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广州早茶”百年香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熟人见面时常常相互打个招呼,以示尊重。北方人见面打招呼“吃了吗?您呐!”,而广州人早上见面则以“饮早茶没?”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足以见得广州人对饮茶的嗜好;吃“早茶”是广州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随处可见的大小茶楼彰显“食在广州”的一大文化特色。

据考证,广州茶楼从形成特色到风靡盛行也不过才百十年时间,大概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一种叫做“一厘馆”的酒楼演变而来,其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白开水,门口挂一个写着“茶话”的木牌,其实就是一个为客人提供歇脚交际、解渴充饥的休闲场所;后来逐渐变成专业茶楼,内容越来越丰富,场面也越来越豪华,“早茶”形成了广州人普遍追捧的习俗和城市特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的茶楼有别于茶馆,它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甚至还有菜肴酒水,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食材丰盛,业务繁忙。以我体验的两家中型茶楼为例,据了解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收市,有时通宵营业;一个品茶大厅摆放40个圆形小茶桌,一张茶桌可围坐6-7人聚餐;像这样规模的茶厅有两个。据说平常入座率在半数左右,到了星期假日,从早到晚须排队等候,可谓一席难求,盛况有增无减。

广州的早茶场面很大,内容很多。一个大厅40张茶桌,座无虚席,每张桌上摆放一套精致的酒精茶炉和茶具,客人边烧边喝边聊,以茶代酒相互敬茶,场面好不气派热烈,有些本地人甚至养成吃早茶喝早酒习惯;早茶的茶水品种繁多: 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元堡茶;点心极其丰盛:水晶包、叉烧包、水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菜肴花样百出:凤爪、牛肉、肚片、加上各类干蒸的烧卖、酥饼,还有鸡粥、鱼片粥、牛肉粥、猪肠粉、虾仁粉;品系极具诱惑:什么肠肠久久、人人有面,什么饭饭都掂、蒸蒸日上等等,每个品系都有十来个菜肴品种,令人眼花瞭乱,应接不暇,丰盛繁多的食材茶水也延长了早茶时间,有人甚至从早上一直吃到中午。如此的“星级早茶”比比皆是,许多茶楼有过之而无不及。

广州人饮茶是有礼仪讲究的,一般由主人负责煮茶和给客人斟茶。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这一习俗据说是乾隆下江南时留下的: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微服私访,在一家茶馆品茶,兴致所至,竟随手拿起茶壶给随行仆人斟起茶来;按照皇宫规矩,这时仆人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人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三下,以此代替跪礼。这个习俗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乃至全国多数地方都十分流行。
深厚的“早茶文化”源自广州人的热情、睿智。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吃早茶,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两个人不算少,一群人不算多;有事说事,无事叙情;同事朋友之间、家人亲戚之间、业务关系社会交往之间,甚至是上下级之间、谈情说爱之间,都可聚可谈,悠闲自如,十分惬意。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五人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生意;如今在广州茶楼就可能“泡”出许多商机;有人说:在广州,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商业社会;所以有“不进茶楼无以谓到过广州”的说法。

难怪旧时就有一家叫“妙奇香”的茶楼曾打出过一幅绝妙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如此高瞻远瞩的预见和领悟,准确并形象地描绘出了“喝早茶”的理念意境。事实正是如此,集情趣性、休闲性、交际性和经济性于一体始终是广州人上百年“喝早茶”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其广为风靡、助推发展的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