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党史》
(连载一)
周阳生
毛泽东诗词既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的精华浓缩。毛泽东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伟人的诗词大多数记录着党史的辉煌。伟人正是有了救国救民的初心与壮志,才由一介书生成为了热血青年,继而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
为迎接建党百年的盛典,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党员,重读伟人诗词,重温建党历史,敬写《伟人诗词 与党史》,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激扬文字曾悬剑
挥斥方遒著史篇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时的伟人虽是一介书生,但已有报国决心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
1913年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题写了《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毛泽东还在1919年亲自组建和创办了作为五四时期湖南革命的喉舌《湘江评论》。1920年秋至1922年冬,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附小校长和师范部国文教员的身份,在长沙领导革命斗争。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忧国忧民,志向远大,并在许多激进思想的熏陶下,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将忧国忧民转化成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成为了职业政治家和无私的革命家。
1925年初,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在家乡韶山一带,组建了二十多个农会,亲手缔造了湖南的第一个党支部。
1925年8月毛泽东从韶山来到长沙,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词云: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词中开句"独立寒秋″,就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严峻的阶级斗争中卓然挺立的气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则象征当时湖南和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红色革命形势。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写出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为本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怅寥廓″则写出了共产党人面对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抒发了对党、国家和人民命运前途的关切。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主宰世界的宗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革命青年视当年一切反动的当权者为粪土。毛泽东在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就曾说过:"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正是有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才使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斗争岁月中无所畏惧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结篇之余,吾撰七律而铭。
独立寒秋寄远天,
万山红遍在江前。
龙吟沧海掀惊浪,
鹰击长空逐瘴烟。
大地苍茫怀故国,
人间磊落出青年。
激扬文字曾悬剑,
挥斥方遒著史篇。
写于2021年4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