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导语)
南阳大学教授戴绍基先生是我多年的从未谋面好友,他是地道的定居河南南阳的成都人,因共同的诗词对联爱好,我们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先生虽是工科出身,但对人文、历史也很关注,自己专业电学的书籍,著作多部,并写出了大量有水准的散文、诗词,每到一地,或出差、或考察、或游历,都会对有历史意蕴的某个点进行考究、思考,最后用对联、或诗句等形式,进行整理,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行札记,我觉得这是四零后一代有人文情怀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的特点,先生是成都人,熟络许多考据、争鸣,整理资料或写出有意义的好文章,这是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学者需要向其学习的地方,今天推荐的文章,就是一篇发古思悠、颇有研究价值的美文,特写上几句推荐语,愿大家喜欢!

商丘壮悔堂怀古
文/戴绍基
明称归德汉睢阳[1],虽好梁园非故乡[2]。 有圣曾传周礼乐, 无贤难继汉馨香[3]。
美人红颜花飘血[4],才子青衿壮悔堂[5]。 商女尚知亡国恨, 桃花扇底说兴亡[6]。
[1]河南商丘市别称商都,因为它曾经是商朝的早期都城之一。商丘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算起,商丘为七朝古都 。同时,商丘还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上古“帝王之都 ”。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就在商丘。商先公王亥(商部族先人契的六世孙)在这里创立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商丘因历史厚重而闻名,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旧石器时代,“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在新石器的五帝时代,炎帝朱襄氏、颛顼、帝喾等先后在此建都。此后的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朝梁国、南宋、金朝等朝代均在此建都,并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众多古老的遗迹。因商人、商业、商品(三商)发源于商丘,且商朝建都于商丘,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丘古城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2014年11月29日,商丘市被评为“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其地下同时叠压着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现存的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有联为证:
其一: 商为人道,外圆内方,信义诚仁归德府;
丘乃龟形,环廊曲水,天时地利古睢城。
其二: 合天人之境,得八卦之玄,圆里见方,六叠商丘称望郡;
居将相之才,聚九州之富,门中有道,四围水域泽名城。
其三: 凭八水流商,垣彰气象,城蔚人文,一幅丹青凝厚重;
溯六朝览胜,梦逐情怀,春铺锦绣,千秋风韵醉睢阳。
其四: 城郭望商丘,自周封宋国,汉置梁都,隋开通济,赵建南京,数千年胜迹重新,流金溢彩,喜性善祠前,仁风共沐,伐檀池畔,圣躅长留,叹无穷美景,醉倒游人,韵味细尝如老酒;
文明光禹甸,更陵拜燧皇,墟怀帝喾,台祀火神,殿参王亥,几百辈贤才群出,荡气回肠,记睢阳劫里,武德堪崇,雪苑社中,儒林可慕,把不尽幽情,融于福地,江山俯拾即佳诗。
其五: 溯几千年信史:遥忆燧皇取火,颛顼建都;喾、契、汤、微,风云际会,王、侯、将、相,星月同辉;远钦货殖开源,殷商肇首;近喜中原逐鹿,淮海擒魔;有几多盛事珍闻,载入时空竹帛;又岂止二贤三圣,五老双忠?世界叹神奇:人杰地灵斯是也;
展一万里舆图:欣看古邑翻新,睢阳聚福;工、农、学、贸,业绩长隆,豫、鲁、皖、苏,资财集散;更见粮棉耀彩,硕果飘香;常教水利邀春,园林献美;好一派富区胜概,频来客旅仙凡;尤堪称十宅九祠,七台八景:文明夸独特:物华天宝此其然!

