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92、93 9梁 18柱 72条脊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紫禁城四隅城台之上的亭式建筑是角楼,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建成。平面呈曲尺形,三重檐,自城台台面至角楼宝顶,通高27米,四面各3间,明间出抱厦,面向城台面之两面各开一门,其余皆为槛窗,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屋顶为纵横相交十字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中置铜鎏金宝顶。角楼结构复杂,故有9梁、18柱、72条脊之说,间以蓝绿为主调的旋子彩画,黄琉璃瓦,朱漆门窗,白石台基,秀丽精巧之中又显富丽堂皇,为紫禁城中建筑之杰作。
2 紫禁城始建于明代,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紫禁城有四个门,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东面的东华门以及西面的西华门。紫禁城的四个城角各有一座角楼,分别建筑在故宫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古时,护卫皇城的侍卫在角楼内了望外面的世界。
故宫一共有四个角楼,东北角楼、东南角楼、西南角楼、西北角楼。每个角楼都十分好看。但是最为有名的角楼应该是东北角楼和西北角楼。很多漂亮的照片都是出自这两个角楼的。角楼有好几层的,故宫四个角楼之外的护城河让故宫角楼更加美丽的。

3 紫禁城的角楼具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十分好看,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关于角楼的建成,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明成祖朱棣获取大明政权,想定都北京,派臣子去北京建筑皇城,并且特别强调,在建好的皇城四个城角需各建一座造型美丽的角楼,必须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臣子领旨而去,到了北京,召集城内所有的工匠,宣读了皇上的旨意,强调了皇上建筑角楼的要求,最后限工匠们在指定时期内完工,否则就要掉脑袋。工匠们领命后,在一起琢磨如何建筑这四座独特的角楼,大家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怎样才能建筑拥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工匠们一筹莫展。
4 当时,时值盛夏酷暑,天气炎热,工匠们更是心烦意乱。一日,烈日当头,大家又聚在一起商议建筑角楼的方案,一通讨论之后,依然毫无结果。这时,门外传来一片蝈蝈的叫声,夹杂着一个老头的叫卖声:“ 买蝈蝈呦,睡不着时,听叫声解闷儿。” 大家一听,更是心中冒火,感觉蝈蝈的叫声十分刺耳。一个工匠实在忍受不住蝈蝈的叫声,便冲出门去,想赶走卖蝈蝈的老头。到得门外,看见一个由细 秫秸(1) 秆棍 编插的笼子里关着一些蝈蝈,这个笼子特别精巧,精巧得跟画里的楼阁一样。 怎么看怎么觉得不一般,一下子气也消了,心想:“ 干脆买回去好好看看。” 便向老人连蝈蝈带笼子全买下了。

5 当这个工匠拎着蝈蝈笼子进了屋,屋里愁眉苦脸的其他工匠一齐埋怨他 :“ 你这人怎么回事儿,什么节骨眼了,弄些个吵叫蝈蝈回来,还嫌烦不够呀。” 这个工匠解释说:“ 这个蝈蝈笼子编的很是特别,看起来很巧妙。” 大家一听,便围过来研究笼子。其中一个细心的工匠将这个蝈蝈笼子的梁、柱、脊等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他兴奋地说:“ 这个笼子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大家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又有工匠去数了一遍,证实这个笼子确实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工匠们从蝈蝈笼子的结构得到启发,最后设计出来紫禁城角楼的建筑方案,完全满足了皇帝的要求,就这样,便建成了紫禁城精美巧妙的四个角楼。工匠们都说:“ 这个卖蝈蝈的老人家一定是成了仙的鲁班爷,特意来帮助我们的。”

6 紫禁城和角楼建好后,城内住了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几百年过去了,这个紫禁城角楼的传说如同京城其他传说一样,在幽深的胡同中和街头巷尾流传着。
7 故宫博物院角楼是网红景点,看多了从紫禁城护城河外角拍摄的故宫博物院角楼 ,来几张视角新颖的照片,看看故宫博物院角楼附近的大场景,感受一下故宫博物院角楼冬日的苍凉之美。在镜头中还能看见景山的万春亭,感受以往皇城的震撼。

8 另有,紫禁城有四座角楼,算作亲兄弟。大高玄殿前的两座习礼亭,也是三滴水,造型上只是在下两层檐的穿插上小有差异,算作角楼的堂兄弟。就是这一点点不同,在无声地提示我们后人,当时层檐叠累、如翚斯飞的建筑确实经过了古人的推敲,以致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了不同的方案。
(1) 秫秸-拼音 [shú jie] 释义 去掉穗的高粱秆。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故宫93 角楼 金缸 地沟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对我来说,故宫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故宫之内,而是城墙上的四个用于防守的角楼。与华丽雄伟的故宫相比,角楼被不少游客忽略,但只要你仔细观看,无论是不是行家,都能感受到角楼独特的气质。这四个角楼可能是中国建筑史上最精致的角楼,飞檐黄瓦,层层叠叠,朱墙镂空,凹凸有致。黄瓦下面是绿色的衡量,一根根紧扣在一起,撑起了屋顶。最奇特的是,它下面小,上面大,世博会的中国馆似乎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有时间去故宫,不要忘记看一眼交流,然后沿着护城河走一走,护城河边的民居颇有江南水乡的感觉。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建造得独具匠心。这4座角楼是怎么建造的呢?

2 据说明朝燕王朱棣在南京做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呆的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他派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宫。朱棣告诉这个大臣 :在皇宫外墙的四个犄角上,要盖4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9梁18柱72条脊。还说:“ 你就做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就杀头!” 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

3 管工大臣到北京以后,召集了许多的工头和木匠,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3个月,叫大家盖成这4座怪样的角楼。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有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转眼就是1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办法,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三伏天气,热得人们都喘不上气来。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逛去了。
4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 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 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编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楼阁一样。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5 这位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人们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 木匠笑着说:“ 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 …… ” 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口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 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 他把蝈蝈笼子的梁、柱、脊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此时大伙也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6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 这不正是9梁18柱72条脊么?” 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 真是9梁18柱72条脊的楼阁。” 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终于建成了如今还存在的角楼。

7 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棣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8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 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万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 。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万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9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万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鎏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雨水地沟。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