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孔子对于孔圉是抱着宽容的态度“舍其小过”的话,那么紧接着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实就是给后世树立的两个“名臣典范”!这两个“正面典型”一个是郑国的名相子产,另一个是齐国的贤大夫,晏婴。
【原文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姓姬,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国著名的贤相,也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第一个将刑法铸于鼎器公之于众的人。他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长达22年。其时,正是晋国和楚国争强时期,战乱不息。郑国夹在两国之间,地处要冲。为了维护郑国的利益,他在外交上,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而是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巧妙地周旋于这两个大国之间,维护郑国的尊严与安全;对内,他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特别是他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修订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并将其铸于鼎器,公之于众,实行“依法治国”;他“不毁乡校”(就是国人议论朝政的场所)、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善于从“民众”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治国建议;他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从他在郑国执政的一系列施政路线、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来看,他不仅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更是一个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挑战传统、有博大胸怀气魄和卓越政治才能的改革家。因此,他不仅被尊为法家先驱,而且颇受孔子的推崇与敬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一个完全主张倒退,反对一切改革的、思想极端守旧的人,而是主张一切改革,必须以“仁道”为指针。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其执政的态度和施政的具体作为体现出了君子之道的四个方面美德:一是他执政态度认真,用我们现在对于公务员的要求来说,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什么?就是胸藏“以天为己任”的抱负!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抱负,他就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其行己也恭”的“恭”不只是外在行为表现上的谦虚庄重,更主要的是内心的“端正”和“认真”,是“把事真正当事来干”的表现,不像那些“官混混”,只管自己安逸享乐而不把国家、社稷与天下苍生之事放在心上。
二是他对待君主真诚恭敬。“事上也敬”的表现同样在对君主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内心敬重上级,一心一意为上级的事业着想,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而不是表面的恭维、顺从,或者是“耍滑头”在其位不谋其事,敷衍了事,更不是阿谀奉承、巴结领导,讨领导欢心——这便是“忠”的表现!
三是能够实施惠民政策,给百姓以实惠。这是说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考虑百姓的利益,体察百姓的冷暖与艰辛,尽力为百姓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机会和条件,使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朝廷对于百姓的体恤,这样的政策就能够安定社会,促进经济繁荣,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感恩,这便是“养民也惠”的意思;
四是役使百姓能够做到适时适中,合乎情理,百姓能够接受,也能够承受,即:“使民也义”,“义”在这里就是“适时适中,合乎情理”的意思。
一个为政者有这四种品德,就不愧为大政治家的风范与作为,但这样的“为政之德”却不是凭空而来,谁想做就能做到的,没有“忠、诚、恭、敬”的道德修养和“大孝天下”君子情怀,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孔子将为政之道视为做人之道,认为为政之道其实就是做人之道的延续,为政者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决定着其政治作为。他以此教导弟子,做人先立品,为官先修德,只有在做人上坚守君子之道,才能在治国安邦中施行仁政。用现在的通俗语言来讲,就是:做不了好人,就作不了好官;欲做好官,先做好人,道理就在其中。

说道这里,孔子又举出一个“好官”的典型——齐国的贤大夫,晏婴:
【原文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婴,字仲,谥平,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诸侯。他博闻识广,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为齐国强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晏婴一生做人正直清白,从政廉洁勤恳,认为“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对待国君,从不谄谀逢迎、溜须拍马,而是直言无隐,奋力谏诤,体现出了正直有为的风范。后世以其为官有德,政绩卓然,树为贤相楷模;汉代刘向在《晏子春秋》中,将其与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管晏列传》。中学语文课本中有《晏子使楚》的故事,说是春秋末期,楚国强大,令诸侯畏惧。时晏婴任齐国宰相,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身材矮小,就想借机羞辱齐国一番。于是,当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时,守门的兵士竟不开大门却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随后,楚灵王接见晏婴,一见面就说:“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晏婴从容回答:“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一席话,说得楚灵王哑口无言,足见其卓越的外交才智!
孔子在这里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而且是相交再久,对朋友依然诚敬如初。当然,他对别人的诚敬始终如一,别人也会对他诚敬有加的,不然怎么会感受到他的诚敬呢?——这就是君子的人格魅力!“久而敬之”的“之”指交往的对象,“敬”是诚敬的意思。我们平常交朋友,很少有能做到全始全终的,往往是开始时彼此间能够相互尊敬,心无二意,可是相处久了,彼此间的尊敬就会消减,误会却会慢慢多起来,甚至还回引起摩擦,到最后即便不反目为仇,也会情谊淡化,原本的好朋友变成了冤家路人,所以常常抱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难做到“诚敬如初”!所以,如何与人相交,即“友道”实在是做人之道中的一门大学问,孔子告诉我们,友道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诚敬”,只有诚敬才能以心换心,才能愈交愈深,相处久远,这种精神用在政治上,用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诚信”二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如此,政府管理社会更应该如此!
这便是君子之道!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