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原文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一章最传统的解释是说,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就严厉的责备他是“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成有用的材料的;“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用粪土砌成的烂墙再怎么粉刷也粉刷不好。“于予与何诛”,就是说,象宰予这样的人,再严厉的责备对他又有什么用呢?并由此感叹说:我以前看人,听其言就信其行,现在,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这是因为宰予才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与”,语气词)!言下之意,宰予是说得到,做不到,或者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可见,孔子对宰予失望之重!由此,“朽木”就成了子弟“不成器”的代名词,宰予也就成了“不争气”与“不可教”的典型。“朽木不可雕也”一语在数千年来成为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

睡个午觉的问题真的就如此严重,以至于会引起温文尔雅的孔圣人用如此严厉的、近乎恶言恶语的怒责?现代教育不是还提倡学生午休以补充精力么?孔老夫子即便不懂得此道理,也不至于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将“宰予昼寝”的问题上升到涉及“人品”的问题上来吧?对此问题,其实早就有争议。汉代的刘向在《论衡》中,就责问过孔夫子:“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
当代的大儒南怀瑾先生另有高见,认为孔子的这两句“朽木不可雕”和“粪土之墙不可杇”不是在骂宰予,而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体质太弱了,对他不能要求的太严格,似乎是因材施教的案例。并说,这一章后半部分的意思是,孔子说他看到了宰予,对人生的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不简单,以前他认为,“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看到了宰予,方才知道“一个人既是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的精力,也免谈事业”,并引用曾国藩那句“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的名言来佐证(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91页)。对此,我认为实在是牵强附会!试想,一个病怏怏的人,怎么还能跟随孔子去周游列国呢?孔子就利用他能言善辩的特长,外出时,常派他去打前站,这也是他挤身孔门十哲之一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当属“年少体弱”者吧?怎么就没有见孔子用类似语言说他精力不足,不可过分要求呢?
事实上,以我之愚见,孔子怒责宰予,其实纯属“借题发挥”!宰予“昼寝”也决不是“体弱”而是对孔子讲授的“仁道”不感兴趣而“消极待听”,就像我们现在的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感到实在乏味就干脆埋头睡觉一样。这暴露了宰予对孔子学说并不完全接受,甚至存有异端思想,而且还比较顽固,所以才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斥责。
何以见得?我们还是用宰予的现实表现来回答。
宰予,字子我,所以也称:宰我。至于宰予是怎么进入孔门,做了孔子门徒的,我不得而知,但从他做弟子的表现,我们完全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对孔子学说持有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弟子,一个心理逆反,对孔子有不敬表现的,还常常利用自己的能言善辩为难老师,和老师唱“对台戏”的“刺头”。比如,孔子说,父母死后,儿子要为父母“服丧三年”,宰予就反驳说:何必一定要服丧三年呢?一年就够了。并辩解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了。让一个人守在父母的坟上孤哀苦熬三年之久,简直是没有道理的。
这话听起来也似乎不无道理,但孔子却反问他:“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你便吃那稻米饭,穿那绸缎衣,你能心安吗?”谁知他竟坦然地回答:“我为什么不心安呢!”
孔子只好说:“你若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等他走出去后,孔子就叹息道:
“完了,完了,这个宰予啊,也太不仁了!” 这就是有名的“三年之丧”之辩的故事。
由于他在思想上对孔子的学说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因此,还常常用一些近乎恶作剧的方式与孔子“抬杠”。
例如,孔子常常告诫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于是,宰予一天就突然问老师: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意思是说:“对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假如有人告诉他:‘井里头有仁’,哪他是不是应该毫不犹豫地跳到井里去呢?”这不是抬杠是什么?!
孔子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呢?作为君子,他可能会被引诱,但不可能被陷害;他可能会被欺骗,但不可能被愚弄。”

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宰予在孔子这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不认真、吊儿郎当不守纪律的“差等生”,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敢于挑战的人。此类学生正面讲,可以说是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创新型”人物;反面讲,则可能会因思想不纯,立场不坚定,容易滑入“异端”的危险人物。此类人物的人生,可以说是:“成则英雄败则寇”,关键是看其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他设坛授徒的目的就是为弘扬仁道培养骨干人才,因此,他完全可以接受不同性格特征的弟子,也能包容弟子身上的各种“小节小过”并努力引导弟子走上仁道,但绝不会容忍弟子思想上的“不纯”和对仁道的不恭——这就是政治原则问题!
正是由于宰予在思想上对孔子的学说持怀疑态度,行为上才屡屡出现抵触和“发难”表现,终于导致孔子对其失望,认为其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儒家人才,这才是孔子将其比作“朽木、粪土”的真正原因!
宰予的一生,也证实了孔子的预言。他的确没有忠实的践行孔子的仁道。《孔子家语》说宰予听了夫子这一段议论后,就吓跑了,不敢再见夫子,大概是从此告别了孔子吧?而且据《史记》记载,他最终参与了齐国大夫田常作乱,孔子以他曾是自己的弟子感到耻辱。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