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或添加微信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聚焦众名家》本期 主推书法家宋向臣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底蕴与执著的完美结合
——访书法家宋向臣先生
罗曼.罗兰曾这样说过:“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雨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采访书法家宋向臣先生,可以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原因是你不必为他定框框,更不必为他出题目,他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向你娓娓道来,尤其是谈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更令他十分的欣喜。
认识宋向臣先生,始于他曾经两次参加我和北京大学兰亭书画研究院、中国刘炳森艺术研究会及我的团队共同组织的大型书画系列联展活动。在展览现场,宋先生不仅是积极的参加者,也是后一次活动的金奖得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先生经常在一些书画艺术培训活动中,深入现场,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
“青波访谈”作者李青波,与书法家宋向臣先生于2020年12月26日在笔会现场。
面对我的采访,宋先生颇为谦虚地说:“谢谢青波院长的鼓励和支持!自己在书法艺术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向众多大家名家学习与求教”。
在谈到是如何走上书法艺术之路的时候,宋向臣先生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这要从最初说起,也就是孩提时代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因为念过国高,文化程度还算可以,当时的管理区(现在叫村委会)领导让父亲为大家教速成识字法,也就是扫文盲。当我第一眼看到爸爸教完学后带到家里的楷书,加上老式拼音教程字帖的时候,特别是当我注意到其毛笔楷书大约有五六公分大小的字时,就自然产生了对文字的浓厚兴趣。加之我母亲、舅舅的小楷写的都很好,那时因为通讯落后,每次都发现舅舅来信的时候,总是写一手漂亮的字,拿现在来说就是蝇头小楷,这不仅令我刮目相看,羡慕不已”。
宋向臣沉思片刻后,接着又对我说:“后来慢慢的我也进入了小学读书。记得最清楚的是读3年级的时候,一次在课间,我看到老师在校园内写墙报、板报,这让我顿时产生了好奇心。其他同学就是在玩耍,完全不理会,可以说看都不看一眼,我则不然。打那以后,只要发现老师在那里出板报、墙报,我就会一边观摩,一边用心琢磨,同时不停地用手临摹。在我上初中以后,有幸被老师发现,说我这个学生在书法方面会很有造就的。所以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安排我写学校的墙报和黑板报,在这方面可以说付出了不少,但感觉收获更大。”
在谈到如何走上了书法之路时,宋向臣感慨的告诉我:“我师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毕仁安老师,他是四川人,其书法多体并进,尤为侧重的是欧体。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我收获颇丰,可以说是初见成效。”
宋向臣接着告诉我:“文革开始后,我便回乡务了农,但说心里话,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也没干多少正经的农活,但却总是与字画有缘分。当时因为搞忠字化,我几乎包干了全大队各主要生产小队的文化室和学习园地的策划、布置工作。这对我来说,既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也是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良机。换言之,这段时间也是我提高很快、成长进步很快的一段时间”。
歌德曾经说过:“不经过迷惑,你就不会聪明,要成长,你需要独创才行”。
叙述到这里,我想到一段歌词“多少人为了生活,历尽了悲欢离合,多少人为了生活,流尽了血泪,辛酸向谁说呢?”我们的主人公书法家宋向臣先生,也有着不堪回首的坎坷人生经历。
宋向臣感慨万端的告诉我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漫漫人生路,因为家境的贫寒,孩子又多,生活条件非常不好。那时姐弟共8个,3个姐姐已经结婚,我成了哥几个中的老大。男人要自强,理应主动替二老分担多一些,要有自己的担当。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在自己结婚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去了地处辉南县山区的5523厂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一住就是几个春秋……”
多灾多难的1976年,我们国家有3位重要领导人,先后与世长辞,又逢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撼的大地震。当时的口号是3人工作两人干,抽出好汉去唐山。为了抗震救灾,宋向臣身先士卒,自浩奋勇,冲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宋向臣说,那时不讲挣钱,只讲贡献。正因为自己命苦,又肯带头吃苦,要干就千方百计把工作干好。在抗震救灾的火线宋向臣荣立了三等功。
没过多久,回到原单位的宋向臣,又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先是转正的指标被别人顶替,自己美好的梦想成了泡影;后来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争先锋、当模范的宋向臣,在公司的工作中又因公负了伤。无奈之下,1978年的3月8日这一天,宋向臣拒绝了省建的真心挽留,主动回到老家榆树县发展。
