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宝安风》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九
——第八任执行主编 唐学鹏
听老领导陈昌华部长说《宝安风》已经300期。内刊之彭年。一本按月刊出的企业内刊能发300期,第一,可以推断企业的根深叶茂,年轮厚泽。第二,可以推断企业文化积淀有力,传承有序。企业活得长,文化流得远,
入《宝安风》编辑部已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类型的企业内刊,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文化惊奇”(cultural shock)。记得《宝安风》整体版面上只有一小部分是企业宣传内容,大半部分都是财经洞察和人文故事,我在里面负责财经稿件的策划编撰。坦率地说,若不是有这一段经历,有这一段机缘,我肯定没机会在未来成为深度财经记者。因为它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内部的构成,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外部财经热点和经济走向。《宝安风》就像一个内外兼修的道场,一个宏观加微观的学校,一个企业角落与外部世界的重叠。
记得《宝安风》创刊人陈昌华部长,是一个拥有爽朗笑声的领导,性格宽厚极具文化情怀,他不仅精于文字,还做电影,《砚床》就是一部杰作。是他塑造了《宝安风》的精神取向和文字尺度。
编辑部主编是宋军,一个性格豁达的帅哥,说话柔声细气,但工作就管理得井井有条。买单常在人前,加班走在人后。据说现在已经是宝安集团核心骨干。我当时最密切的同事和工作搭档夏有章——事实上他还比我少一岁,酷爱玩乐,但才华横溢。令我惊叹的是,小夏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就一篇美文,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好一个策划。可谓是“思维的闪电侠”。他当时的聪明智慧已经证明他将会有不凡的人生,听说他现在已经是上市公司。武汉马应龙的总经理,真是为他高兴。
前任主编老莫,虽然当时不常在编辑部出现,但《宝安风》编辑部长期飘荡着他的传说。因为他还给《宝安风》每期撰写专栏。他的文字个性已然成为一种标签——“老莫体”!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这是一种夹杂着大量的传统辞章和语言密度的文风。每次读他的文字,都有一种畅快的感觉。后来的所谓互联网爽文,不过如此。
宝安集团的食堂是每一个离职宝安的人最大的阻碍。如果用现在流行营养学来看的话,都毫不过时。托盘配给的碳水化合物很少,只有一小坨米饭,但有大量的蔬菜水果,鱼肉等蛋白供应适中,完全是营养学的金字塔结构。人生一晃已近半百,鬼才知道丢掉了什么。血压超标,营养过剩。脂肪堆积,有时候在悲痛中回忆——真正的餐饮的魅力是来自于最早供职的宝安集团,但是却轻易地背叛掉了。
不过令我最有印记的是,陈部长在创刊《宝安风》之时,就筹划了一个企业内刊网的项目,并迅速上线。用现在的话说,完全是从业务化思维走向平台性思维。从一本内刊出发,居然会想到用这个内刊去“连接”所有的内刊,进而让企业的一种文化同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共同生长。我想这是一种多么超前的见解!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项目的命运有时候不仅仅是来自于它的灵感,更有可能来自于它的机缘。但每次对这个项目的灵感进行回顾的时候,我们都不得不惊叹,当事人是多么的睿智。
300期《宝安风》,会给人带来300种不同的回忆。而我的回忆就是目光远大的领导、文字江湖的传说、智慧机敏的同事、以及一些好吃的饭菜。总是回顾饭菜,总是惦记着吃的。油腻中年人的回忆总是过于烟火气,满脑肥肠的人惦记着减肥的同时也惦记着味蕾。在回忆的烟火里,《宝安风》永远是我心目中企业文化中最不一样的花火。
(唐学鹏,安徽人,1977年生,1999年安徽财经学院毕业,目前是汪峰斐珥耳机联合创始人人。曾是南方日报集团《21世纪商业评论》总编辑、华为消费者集团(CBG)全球品牌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