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以鲁国大夫藏文仲“不智”的事例,为“反面教材”警示弟子:
【原文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是鲁国的正卿大夫,在当时被称为“智者”,死后获得“文”的谥号。因其排行第二,故死后又称臧文仲。蔡:指用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居蔡,就是“使大龟居住”的意思,“居” 为使动用法,意为说藏文仲家里养了一只大龟,并为这个大龟专门建了一个房子。一个什么样子的房子呢?就是“山节藻棁”那样十分豪华气派的房子。节,柱上的斗拱。棁,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样的建筑和装饰,是当时天子宗庙才有的,可见这个“龟室”的豪华。

“何如其知也”是什么意思呢?“知”通“智”,智慧的意思。比较传统的解释是说:藏文仲为养大龟专门修建了豪华气派的房子,并且装修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因此,孔子就指责他“不仁”、“不智”。说“这个人的智慧究竟怎么样啊?”或“这种人怎么能算得上是聪明有才智之人呢?”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对这一句话的解说也是:“像他做这样事情的人,为什么一般人说他很有智慧呢?孔子认为藏文仲做这件事太不愚蠢,几乎是近于无知”。
对于上述解释,本人不以为然,而且敢于肯定地说是“谬误”。首先,这样的解释,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对藏文仲似乎完全持否定态度——这不符合孔子对人对事实事求是的学问态度和“不苛求于贤者”的一贯主张。据史料记载,臧文仲作为春秋时鲁国的正卿大夫,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在他执政之时,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之期。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卓越的军事及外交才能。尤其是他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具有重国重民而轻财物的执政理念,认为“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坚持只有国君“罪己”,才能“兴也悖焉”;倘若“罪人”则“其亡也忽焉”等治国理念,反映了其较为开明、进步的政治思想和经济、道德思想以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执政期间,废除“禁绝末游”的税商关卡,对鲁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在做人和从政上的高风亮节和卓越的政绩,才使他扬名于当世,死后获得“文”的谥号,为世人景仰。倘若孔子对这么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仅因其“居蔡”一事就“完全否定”,那还会有哪些人在孔子这里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呢?若此,又如何理解他对孔文子和子产等人的评价?难道这些人在孔子眼里都是没有任何缺点的“完人”不成?显然不是的!
其次,这种解释也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则。在这一句话中,“如”应该和句末语气词“也”构成判断句式,而不应和疑问代词“何”组合在一起表示“怎么样”的意思。“如…也”就是“像…一样”的意思。“何如…也”应该是“哪里像…啊!”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做这样的事),哪像是他藏文仲这样的人的智慧呢!或者干脆说:这就不像是他藏文仲的才智所做出来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表达出了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出了藏文仲“居蔡”这件事的确做得很错误,很不明智;二是对他做出这样的事感到惋惜——这件事给他的人生涂上了玷点,此可谓清明一世,糊涂一事耳!
孔子为什么会对藏文仲感到惋惜呢?这是因为孔子通过藏文仲“居蔡”这件事看到了人性中的“弱点”——藏文仲“居蔡”与其说是为满足个人的爱好,倒不如说是为炫耀自己的权势地位!这暴露出了他虚荣骄逸、追慕奢侈、放纵私欲的性格弱点,为弟子敲响了严于律己的警钟。他通过藏文仲的事例,告诫弟子和世人,从政先克己,莫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个从政者,不能做到严于克己,就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公权为满足个人的私欲效力,最终会滑向腐败不仁的泥潭,玷污自己。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