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下午,刘墨新书《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分享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的“中国出版集团”活动区内成功举行。
印章,不仅实用,而且极富艺术性。“文人印”更是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独立于中国书画的艺术领域。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对“篆刻”“文人印”的文化认知愈发淡薄,图书市场上“文人印的流派”“文人印与书画的美学关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书籍也十分稀少。如何将极具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文人印”在现代社会进行艺术推广?这或许需要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出版物——由著名学者刘墨先生积数年之功完成的关于历代“文人印”及其流派的重要著作《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应运而生。

气象万千方寸间《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分享会活动现场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兼社长朱培尔;中国美术史硕士、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本书作者刘墨;资深媒体人、国家画院班长联谊会副会长尚甘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图书中心编辑、本书责任编辑李宏禹。

左起:李宏禹、刘墨、朱培尔、尚甘雨
分享会上,朱培尔提到:文人雅好的“诗书画印”中,“印”被排在了最后一位,甚至有人认为篆刻是“雕虫小技”,可纵观历史,许多有名的篆刻家很多都是大书法家,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关于篆刻与书法的关系,他强调:“篆刻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刀法,一个是篆法,篆法属于书法。邓石如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书法入印——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想要刻好印章,书法是基础,几乎没有书法不好的人会有好的篆刻出现。至于吴昌硕以石鼓文入印,齐白石以天发神谶碑式的单刀法入印,都是成功的例子。另外一点,就是印外求印,代表人物是赵之谦。他扩大了印章的取法范围,凡是能够入印的元素,都将它们融入到印章中来,从印面到边款,他对篆刻的贡献非常大。”

《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作者刘墨与嘉宾朱培尔
作者刘墨首先为读者解读了书名中“晴窗一日几回看”的意境。他谈到: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艺术史类书籍,必然是枯燥的、晦涩的。然而,艺术作品的根本是围绕“人”的,是有爱的。每一枚“文人印“都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心境与文化修养,因此”文人印史“一定是关于美的历史,是怀有温情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把诗浓缩就成了对联,再浓缩就成了闲章的内容。所以中国文人印除了姓名外,最有人文艺术价值的,就是闲章的内容——“晴窗一日几回看”便是如此,它出自篆刻家林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春日的晴窗下,印人将篆文反复斟酌,聚精会神地将这典雅的词句刻制在一方精美的印石之上,然后于掌上把玩、欣赏,美哉!

刘墨解读“晴窗一日几回看”
随后,刘墨先生又对北宋米芾作为“文人印史”的开端问题作出了解答。他谈到:米芾对艺术有一种“游戏”的态度,颇有“现代艺术家”的理念,可以说他是一个纯正到无法再纯正的文人了。另一方面,北宋时代有很多艺术家,他们也都用印,比如欧阳修、苏东坡,再早一些有五代时期的杨凝式等。但在文字记载中,他们不会注意到印章使用的章法与细节。作为艺术家兼收藏家的米芾,却非常讲究印章边缘的宽窄问题、印章盖在什么位置等细节。

刘墨谈米芾
作为艺术领域专业媒体人,尚甘雨评价道,《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不仅是广义上的艺术史研究著作,更是篆刻学习者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以及教学参考的有益读物,是广大读者了解古代“文人印”的最佳读本。

艺术领域专业媒体人尚甘雨为读者推荐《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70周年。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宏禹不禁感慨:对于人美社来说,《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的诞生,可谓是一份70周年生日的献礼。它不仅填补了人美社这方面的出版空白,也填补了古代“文人印史”方面的出版空白,在艺术图书市场中也是首开先河。

责任编辑李宏宇分享《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的编辑故事
整场分享会由“在艺直播”平台、新华书店网上商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天猫旗舰等同步进行现场直播。嘉宾们不仅畅谈了《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的诞生过程,同时与读者亲切互动,针对书中内容答疑解惑。分享会结束后,作者还与现场观众合影并组织签名售书活动。45分钟的分享活动很短暂,更多关于“文人印”的精彩内容我们还需从书中细细探寻。


《晴窗一日几回看·文人印史》刘墨先生为读者用毛笔签名


活动现场热情的读者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