[2]梁园是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梁园始建于西汉,在西汉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于都城睢阳,建立梁国,在睢阳东南平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西起睢阳城东北(今河南商丘古城东南),东至今商丘古城东北7.5公里的平台集(今河南商丘市经济开发区平台街道)。《史记》云“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水经注疏》曰“筑城三十里”。梁苑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是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
梁园是以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为代表的西汉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后世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商隐、王勃、李贺、秦观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李白更是居住长达十年之久不忍离开,所作《梁园吟》成为千古名诗。“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唐·李白《梁园吟》)俗语云:“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2200年前,司马相如客居梁园数年,临别时不经意的一句话,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惜别喜好之地时的一句经典。
今商丘市有下辖区梁园区。之所以命名为梁园区,与西汉梁国刘武所建的大型园林“梁园”有关,古梁园遗址大都在今梁园区内,故名梁园区。
梁孝王刘武喜好招揽文人谋士,西汉时期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家枚乘等都经常跟梁孝王一起吟诗作赋,吹弹歌舞。刘武曾在园中设宴,司马相如、枚乘等都应召而至,成为竹荫蔽日的梁园宾客,并为之吟咏。后代的很多辞赋均提及了这一盛况,例如:
“睢园(梁园)绿竹,气凌彭蠡之樽。”—唐 王勃《滕王阁序》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唐·岑参《山房春事》
“歌扬郢路谁同听,声洒梁园客共闻。”-唐·齐己《贺雪》。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北宋.柴宗庆
“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
“月明剡水回舟夜,岁暮梁园作赋时。”-南宋·裘万顷《大雪用前韵五首》
“沟壑皆平,乾坤如画,更吐冰轮洁。梁园燕客,夜明不怕灯灭。”-南宋·朱淑真《念奴娇二首·催雪》
在梁园文化中,刘武和梁园,二者不可缺一。后世许多文人每逢到此仍都感慨不已。“驱车荒城隅,昔是梁王园。当日宾客馆,离离百草蕃。(侯方域《梁园怀古》)”
现存梁园遗址有:梁苑遗址、睢阳城旧址、朱台寺遗址、清凉寺、三陵台、平台遗址等。梁园内建造有许多亭台楼阁以及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等景观,种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树。建成后的梁园周围三百多里,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使这里成了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梁园七台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霁”即是其一。

有联为证:
溯宋国三公,武功文德光千古;
寻梁园诸子,舞榭歌台土一抔。
黄钟嗣响,丹阙连云,慨他物是人非,宋宫花草今安在?
景色末央,湖山不老,对此遗痕旧垒,梁园风情迹可寻。
万卷丹青生静想;
一竿云水漾春风。
基上认前朝,微子重生能辨始;
城根谈旧事,梁园若在不知初。
意象任尘封,酣梦千秋,故城方醒迷离眼;
沧桑凭史鉴,劫灰几度,遗址还余淡朴香。
开国肇基,殷微子尽倾肝胆;
建都筑苑,梁孝王久仰风骚。
蝴蝶不传千里梦;(辛弃疾)
扁舟归钓五湖春。(苏 轼)

[3]商文化发祥地在商丘,起源于以今商丘为市中心的黄淮平原地区。
《中国史稿》云:“商,在今河南商丘县,商朝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商丘县志·序》中写道:“归德商丘,是古代名都大邑。黄帝曾孙帝喾兴于高辛,代高阳氏。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丘(在今商丘南),尧封帝喾子阏伯(即契)于商丘为火正。十三传至汤,灭夏称商朝。契至汤八迁其都。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振迁于殷,报丁(或报丙、报乙)复归商丘。汤始居南亳,从先王居。亳(今商丘东南)亦商丘地。”这是对商族起源问题最为明确的概括。
