。但只要接近文化人的圈子,还是觉得心如平川。
她骨子里对艺术有偏好,对文化产业情有独钟。后来,她去了国外游学、淘金。
当年的友人,已在心中将她尊为女神。
那晚,我和夫人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与其同乐。对生活对艺术的虔诚,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基础。







朱门曲径通幽,满山青翠。
再次见到何莉,转眼已是2021年元月17日。我应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戴中礼邀请,出席旗袍艺术委员会换届大会。
这一天,她荣任新一届会长。
她身着一款深色旗袍登台,从促进会主席高以俭手中接过聘书。
我这时方知,她遇见戴中礼,如同蒙尘的千里马遇见伯乐,开始她的“旗袍传奇”。一切如有宿命。
她修长的身材穿上旗袍,气质华美,又有韵致。
戴会长向与会者介绍何莉,语言热情洋溢。在他眼中,她不只是一个企业家,还是“苏派旗袍”拥抱一切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拓展未来的后起之秀。
彼时,高朋满座。《非诚勿扰》原嘉宾黄菡教授、影视表演艺术家陈剑月等文化艺术界贤达济济一堂,
她登台致词,坦言担任新一届旗袍艺委会会长,倍感任重道远。
旗袍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标志性服饰,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这个时候,我对她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她的产业涉及教育基建、通航建设、环保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是一位有实力又务实低调的企业家。
她的事业之路似乎是不重复的,即便是剥离当下司空见惯的语境,观感上总也能给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直觉。基于此,她的事业才如此成功。
3月21日,南京艺术界吟春雅集,我和她又见面了。蜚声文化学术界的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省民办博物馆协会会长徐玉芹,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戴中礼,影视表演艺术家陈剑月,京剧表演艺术家汪明,省市广电“名嘴”邓煌、化定杰等,相约交流。
数日后,我和何莉、戴中礼到访位于玄武湖白苑的省民办博物馆协会,与徐会长共商发展大计。
第五次与何莉见面,是3月26日在旗袍艺委会办公地。
她当上会长,做的头件大事是艺委会易址。她拿出自己名下南京世界村C17幢楼供艺委会无偿使用。
她为文化艺术的投入,到了忘我境界。
这世间,真正的修行,何尝不是在滚滚红尘中?一个人只要内心洁净无尘,一片澄净明朗,即便面对沧海,亦能使其变成桑田。
我和她一年多的来来往往,最后都归于彼此欣赏,不负岁月。
何莉,始终怀揣着春天的梦想。遇见旗袍,是她一生中最温柔、最甜蜜的时候。道不尽的风光无限。
编辑 / 摄影 素丽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4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