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傣乡曼飞龙(散文)
——建党100周年
文/高国斌
四月,湿润温暖的西双版纳,天高云淡,阳光明媚,山峦云蒸霞蔚,遍地百花争艳,万物生机勃勃,一幅热带欣欣向荣的傣族风情画卷挂在面前。
由于工作原因岀差西双版纳,有幸走进东风农场,走进"全国示范旅游村寨"勐龙镇曼飞龙村和西双版纳重点文物景区曼飞龙白塔景区开展徒步巡逻工作。
勐龙镇曼飞龙村离东风农场十五公里左右,开车二十来分钟就能到达。
东风农场:位于景洪市西南部,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垦分局,场部驻小街乡曼景湾旁。场部距市区50公里,总面积196929亩,已开垦利用土地166841亩。
东风农场:1958年1月建场,命名为东风农场。1960年由东风、前哨、大勐龙3个农场合建东风总场,下辖龙泉、温泉、东林、风光、前哨、疆锋6个农场。1967年成立军管会,1968年4月,成立总场革委会。1970年,为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第二团。1974年10月,撤兵团恢复农场。1993年辖13个分场和电厂。胶厂、乳胶制品厂、木材厂、农业技术推广站、医院、中学、直属分场等8个直属单位。
至今,在东风农场还留下了无数知青曾经战斗劳作的身影和足迹。为了纪念那段特殊时期艰苦奋斗的岁月,农场还在东风广场修建了东风农场博物馆及雕塑,以之纪念。

大勐龙镇曼飞龙村,依山傍水,依田而居,以河为邻,以林相伴。村子迎东背西,西则山坡及左右两则被橡胶林包围着,整个村落像端坐在一把巨大的绿色的椅子上。
走近村口,一个金碧辉煌,具有傣族村落风格门牌坊的大门立在眼前,右则是村里的寺庙,雕龙画栋,金光闪闪,具有东南亚缅、泰独特的建筑风格,尖尖的屋顶直指蓝天,感觉到了异域国度。门前一棵上百年的菩提树技繁叶茂,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芒。
行走在村里蜿蜒曲折的小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傣式楼房和干净整洁的村道,家家门前门后花草点缀,小溪从村中叮叮咚咚流过,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
村道两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翠绿的芒果树上挂满翡翠一般的未长大的芒果。楼台门前园子里,各种花卉五彩缤纷,次第开放,特别是挂在树杆上围栏边的石斛花正开得素雅艳丽,犹如豆蔻年华般的傣家小卜哨,美丽动人,让人产生遐想。傣楼、花、草、树木之间,,错落有致,精炒搭配。村户门前,瓜果飘香,累累果实结满枝头,杆栏式傣楼,造型美观,通秀纳凉,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傣家楼房展现岀浓郁的傣族风情。驿站里游客品着香茗,享受着异域风情一般的景色和阳光。院内木凳上、靠椅中、道路旁,老人闲聊乘凉,小孩追逐嬉戏,蓝天白云之下,小桥流水,店铺琳琅满目,好一幅傣家村寨美丽宜人的画卷。

追溯历史,曼飞龙村曾荣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洪市曼飞龙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一批金字招牌,让曼飞龙村在发展的路上散发出浓浓的傣族文化气息。
据了解,五年前,曼飞龙村在景洪市政府和勐龙镇政府的扶持、指导下,开始进行了脱贫功坚美丽乡村建设,集中进行了村道的道路硬化、路肩及傣楼前后绿化、墙体傣族风情美化、村庄整体净化、村寨灯光亮化等提升工程,修复特色道路,新建起步登山道路,配备消防安全设施,保护与修缮古树、古建筑。先后建设、修缮了诵经阁、管理房、佛龛、文物等。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使曼飞龙村旧貌换新颜,一个崭新的傣族村落展现在人们面前,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傣民增加了收入,带来了实惠,人们过上福裕美满的生活。
如今,曼飞村的亮丽风景随处可见,可圈可点,虽然受疫情的影响,游客减少,有些冷清,但一个和谐共生宜居的魅力村寨依然突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曼飞龙村不仅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上有所改进,还紧跟时代,大力推行乡风民俗文明建设,墙上有贴有清新时尚的标语,提示村民自觉爱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要求家家栽花种树,美化环境,家家户户门前种满了鲜花和水果;村民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守村规、讲文明、树新风,懂礼貌蔚然成风,曾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曼飞龙不仅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全国生态文化村,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曼飞村,在这里不得不去和提到的景点就是"曼飞龙白塔",他有着传奇、神谜、渊源的宗教历史背景。