考古发掘支持了以上说法。商丘市的古文化遗址,诸如永城市的造律台、王油房,虞城县的营廓、魏堌堆,睢阳区(原商丘县)坞墙的半塔、谷子坑,柘城县的山台寺,以及睢县的周龙岗等,均为龙山文化。证明了五帝时代文化在商丘的存在。睢阳区高辛镇,镇北有帝喾陵、帝喾祠。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为之树碑,确认是真的帝喾陵。两相对照,五帝中的帝喾在商丘是有根据的。更有说服力的是古宋国都城的发现。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合作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今睢阳古城探明了面积约10.2平方公里的古宋国都城,在筑城夯土中所发现的陶片等遗物,没有晚于春秋时期的。这一发现,与“周成王封微子于宋”、“奉其先祀”、“以嗣殷后”等文献记载结合起来考究,商丘是商族的起源地就无可置疑了。

《诗·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宣,玄鸟致贻女何喜。”认为商族是玄鸟图腾而生。在甲骨文里,商先公王亥的亥字也从鸟。这充分说明商人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不同分支的东夷人,崇拜不同的鸟。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的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商人的鸟图腾与东夷的鸟图腾有渊源关系,因而认定商人起源于东方。他的这一见解,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丘乃商文化的根植所在无疑矣。
追溯商文化的起源,就涉及到五帝时代的炎黄文化。我国二十五史为首的《史记》,开宗明义第一篇便是《五帝本纪》,因而习惯上便以此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开端了。关于五帝有多种说法,《五帝本纪》选择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后来,人们逐渐定于一尊,接受了这样的历史体系。
周灭商,封殷商贵族微子于商丘,得延商脉。微子“跪地降周,袒身请罪,成王宽厚为怀,赐宋封城延嗣祀;直陈谏纣,去国忧民,微子屈伸有度,施仁戴德叙彝倫。”“无力回天,审时度势延商脉;有心济世,勤政爱民肇宋基。”“周源自姬,有仁德贤明,毁誉千秋怀故国;微封于宋,历归降继嗣,兴衰一段话殷商。”
汉唐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商丘逐渐衰退。曾经辉煌一时的文雅堂、应天书院等也文脉不昌。商丘市的应天书院,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范仲淹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时,又于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近代,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减少,商丘逐渐沦落成为四线城市。有联为证:
微子: 周室赐封,继以商而兴以宋;
睢阳留祀,旌其德以表其仁。
殷有三仁,俎豆千秋传祖德;
国开一姓,箕裘百世播馨香。
遑论属商属宋,是乾坤正气循环在世;
如能利国利民,觉礼乐清音迭荡于心。

自缚而降,从周所祀;
因仁以治,启宋之初。
史记三仁,春秋五霸;
文明一脉,俎豆千年。
燧皇: 采商丘草木之光,传其火燧;
启华夏文明之始,仰我圣皇。
圣火千年光世界;
先知一刹焠文明。
火种取来,天翻地覆当如是;
燧皇归去,饮血茹毛已辨非。
帝喾: 陵谐风雨,历千秋为砥柱,为祭坛,永念先民勤创世;
脉溯羲轩,有诸子曰商周,曰尧挚,须知华夏早同根。
曾祖乃轩辕,列五帝之尊,知远察微怀木德;
高丘隆俎豆,得万民之祭,焚香叩首仰风徽。
阏伯: 种火以台,华夏曾传光耀史;
摘星于此,时空相对古今人。
任火正,管火种,护奕奕光腾,如此丰功曾济世;
峙商丘,应商星,乃抔抔土垒,择其殷历共朝台。
商祖祠:圣地寻根,人潮熙攘岂因利;
诚心祭祖,祠宇巍峨全靠商。
商地溯商源,龟形八卦,殷富一方,汉瓦秦砖归德化;
丘峦藏丘壑,占尽天时,循乎地利,钟灵毓秀起人文。
文雅堂: 殷商祖地寻根,鲁殿灵光,百尺楼台今古月;
夫子古檀习礼,文风丕振,三千桃李圣贤心。
五百年风雨沧桑,古城犹挂明时月;
三千卷人文历史,大笔续书当代篇。
加龙袍帝迹曾兴,陈桥兵变奠基业;
筑鸿庆御容安在?宋室烟销遗古风。
说甚在朝在野,若有乐忧怀,堂庙江湖无远近;
如斯为国为民,相忘宠辱者,琴心剑胆亦春秋。
应天书院:学舍千年传北宋;
书声午夜起南城。
泗水袭儒风,范公忧乐千秋记;
宋河延教脉,同叔才情万卷书。
筚路起斯文,学治国安邦手段,看万里江山,因兹以盛;
贤关传正道,砥先忧后乐情怀,望九州庠序,视此而兴。
本是重臣谋政,毕生孰乐孰忧?抚庶安邦酬社稷;
堪称名教树人,几度修身修德,培桃植李亦风流。
于宋代培学子、聘真儒,圣德应天,鼎盛名高无匹敌;
仰范公决浮云、切良玉,奇勋济世,承平日久赖斯文。
非厚德不能载物;
唯至诚方可格天。
范文正公讲院:博学宏才,开九邑文风之盛;
忧先乐后,启千秋吏治之兴。
睢阳感古今,范句珠玑昭竹帛;
圣域惊天地,高怀忧乐竞风流。
举士荐贤,天下兴亡收眼底;
因材施教,世间忧乐记心头。
讲古讲今,莫忘先忧而后乐;
读经读史,应明上善与中庸。
江山足迹何其众?学舍五年,绛帐三年,长辉故国;
笔墨风流不在多,南都八句,岳阳两句,共壮斯文。
以天下为襟抱,后乐先忧,斯文不朽;
