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博物馆是经新疆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备案的综合性博物馆,有青铜器、陶瓷器、古书画、古玉、杂项艺术品等7000多件藏品。
进入馆中,张馆长首先介绍了开馆日的几件文物重器。第一件战国青铜器——曾侯乙青铜盘:“这件青铜盘,大约是公元前475年至前21年的战国时期曾国的青铜器,按照礼制,这些礼器只有天子能用。青铜盘高37厘米,耳距74.5厘米,盘上铸有28条龙,以及玲珑剔透的蟠螭和镂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整件器物具有非凡的王者之气,它堪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拿到现代,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难以复制”。
在瓷器展柜前,张馆长说“这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人物梅瓶,纹饰用料是使用当时波斯产的钴料“苏麻离青”,含高铁低锰,纹饰晕散,用料较重的地方有铁斑下沉的现象。”据悉: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人物梅瓶,到目前面世的元青花中,尚属首例,非常罕见。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这个王朝虽然在蒙古政权的统治之下,短短不到一个世纪,但的确是中国陶瓷史上惊心动魄的时代,元青花瓷器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是元代文化舞台上的一朵璀璨奇葩,我们可以用一句很诗意的话来概括,那就是“百年风雅一峰青”。
在一个镶满黄铜梅瓶展柜前,看到这尊从阿富汗回流的元代至正八年的铜箍瓷胎珐琅梅瓶,处处元代瓷器艺人的独具匠心,处处透视着蒙古民族和阿拉伯风情的韵味。
元代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究竟为何面貌,长久以来始终存在着诸多疑问,中大科鉴鉴定专家们通过对故宫留存的部分掐丝珐琅的研究,发现这些珐琅与目前所见到的,与明、清两代的掐丝珐琅器的艺术风格明显不同。
元代,随着水陆交通的开拓,中国人与中亚、阿拉伯、欧洲和非洲等地的商人或手工业者互有往来,两河流域也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流行的金属胎珐琅制品自然也随之传入中国。
阿拉伯工匠掐丝珐琅的技术传给了中国工匠,聪明的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了技术后,经过不断的实践,生产出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掐丝珐琅制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专家推测这件梅瓶应为元代的掐丝珐琅器,很可能是由阿拉伯工匠带来的技术和釉料,在元朝内务府指导中国工匠为皇家烧造的瓷器。
春秋艺术博物馆还收藏了清朝后宫造办处高仿的作品《中国十大名画》, 虽然是后朝仿前朝的作品,但艺术价值非常高,为了这些藏品,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骚客竞折腰,俯首称臣。
传世名画有东晋时期顾恺之《洛神赋》、唐代时期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张萱《捣练图》、唐代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和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还参观了北魏四幅壁画、郭沫若、舒同、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大家的书法作品。参观了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何家英、黄冑、刘文西、各位名画家的美术作品。
在展厅一长排展柜里,我们看到了被誉为当代雷锋、书坛愚公——中国手抄中外名著第一人蔡和平先生的作品。张馆长说:“蔡和平先生是辽宁省本溪人,一生都奉献给了书法,在书法的路上,他选择了抄书,这一抄就是近40年。”
蔡和平先生的书法以魏碑、隶书和瘦金体等书体集字,形成自己独特的楷书风格。从1987年起,他先后抄完了中国“四大名著”原著全集74册,毛笔书法长卷1900多米,中外名著近100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高的收藏价值。
他是2018·CCTV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文化使者。《人民网》、《求是网》、《中华文化网》“一个不该被委屈的平凡人——蔡和平”进行了专题报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历朝历代的书画名家,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传说,而更多的是以博大的情怀抒发对家国的热爱,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春秋艺术博物馆与新疆昆仑历史记忆研究中心共同组办“昆仑历史,红色记忆”大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公元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起,讲述中华民族与新疆这块国土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发展历程,以及历朝历代新疆的发展变迁。重点讲述了1938年2月陈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国共产党人为新疆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和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70年多年辉煌历史,组办的宗旨就是向各族群众阐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新疆”的主体教育理念,让人人知晓,追根溯源,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领土,我们的根在新疆,灵魂激荡的血脉在新疆。
通过展览、教育引导新疆广大干部群众实现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央第三次援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总目标做出贡献。”





民主与法制社新疆记者站:王萍
编辑:翟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