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
文/张书成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要从三十公里外的州城赶回去祭祖。今年也不例外,早早地买好香、纸、鞭炮,冒着蒙蒙细雨赶回去,和老家的弟兄们一道,去小河西边的祖坟去祭奠先祖。

天灰蒙蒙的,不时洒下几滴细雨,脚下的土地刚刚犁过,松软粘鞋,幸好穿着雨靴,一行人跌跌撞撞,到了坟地。墓地松柏森森,芳草青青。站在列祖列宗坟前,年过古稀的启民哥挨个介绍:这个是大爷大婆的双合墓,大爷字写的好,会编家谱,大婆茶饭做的好,会过日子;这个是二爷二婆,二爷会算帐,算盘子打得精,二婆过日子细发,穿的衣服补丁叠补丁,但对穷人却格外舍得,一碗好饭自己舍不得吃而让要饭的吃;最东头的是三爷三婆,他俩是“善人”,不吃肉不喝酒,也不吃烟,常说“葱韭海蒜是恶物,猪肉羊肉臭气多”,一辈子走路都怕把蚂蚁踩死了,尽干些施舍穷人的事;最西头的是四爷四婆,四爷不识字,但个子高,力气大,庄稼种得好,一窝红薯最大的13.6斤,种的北瓜跟磨盘差不多大……

我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想。他说的三爷,就是我爷爷。爷爷是个中等个儿的清瘦老人,种地是老把式,在我六岁上学时,他抱着我去村里的祠堂里报到,不久就去世了。那时候照相的很少见,临终前父亲请人给爷爷画了一张像,现在还保存着。我婆(外地人叫奶奶)高个子,微胖,心地善良,面容慈祥,脸上经常带着微笑,把我当成心肝宝贝,做饭时不是给我在锅里煮个“米布袋”,就是在锅底里烧个“牛舌头”,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
几个孩子跪在坟前烧纸,焚香,我们几个年龄大的就忙着响炮,挂纸把。这些老先人,有的我见过,熟悉;有的去世早,没见过。但年年祭祖时,大家总要在一块说叨说叨,也逐渐熟悉了,知道了他们的生平,一些故事,加深了印象。我渐渐明白了国家设立“清明节”的意义,那就是不忘先祖,不忘家乡,不忘健在的亲人……

站在四周都是核桃树的坟地里,我想,人人都应该在这一天到祖先坟地去,怀念已逝去的亲人,回忆他们的事迹,祭奠他们的英灵,想想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为我们迟早也要变成“先人”,现在祭祖,也是给孩子们立个榜样,做个表率,培养孩子对祖先的感情,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使我们的民族薪火相传,家族灯灯相续,使我们的心合于天地,合于古今,合于祖宗、父母,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共襄善举。
清明,使人思忖很多,清醒很多。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当代陕西》、《教师报》、《农民日报》、《法制周报》、《商洛日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数百篇(首),部分作品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2019年7月,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散文集《棣光细语》,另有《岁月》散文集正在筹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