有圣人作典型,开来继往,此老长生。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女的鲜血在绢扇上溅出桃花的模样,该是怎样一段凄艳惨烈的故事?“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落魄公子侯方域在南京秦淮媚香楼初遇李香君,两情相悦,赠与伊人宫扇一枚为定情之物,并题诗其上。李香君才貌双绝,身列“秦淮八艳” 之一,侯方域文章盖世,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可谓佳偶天成。侯公子迎娶香君时,因在江南已盘桓日久,银两无多,竟拿不出置办妆奁的费用。魏党余孽阮大铖此时寓居金陵,虽有文名但品操不济,为人所讥骂,听闻侯生囊中羞涩,便让杨文骢从中牵线,想以为香君代办妆奁赢得侯的好感,以便重回江南文士之列。候方域竟然半推半就,香君知道后却立马发飙,把首饰衣袍撕扯扔在地上,表示耻于与阉党为伍,大气凛然,让侯公子羞惭无地。从此香君与阮大铖结仇。
闯军进京,崇祯吊死煤山。阮大铖与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小朝廷,阮得势以后,马上对仇家发起报复。侯方域为避难无奈与香君分离,逃至史可法军中。香君立志为侯守节,闭门不出,在马士英强迫她嫁给其党羽田仰时,香君以死相抗,碰头溅血才得以幸免;香君的鲜血滴于扇上,杨文骢将之点染成数朵断枝桃花,是为桃花扇。弘光皇帝召香君到朝中歌舞,她又指着马士英阮大铖大骂不止,被赶出南京,栖身女伴卞玉京处。侯方域随史可法到南京后,即可去找香君,媚香楼已人去楼空,不胜感伤。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为孔子嗣孙(其墓亦在孔林),身处乾坤板荡、江山摇落之世,他亲历明清鼎革巨变,大野风云,海内鼎沸,尽在眼底;胸中有不吐不快者,乃作戏剧《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事”,人间沧桑,历史无情,悉入笔端。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眼见家国飘零,改服易帜,大都满怀苦痛,孔尚任借侯、李爱情写故国之戚,主旨很明显,“桃花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败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上映过根据孔尚任著《桃花扇》改编、由冯喆、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桃花扇》。两位主演均一时名角;男主角冯喆自身气质与侯公子相似,且命运多舛,可谓“一影成谶。”惜乎!
关于李香君的结局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写,她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被一个老道当头棒喝,两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勘破尘缘,出家了事。一种是李香君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侯方域南下,李香君则在侯府里被人赶了出来,孤身居住并死后葬于商丘郊外的李姬园村。第三种则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留下一柄桃花扇而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关于侯方域后来是否仕清的问题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终身未仕,如壮悔堂遗址介绍中所言:“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域回到归德老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恨不已,遂急构一室,命名为壮悔堂,意为壮年悔恨,并发誓终生不仕。”另一说法是,侯方域为地方官所逼,不得已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从而引起许多人的非议。
其实,很多时候,像阮大铖这类文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妓女无情是职业要求,而“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清代袁枚的一个结论掷地有声:“伪名儒,不如真名妓。”就气节而言,钱谦益正属于那种“伪名儒”,而柳如是则属于那种“真名妓”。明亡之后,一些妓女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而不少士大夫却很快改换门庭,例如吳伟业(梅村)、钱谦益、洪承畴等。黄道周有一谐音兼嵌字联,写史可法与洪承畴: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隐意为“史可法忠,洪承畴反”(洪承畴故居及墓园遗址在北京市车道沟,距紫竹院公园不远)。当然也有拒不仕清的士大夫,例如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骢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等等。有联为证:
香君楼: 姓字入传奇,听墙外笙箫,至今犹唱桃花扇;
艰危存大节,教世间儿女,从此不轻蒲柳姿。
英雄易老,何如绝代风流,依然铁骨冰心独步;
踪迹难寻,若此千秋韵事,安得花容玉质重来?