宋向臣接着告诉我:“回到榆树后,我先在榆树市粮库工作,后被长春市粮食建筑工程公司招聘特殊工种,一干就是几年的时间。就在我命运攸关的时候,与书法又结了缘。写字、练习书法、参加各种赛事等,成了我习以为常的工作,而且每次参加各种赛事都会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省建工作时参加的职工书画大赛中,曾荣获过一二等奖,给所在的工程处争得了荣誉,获得了公司领导的表彰、嘉奖和鼓励。”
谈到自己在这方面的艺术细胞,或者说其来源和基因时,宋向臣先生对我说:“这主要取决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受过名师的指点,以及笔友的不断切磋、熏陶,特别是在此过程中,自己能够不断地取长补短、孜孜以求。可以说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丝毫没有打消我对书法艺术的酷爱,更没有终止我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当然,这里也包含着我在艺术追求上总是能够不耻下问、潜心修炼、博采众长,可以说这些年我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是下了一番苦功的。比如说我看到在《青波访谈》的这个平台上,我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有这么多特别优秀的书画大家和广大笔友,我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意志是无限的,但实行起来却往往有许多不可能;欲望是无穷的,然行为亦必须受制于种种束缚”。
我们的主人公宋向臣先生对自己就有着“约法四章”:在为人处事上要始终保持低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在艺术追求上,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高傲自大;在三观上要始终牢记吃亏是福;在交友上,无论道是否相同,都要和谐相处。
宋向臣还告诉我:“艺无止境,自己每天都在学习之中,虽然自己没有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不过就是在积极参与各种艺术赛事活动之中而已,尽管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不足挂齿。直到今天,不论在什么场合里,只要亲眼看见书画名家的精美作品,就想看个究竟,而且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说写字成瘾,来灵感时有撂不下笔的感觉。”
冬去春来,酷暑严寒,宋向臣对书法艺术始终一往深情。多年来,他先后创作书写过《心经》《大悲咒》《道德经》《弟子规》《孝经》等众多内容。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出现任何差错,特别是不出现错字、别字、白字、丢字等现象,他有时会把家人都撵出去,以便静静地专心创作。外人对此说他有些霸道,可他自己感觉仅仅是为了执着追求书法艺术上的完美而已,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觉得是对的,当然宋向臣自己也承认这些是自己的性格使然。
有耕耘必然有收获,在这里我们欣慰地告诉大家,多年来,宋向臣先生获得了众多的奖项,这里我们做了如下记录:
2007年在榆树市老干部局举办的书法展中获奖;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在长春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有座城市叫长春”万人书画展中获奖;2011年宋向臣先生加入了榆树市书法家协会,同年又加入了长春市地书协会,后任理事,并多次在活动中获一等奖等奖项;2017年在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2018年5月加入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2018年9月加入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2018年12月26日参加“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书画展”作品入展并获奖,同时入编画册;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银奖,其作品被编入大典;2019年参加长春市区、县联合展出入展获奖,并加入长春市书法家协会;同年5月26日,参加“中国第七届梦想杯诗书画大赛”中获金奖,作品被收藏,并编入书法大典;同年的9月22日,参加吉林省书法大展入展,并正式加入吉林省书法家协会;2020年9月22日参加“第八届中国中国梦想杯”书法大赛获金奖,作品被收藏,并编入大典;2020年6月被收录“全国书画名家艺术传承人”名录,其作品被华夏兰亭书画会收藏并颁发证书;2020年7月参加中国榜书研究会在香山红色大本营举办的“纪念建军节缅怀先烈书法展”;2020年9月在参加由北京大学兰亭书画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喜迎建国71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中获金奖;2020年10月参加中国榜书研究会举行的“庆祝建国71周年书画展”中入展并获奖;2020年12月26日,在参加由北京大学兰亭书画研究院等组织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7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中获金奖……
够了,这一庄庄、一件件令人感动、令人震惊的获奖记录,不正是宋向臣先生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吗?不正是宋向臣先生,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真实记录吗?1















宋向臣,1951年9月生,长春市榆树市人。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吉林省书协会员、长春市书协会员、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原长春市地书协会理事、榆树市书协会员、榆树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