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内刊的长青树——宝安风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十六
赵倚平
前段时间收到《宝安风》杂志,打开一看,已经出到了300期。从1994年创刊至今,它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如果是养个孩子,如今也长大成人,应该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于是在心里暗暗叹道:不简单,不容易啊!
说起我和《宝安风》,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始终像一个朋友、一个相知的人,当然更是一个读者。我和《宝安风》的老社长陈昌华一样,也是1993年来到深圳,供职于也是一家较早的上市公司天地集团。《宝安风》创刊的第二年即1995年,天地集团也出于公司管理和对外宣传的需要,在公司总经理陈德伦的支持下,创办了自己的内刊《天地通讯》,而鄙人就是操刀者,主编和编辑一肩挑。当然,这份刊物也加入了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现在的深圳市出版业协会的前身)。在这之前,也在公司看到过几本别的企业寄来的内刊,当然最多的是《万科周刊》。加入协会后,与兄弟企业内刊交流多了,就像进入百花园一样看到了诸多内报内刊,除了早已脍炙人口的《万科周刊》之外,让我眼前一亮的,就还有这本《宝安风》,于是在后来的时间里,便对它多有瞩目,它刊登的文章,总要读一读。协会组织的每年的培训、年会、评选,实际上就是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那时从心里说,每逢这种时候,大家都是带着学习的心思的——看看哪家办的好,有什么创意,有什么新的亮点,有哪些地方可供自己参考和借鉴,然后回去学习和改进,充实自家的刊物,提高自己刊物的品质。渐渐地协会会员之间互寄报刊,使这种交流更日常化。而《宝安风》则是这种学习心态下不能错过的必看的刊物,于是,也见证了它不断地改版,蝶变,华丽转身。后来我还担任一段时间的协会副秘书长,陈昌华先生那时正担任着副会长而且会长,而我与《宝安风》的同仁也多有交集,老莫,宋军,夏有章,唐学鹏、王玉玲以及已经过世的李宁太先生等历届主编、编辑,我都相识。所以对我来说,《宝安风》并不陌生。可以说,我与《宝安风》相知既早,目光也一直不曾远离,直到今天,拿到第300期,便有点沉甸甸的感觉。
在我看来,《宝安风》是内刊中独树一帜的佼佼者。在《万科周刊》赢得天下口碑的时代,很多后起者都力图模仿万科的路子,“企业视觉,人文情怀”,万科做的尽善尽美,但模仿者的企业毕竟不是万科,公司里也没有王石,致使模仿成为邯郸学步。而《宝安风》却另辟蹊径,在“经营智慧,管理人生”的办刊宗旨之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偏重于财经和管理的内容,使这本刊物显得端庄、厚重,也把办刊宗旨的八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本企业内刊,多少都会留下企业领导人的痕迹。《宝安风》也不例外,陈政立主席就是一个思想型的企业家,他的多本理论专著岂不和刊物的品质是同一色调!总而言之,《宝安风》不但活出了长度,而且活出了质量,活成了一个内刊界的标杆。
几十年来,随着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培育发展,企业的兴衰沉浮也如波谷浪峰,多少企业当年曾显赫一时,但各领风骚若许年后,销声匿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依附于企业之皮的内刊,更是随着企业之兴衰而荣枯起落,如《三九》、《金威》;而有的企业内刊,则是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而存亡,如《万科》、《鹏基》;有的则兼而有之,休刊、复刊又停刊,如我们的《天地》;有的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像流星划过夜空,如《行家》等等。纵观企业内刊几十年的状况,让我们深深感到,一个好的企业,不一定能办出一份好的企业内刊,但一个好的企业内刊,却一定出自一个好的企业。因为一个好的企业内刊恰如一株大树,它所需要的土壤是肥沃的、阳光雨露是充足的、空气是开放的、园丁是辛勤的而且技艺是高超的,缺一不可。《宝安风》大概正是得益于这天时地利人和——它在特区深圳;它在上市公司;它有陈政立这样开明的领导一以贯之的支持——给杂志社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即使公司ST时亦不动摇地让刊物坚持下去,而且给刊物主编和编辑到更广阔天地任职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它有一任又一任的卓越的主编和编辑,他们手里出品的刊物和他们个人后来的职业发展,证明了他们的优秀;所以,在深圳乃至全国的企业内刊界,《宝安风》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企业内刊的常青树,经过27年的风吹雨打,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宝安风》是有资格自豪的。
(赵倚平:笔名五味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曾任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副秘书长,罗湖区作协副主席,《天地》内刊主编。著有《五味字》、《深夜记》、《蜘蛛不好吃》等。《深夜记》曾获深圳市十大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