祸乱何依?忽来鼙鼓惊鸳梦;
兴亡休觅,但见闺楼落燕泥。
红袖添香,秦淮月下桃花艳;
绿篁凝翠,壮悔堂前竹节高。
桃花扇: 血溅桃花,棱棱侠骨柔情蕴;
毫惊彩凤,勃勃雄心壮悔收。
几百年碧血犹新,扇里桃花,艳名已自留青史;
数十卷丹心长鉴,书中刚气,墨迹尤能表赤诚。
壮心不已,惜顺逆皆难,明月堂前风渐冷;
悔意长存,问死生何易,桃花扇上血犹红。
椽笔恣扬,磨圆壮悔堂前月;
至情当哭,歌尽桃花扇底风。
[5]壮悔堂位于商丘古城北门内,为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壮年著书处,是一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这里制作有几组蜡像,有侯方域和香君拂琴、雪苑论事等场景。并有从民间收藏的近百余件古式家具、陶瓷器具陈列其间。又重修侯方域之父、明代户部尚书侯恂的故居,并从民间征集了大批珍贵古物。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侯执蒲为明朝太常侍卿,父侯恂为明末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为明南京国子监祭酒。候执蒲、侯恂、侯恪都是当时进步的东林党首领,与魏忠贤的阉党势不两立。
侯方域的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回信《复多尔衮书》即为方域起草。他的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的手法熔为一炉,具有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侯方域受其先辈的教育和影响,参加了当时进步的爱国团体复社,与魏志贤的余党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秦淮名伎李香君对侯方域倾心相爱,并支持他揭露和抨击阉党。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名剧《桃花扇》,该剧除被多种剧种上演外,还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响颇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老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恨不已,遂急构一室,命名为壮悔堂,意为壮年悔恨,并发誓终生不仕。他在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书集》两部文著。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身亡。浊泪泣山河,总欲牢骚能醒世;予文消块垒,终究壮悔以椎心。
吴梅村闻听到侯方域病逝的消息后以诗悼之:“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愤愧之情,溢于言表。或许我们不应当过分苛责他们,死者当然要比生者更容易坚守。毕竟,当权者不能强迫一个死人从棺材里爬起来向它效忠,而活人所受到的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却是显而易见并无处不在的。
相形之下,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们不如侯生远矣。吴梅村自己就降清,后为国子祭酒,亦即新朝代国立大学之校长。再看另一大名士钱歉益的作为,北京失陷后,江南旧臣谋划着策立新君。马士英拥戴福王朱由崧,钱谦益则力荐潞王朱常范,最后福王登基问政。钱谦益害怕新主子给自己颜色瞧,就赶忙曲意逢迎权贵马士英,竟也获礼部尚书衔。可不久普天之下,尽属大清。钱谦益再一次面临着命运的抉择,不改奉新朝便尽忠旧主,他的红颜知己柳如是感叹“今日之域中,非复汉人之天下,”便劝钱谦益赴死全节,以示忠贞之心,保全民族之尊。钱谦益逡巡良久,勉强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议,两人相约同投西湖自尽。是夜月冷风清,湖上寒烟浩渺,甚为凄冷。钱谦益顿觉惶恐,嗫嚅道:“湖水冷彻骨髓,几如寒冰,老夫素来体弱,不堪寒凉,不如择日再来。”底线就是这样、退却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果不其然,南京城破之日,钱谦益就与阮大铖手牵手冒雨到城外向多铎跪地求降,不久便剃发易服,匍匐清廷阙下作他的礼部侍郎去了。当时文人大都归附了新朝廷,有不少还荣华富贵,高车驷马,意气昂昂。虽然也有一些人为自己的行为抱惭终生,并且为诗为文替自己辩白,但又能说明什么呢?——婊子立牌坊而已。荒诞的戏剧,假面的人生。“历史,就是嘲弄。”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耳畔依稀回荡着李香君那幽怨的叹息,袅袅的,犹如域外之音:“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有联为证:
壮悔堂: 鲠骨误雄才,半世功名皆梦幻;
壮怀持大义,一楼风雨阅沧桑。
愁心生壮悔,筑室读书,一代文赢才子誉;
然诺负佳人,伤春抱恨,千秋楼有落花声。
贞节流芳,当年血溅桃花扇;
奇文传世,此日人瞻雪苑堂。
壮心不已,岂雪苑诗文,独冠中州,更凭两集抑扬笔;
悔意晚乎,并香君甍宇,如撑危局,难了一堂倜傥风。
末世不知身入戏;壮年渐以悔为堂。
大义凛然,魁首文章归雪苑;
壮心悔矣,楼头寄慨泊秦淮。
四公子,三大家,风流名世;
六诗才,一雪苑,壮悔椎心。
报国未曾,变节何尝,半世壮心遭毁弃;
遗民而已,闲才罢了,一支墨笔写风流。
题壮悔堂: 家国两思明壮悔;
兴亡一梦老华章。
战后江山,堂中尚有竹青月白;
卷中文字,望处长涵剑气玉光。
壮而来归,江山已定堂铭义;
悔之未晚,名节能修书著香。
褐瓦青砖,任尔吟啸庭前,感思堂上;
兰窗红柱,凭谁流连今日,痛定当年。
节义受香君而感,故尔远阮大铖,亲史可法;
诗文为学士所崇,比之唐李太白,宋苏东坡。
节义话南明,只在梅花数点,桃花一扇;
风骚遗后世,还看雪苑诸君,文苑三家。
雪苑溯曾经,纷繁花下三千履;
风流寻不见,寂寞人间四百年。

[6]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宋·晏几道《鹧鸪天》)。在那些暖暖软软的香风中,居然还是熏出了一些硬骨头。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名妓,又是一个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角儿。因为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刚十六岁。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他原本是明天启户部尚书侯恂之子,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几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颠痴狂笑。侯方域与李香君,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两情相悦,正是狂蜂爱上香花。
说来有意思,明末清初几个文名最盛的人,多与秦淮八艳有些瓜葛。侯方域与李香君之外,还有冒辟疆与董小宛,钱牧斋与柳如是,吴梅村与卞玉京等。看来文人名士与演艺界联姻是有传统的,流传到今天,大概就是余秋雨老师与马兰这样的爱情了。
仔细看来,李香君显然不如柳如是。无论是才华还是气节,甚至对丈夫的影响力,柳如是都比李香君要强。香君随侯公子回到商丘家中,因出身青楼而为大家族所不容,只好搬到郊外李姬园村独处。侯公子死后,香君更是晚景凄凉,郁郁寡欢。反观柳如是,“才学智侠”俱全,侠气、才气、智慧和骨气,在柳如是身上,可谓四者合一。虽为老夫少妻,但她对钱谦益有很大的影响力,各方面都是实权的女主人。对钱谦益仕清之举,柳如是规劝不成,就决然断交,义无反顾。所以,陈寅恪先生双目失明后还花大功夫著《柳如是别传》,即所谓“著书惟剩颂红装。”一方面是舒胸中块垒,一方面也是认同柳如是的侠气、才气、智慧和骨气吧。唐代杜牧《泊秦淮》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在民族危亡之际,柳如是、李香君这样的商女比钱谦益、侯朝宗这样的文人更有骨气。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商女尚知亡国恨,桃花扇底说兴亡。
有联为证:
桃花扇:桃花扇底歌声杳;翡翠楼中明月悬。
血溅桃花,棱棱侠骨柔情蕴;毫惊彩凤,勃勃雄心壮悔收。
墨韵无声,逸出重楼寻故主;桃花入扇,开成一树忆香君。
公子多情,红颜薄命,叹梗泛萍漂,千秋绝唱桃花扇;
人生似梦,世事如棋,纵星移斗转,四海洪声雪苑诗。
桃花如血扇如心,字字读来,几多感慨涕零事;
故国化烟情化焰,时时证得,一部忠奸镜鉴书。
几百年碧血犹新,扇里桃花,艳名已自留青史;
数十卷丹心长鉴,书中刚气,墨迹尤能表赤诚。
正是:雪泥鸿爪,浪迹萍踪,雅事堪追情不老;才子吟痕,圣贤遗韵,文心未泯我来游。
有诗为证:
桃花扇与李香君 /戴绍基
桃花扇里留佳话,壮悔堂中见素心。
诗香笔底萦雪苑,剑胆胸中蕴柔情。
雅事堪追情不老,文心未泯忆香君。
遗迹犹栖寻主燕,千秋楼有落花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