往村西走出村寨,延着舒缓的坡道拾级而上,200多台的台阶就连接到白塔,台阶两则是遮天蔽日的橡胶林,挺拔的橡胶树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村落。
走到台阶的三分之二处,离白塔寺大门不远的右则二十米左右的地方,一棵树巨大粗壮的菩提树在橡胶林中显得格格不入,高大粗壮,枝繁叶茂,扭曲的主杆上刻着风雨沧桑,经年故事。

据考证,这棵菩提树已有700多年的树龄了。传说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Śā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云游至此,并在这棵菩提树下修成正果。无论是印尼,印度教、佛教和基督教都把菩提树称为“神圣之树",这棵数百年的菩提树已立为国家重点保护之树。
再往上行走二、三十米就是曼飞龙白塔的大门,拾级而上,穿过大门,一座洁白如玉的白塔就矗立在眼前,她是那样的俊俏美丽,在俊俏中突显出她的神谜与庄严。围着塔绕了一圈,不能不为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刹杆上装置着上下串连的华盖和风铎,微风拂来,叮铛作响,悠远肃穆。

据历史和碑文记裁,曼飞龙白塔,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因为它通体洁白如雪,又称"白塔”。因曼飞龙塔,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勐龙的曼飞龙村后山上而得名"曼飞龙白塔"。
曼飞龙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由九座白曼飞龙塔塔组成, 坐落在景洪澜沧江对岸的曼阁佛寺,是一座建筑风格特殊,造型轮廓风姿迷人的佛寺。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直径8.6米。曼飞龙塔,主塔高16.29米,周围由8个边塔环绕联成母子塔群。外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塔群造型优美,风格别致。 塔为砖石结构,塔基为八角形须弥座,座上最外圈为8个佛龛,龛内供佛像,中圈为8座小塔,分列8角,环拥主塔。主塔居中,通高16.3米;小塔通高9.1米,均为实心。在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迹,传为释迦牟尼的足迹,因而兴建此塔。

传说中,曼飞龙塔建于傣历565年即1203年(实际始建于18世纪),这组群塔是由3个印度籍佛教徒设计、大勐龙头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两次进行修复保存至今。
据传,佛塔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传为释迦牟尼脚迹。当地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来到大勐龙那一年,孔雀飞满了坝子,当时正在筹建这组群塔,但却不知建在哪里好,释迦牟尼知道后,就用他的左脚在大青石上一踩,那里就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人们就在他的脚印边建了这群塔。

在脚印前还有眼泉井,传说释迦牟尼讲经时,天气很热,讲得口干舌燥,打发7个小伙子下山到寨子里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干了,释迦牟尼就大显佛法,用他的禅仗在地上戳了一个3尺深的洞,这个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来,到现在,那里还有一眼泉水井。因此,过去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们,来到曼飞龙群塔,总要向着那个填不满的脚印里丢上几个银币,每人还要带一葫芦泉水回去,以求平安幸福。
曼飞龙塔,独具一格的古塔,表现了傣族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同时,由于飞龙白塔具有缅甸、泰国佛塔的风格,所以还体现了中外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交流,1988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崇拜和敬仰。

离开曼飞村,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我被傣族村落的时代风貌和浓郁的宗教色彩所打动。一个爱山、爱水、爱美、爱生活的民族跃然纸上;一个宜居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走进我们的视野和心里;一幅旖旎秀美的画卷呈献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已经脱贫致富走进新时代再创辉煌的曼飞龙村正沿着金色的的大道阔步前进。
此次西双版之行,不就是因为她神奇的美丽而来吗?希望曼飞龙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部分资料收集来自网络媒体)
2020年4月8日初稿于西双版纳大勐龙东风农场亿杰酒店。

作者简介
高国斌:昭通市昭阳区人炎山人,笔名:陌上行,云南昆明市公安作家、诗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公安部文联论坛会员、云南省公安厅文联论坛会员、昆明市公安局文联会员,中国诗歌会云南昆明分会长。获首批32位中国诗歌研究院院士,中国诗歌百年华语诗歌百位奠基人,中国梦的实现21世纪初炎黄诗坛领军人物,当代诗歌精英代表作品研究院客座教授。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滇池》《中国诗选刊》《中国与诗人》《作家与诗人》《云南警察文学》《高原文艺》《红地角》《昆明警方》《警察之家》《边屯文学》等书刊、杂志、各大网络媒体上发表作品1000余篇首。2018年4月25日荣获云南警察文学奖银奖;首届中国昆仑作家奖金奖;2018年4月21日在山东青岛崂山荣获世界诗歌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诗人协会第六届金凤凰诗歌奖银奖;2018年8月6日荣获2018都市头条杯黄金诗文世界金凤凰金奖;2019分别获得公安部摄影图文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三个奖项。作品收录在国家级2019央视礼宾书刊,北京燕京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签约诗人(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