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周阳生(连载四)
重阳捧日人开径
十月登霄道举觞
毛泽东于1929年10月写《釆桑子.重阳》,词云: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929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三次挺进福建,“直下龙岩、上杭”。这首词描写的就是这一个时期的战斗生活。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是自然规律。在革命者看来,正由于“人生易老”,共产党人才应当力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去,永远保持“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是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得来的。革命战士对于战地上的一草一木,自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到盛开的野菊花就会联想到用战斗取得的胜利,因此特别感到美丽而芳香。这一句是赞美战地黄花,其实是歌颂革命,歌颂斗争,歌颂浴血战斗所得来的胜利。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看那辽阔无边的江上天空,呈现着万里秋色。秋天的劲风,能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能扫荡大地上一切腐朽污秽的东西,使“玉宇澄清”。它正象革命战争的风暴,具有扫除一切害人虫,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巨大威力。所以“胜似春光”,全词洋溢着共产党人的浪漫主义。
毛泽东于1930年1月写《如梦令.元旦》,词云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古田决议》。当时蒋介石慑于红军主力入闽,正组织"三省会剿”,向闽西进犯;先头敌军已进抵离古田三十里的小池。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四军前委决定红军主力转移到江西敌后去。1930年元旦,红四军从古田出发,向北经福建的连城、清流、宁化、归化(今并入三明县)等县,西越武夷山,到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进军途中,毛泽东写了这首詞。
"宁化、清流、归化″这是写红军当时的行军路线。三个地名连用,不加修饰,写出了红军行军的神速。
"路隘林深苔滑″,这是写征途的困难。红军为了争取战略转移的胜利,所以在林深苔滑的山间小路急行军。毛泽东1939年在给"抗大″的题词中说:"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今日,指1930年元旦。“直指”,写出红军勇往直前,锐不可挡的进军气势。“武夷山”,在福建境内与江西接壤。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写英雄的红军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情景:只见山下红军队伍威武雄壮,万杆红旗迎风招展,好象一幅美丽的图画。
1930年2月,毛泽东写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云: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外。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广昌路上″,广昌,江西县名。红军于1930年元旦由闽西古田出发,2月5日到达赣(江西简称)西,连克雩都、宁都和永丰。2月14日上午10时在吉安东南五十里的水南,与敌军接触、半小时结束战斗。这首词作于这次战斗之前,由广昌到吉安的途中。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是写红军冒着漫天大雪疾速行军。“情更迫”,一方面写出战斗情况紧急,红军为了抓住战机,疾速行军。一方面写出红军战士急于歼灭敌人的心情。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红军雄姿英发,在高山峻岭之中行进,高举迎风招展的红旗,跨越一道道关隘。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里指出此次行军的目的地,是赣江一带风雪迷漫的吉安地区。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是说昨天发布了命令,浩浩荡荡的工农红军,向吉安进发。“下”,则表明了红军战则必胜的志气,和吉安指日可攻下的决心。
论述于此,七律铭记。
寥廓苍天万里霜,
战场黄菊九秋香。
重阳捧日人开径
十月登霄道举觞。
梅岭前头风俯仰,
赣江侧畔雪迷茫。
时逢元旦歌春曲,
一路花繁幽野芳。
《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周阳生(连载四)
重阳捧日人开径
十月登霄道举觞
毛泽东于1929年10月写《釆桑子.重阳》,词云: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929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三次挺进福建,“直下龙岩、上杭”。这首词描写的就是这一个时期的战斗生活。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是自然规律。在革命者看来,正由于“人生易老”,共产党人才应当力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去,永远保持“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是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得来的。革命战士对于战地上的一草一木,自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到盛开的野菊花就会联想到用战斗取得的胜利,因此特别感到美丽而芳香。这一句是赞美战地黄花,其实是歌颂革命,歌颂斗争,歌颂浴血战斗所得来的胜利。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看那辽阔无边的江上天空,呈现着万里秋色。秋天的劲风,能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能扫荡大地上一切腐朽污秽的东西,使“玉宇澄清”。它正象革命战争的风暴,具有扫除一切害人虫,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巨大威力。所以“胜似春光”,全词洋溢着共产党人的浪漫主义。
毛泽东于1930年1月写《如梦令.元旦》,词云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古田决议》。当时蒋介石慑于红军主力入闽,正组织"三省会剿”,向闽西进犯;先头敌军已进抵离古田三十里的小池。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四军前委决定红军主力转移到江西敌后去。1930年元旦,红四军从古田出发,向北经福建的连城、清流、宁化、归化(今并入三明县)等县,西越武夷山,到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进军途中,毛泽东写了这首詞。
"宁化、清流、归化″这是写红军当时的行军路线。三个地名连用,不加修饰,写出了红军行军的神速。
"路隘林深苔滑″,这是写征途的困难。红军为了争取战略转移的胜利,所以在林深苔滑的山间小路急行军。毛泽东1939年在给"抗大″的题词中说:"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今日,指1930年元旦。“直指”,写出红军勇往直前,锐不可挡的进军气势。“武夷山”,在福建境内与江西接壤。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写英雄的红军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情景:只见山下红军队伍威武雄壮,万杆红旗迎风招展,好象一幅美丽的图画。
1930年2月,毛泽东写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云: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外。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广昌路上″,广昌,江西县名。红军于1930年元旦由闽西古田出发,2月5日到达赣(江西简称)西,连克雩都、宁都和永丰。2月14日上午10时在吉安东南五十里的水南,与敌军接触、半小时结束战斗。这首词作于这次战斗之前,由广昌到吉安的途中。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是写红军冒着漫天大雪疾速行军。“情更迫”,一方面写出战斗情况紧急,红军为了抓住战机,疾速行军。一方面写出红军战士急于歼灭敌人的心情。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红军雄姿英发,在高山峻岭之中行进,高举迎风招展的红旗,跨越一道道关隘。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里指出此次行军的目的地,是赣江一带风雪迷漫的吉安地区。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是说昨天发布了命令,浩浩荡荡的工农红军,向吉安进发。“下”,则表明了红军战则必胜的志气,和吉安指日可攻下的决心。
论述于此,七律铭记。
寥廓苍天万里霜,
战场黄菊九秋香。
重阳捧日人开径
十月登霄道举觞。
梅岭前头风俯仰,
赣江侧畔雪迷茫。
时逢元旦歌春曲,
一路花繁幽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