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闽营人”
文|张振杰



张营村骠骑将军府(局部)

早在2011年4月25日,东山县樟塘村代表张章成先生(中)及友人到张营村访亲,受到族亲热烈欢迎。

张营村骠骑将军府(局部)

位于河南省洛宁县张营村东岭的骠骑将军张梅坟墓


骠骑将军府古建筑(局部)
“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内地屯垦的明郑降清官兵。经专家研究考证,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和湖北都有少数分布,其分布最广、人数最多、最为集中当属河南地区。闽营将士主要分布在济源、鲁山、南阳、邓州、方城、唐河、镇平、新野、洛宁、宜阳、卢氏、鄢陵等地。三百四十多载的岁月沧桑,他们驰骋沙场,立功报国再屯兵垦荒,寓兵于农;又数次奉诏出征,驱外患,平内乱,战绩煌煌;到朝代更替,化作平民,可谓荣辱兴衰,尽显风雨沧桑。
重温历史沧桑记忆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旧将蔡禄(漳州府云霄人)、郭仪等在铜山(今东山)降清,而后率部4000多人自海路北上。清廷授其河南、河北镇总兵官。移兵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今河南济源市),蔡禄所带领的漳籍将士落籍怀庆府各县。而漳浦籍将士蔡、田、江、康、聂、汤、孙等姓占籍济源。
康熙三年五月,清廷遣海澄公黄梧(平和县人)等人招安,明郑将领黄廷、林顺、余伯益、杨正、张梅等在铜陵降清。康熙敕封黄廷“慕义伯”,随之对沿海实行“迁海政策”。康熙四年,施琅进攻台湾未果,清廷与明郑战争暂告结束,清廷再次令一部分将士移驻内地。康熙五年,林顺(漳州府海澄人)、陈枢率部至河南省河南府,驻防河南府(今洛阳市老城)。康熙六年(1667年)闰四月十四日,御史箫震上奏请求投诚士兵及家属开始屯田,朝廷准奏,大部分驻在州、府重镇的闽营将士陆续安置各县、里,实行屯田,享受军籍,边务农桑,边操练兵武,以备国家随时征用。林顺率部移兵鲁山县马楼乡、让河乡一带屯垦,设立闽兴屯。林顺居马楼乡沙渚汪村,副将陈枢驻老将庄,陈参驻仓房庄。
康熙七年正月,由黄廷等率领的一支六七万人(含家眷)的庞大队伍,沿海路北上,直指京师,请示屯田,由此掀开了影响最大的“闽营人”移兵河南的历史大幕。
黄廷,郑成功部主要将领,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锦里村(今漳州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官拜提督、右先锋,曾创海上藤牌战术,所向披靡,令人敬佩。当黄廷率大队人马行至卢沟桥,驿站快马入京请旨。康熙非常器重黄廷将军,随笔“表帅元勋”御匾,拟诏书嘉奖,并下旨自卢沟桥、山海关、保定、邯郸入河南一线沿途疏散部队。[见乾隆二十年1755《邓州志》卷十三《武胄·武功》云: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又民国《重修邓州县志》卷二十《兵事志·闽营》云:“康熙七年(1668年),黄廷自卢沟桥南下至邓,临县留兵屯垦,而在宛(南阳府)者分驻七县。”]
黄廷率部至南阳府,副将余伯益部屯方城,左都督杨正及佥事张翌部屯新野,督佥事涂孝臣部屯唐河,翁求部屯南阳。在南阳县设闽营保,陈卦(漳州府龙溪县)与其弟和郭、苏、翁、许、马、黄、林、蔡诸姓在此安营扎寨(今南阳卧龙区七里乡大寨村一带)。陈贤部屯镇平,在此屯田的还有总骑陈显、骑尉陈非两人(均系泉州府同安人),田某部屯泌阳,另一路由副将骠骑将军张梅(字开)、参将林长、张宗基、李鸣岐、陈某詹等率部驻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宜阳和卢氏等地,设永安里。张梅驻洛宁县永安里张营村,部下分驻巩营、马营、西山底、营房寨、陈宋、刘营诸村(今洛河南岸的赵村乡、西山底乡和底张乡一带),在宜阳、卢氏两县也有分布。
“慕义伯”黄廷带领五营亲兵5600余人屯邓州,分设新店、茶店、曲河、黄渠、冠军五里,设四十八村(今文渠乡、九龙乡、张村镇境内)。左都督许胜携一营驻黄渠里,右都督林超携一营驻曲河里,前镇都督陈魁、后镇都督蒋钦分别于岗陈、蒋庄设立都督府,骠骑将军周殿卿率台湾族一营分别驻冠军里,并建台湾村。乾隆时,闽籍平台有功的首领,游谷两姓百姓来到鄢屯田,游姓在今(鄢陵县)大马乡的屈岗定居,谷性在今只乐乡的谷庄定居。河南《宜阳县志》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宜阳县安插福建投诚官军三百七十二员名,每名给荒地五十亩,令之耕种,另立一里,曰闽合里。”
屯兵中原的“闽营人”,是清廷一支坚强后盾、威武之师。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从征云南平定吴三桂叛乱。康熙二十一年(1685年),中原闽营将士从征台湾,协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再次发起了解放台湾的历史性战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闽营将士陪御驾远征雅克苏。藤牌军破冰而入,藤牌战术刀枪不入,沙俄侵略者目瞪口呆,惊慌失措,死伤惨重,抱头鼠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过七旬的黄廷率部扈从征葛尔丹叛乱,老当益壮,一马当先,杀敌无数,凯旋而归,精神可嘉。兵部有奖有文:“告老还乡之官,著官生顶替,父老子代,兄亡弟补,世代传承,已备提调,钱粮惟纳正供,差役概行蠲免。终清之世,军籍焉著。”地方志有载。辉煌时光翩翩而过,春去秋来逾百年,直到太平天国军兴,清廷派员到中原闽营地人屯垦处商调垦兵,老者没,少者老,垦兵安于农桑,渐昧军旅,无愿应命者,因遂作罢。
朝廷令投诚的闽营官兵屯垦中原,主要是防范他们日后反戈,再与台湾郑经联合迂回海上难以调动,对以后台湾收复不利;并将他们分散各地,化整为零,削弱了黄廷等人的兵力、军权;同时,屯兵垦荒,粮草自给,减轻了国库开支;并大力提倡他们与当地人通婚,组建家庭,消除官兵的思乡之苦;又添补了当时中原连年兵燹、良田荒芜(李自成三洗河南)人口锐减之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