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需要不需要家长都是教育型的家长?
原创 柳袁照
我是一个老师,老师是教育工作者。老师是教育人的人,老师说的话几乎都不会错。老师喜欢说道理、讲道理。没有道理,有时也会说得、讲得有道理。好的老师,娓娓得道来,说得有艺术,让人心服口服。差的老师,也会说、也会讲,不过会成了“说教”,这是好老师差老师的区别之一。
好老师能把“说教”,说得让人口服心服。这样的老师,往往会被人称为“教育家”型的老师。我常常会钻牛角尖,想不通,老师与教育家的区别。老师都是塑造人灵魂的人,能塑造人的灵魂,怎么还不是教育家?教育家不也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吗?是不是教育家塑造的灵魂好一点,老师塑造的灵魂还差一点?一个学校有几个教育家?常常是一个也找不出,因为教育家的要求太高了,一般的老师无法企及。甚至一个城市都找不出一个被公认的教育家。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在教育家后再加一个字“型”,所谓“教育家型”。我钻牛角尖是随时随地的,我常反复问自己:什么叫教育家型的老师?是不是比“老师”好一点的老师?比“教育家”差一点的老师?老师、教育家型的老师、教育家(即教育家的老师),能不能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能够供评估的“量表”?
今天我说这个事,其实不是为说“老师”这个事,我是想说“教育家型”这个概念,如今又有大大向其他“领域”推广的趋势。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是好事。教育,总是有一对关系组成的,一端教育者,另一段被教育者。家长是教育者、被教育者是子女。被教育者,在学校要接受教育,在家庭也要接受教育,这不错。可我钻牛角尖的是,原来要求老师的那一套,又来要求家长。家长等同老师,老师被要求成为教育家,家长也要被要求成为教育家,无奈的是教育家的高度太高了,很难达得到,于是,我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关于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论坛、沙龙等活动场合),常常听到了一个新概念:“教育家型家长”。感觉怪怪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一点不错。以后会不会出现“教育家型医生”、“教育家型导游”、“教育家型厨师”、“教育家型快递小哥”……,假如,全社会的人都成了“教育家型”的人,社会又会怎么样?
老师能说会道,往往会把自己的愿望引导成别人的愿望。学校是教育人地方,学校的教育责任主要应该落实在老师身上。让家庭配合,家长与老师形成合力,是必须的,但是也有一个度。家庭一定不能成为学校的延伸,家长也绝不能简单的成为家庭中的老师。家长懂教育、理解教育,是应该的,可让他们成为“教育家型的家长”却勉为其难了,学校里的老师要成为教育家型的老师,都是很难做到的,现在却号召家长成为“教育型的家长”,不是有点可笑吗?假如,家长都是教育家,还要老师做什么?家长都是教育家型的,家庭还像家庭吗?
一个概念的提出,有没有完成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确定?如何被学术界审定又被社会所认可。现代社会的分工是明确的,教师与家长有相通的地方,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身份。不能混二为一,以老师的要求,要求家长。现在有些老师抓住家长焦虑的特点,给家长施加压力,不同程度的把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不知不觉的,又是“润物细无声”地转嫁给家长。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区别的,没有区别,孩子也用不着被送进学校了。老师与家长,在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教育者,不过角色定位、侧重点完全不同的。家长的教育者身份,是自然的,不是刻意的、做作的,是他们的人格、品行、学识、能力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然呈现、不经意流露,身教多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做“家校共育”很用心,但是也要把握度。家校共育,要注重一个“共”字,它的平等性,互补性要发挥出来,而不是学校、老师总是居高临下,以“老师”的身份指导、教育家长。学校要求什么,家长就应该服从什么?中小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中小学生,而不是教育家长,主次要分清。有的学校,教育家长头头是道,老师进修却平平淡淡,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家长要如何如何,却忘记了老师要同步长进。家长似乎都快要成为“教育家型的家长”了,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落后的、原始的教育状态中,如何不尴尬?
重视家长的教育素养的培育,是应该的,只是不要乱提口号,不切实际地标新立异。老师就是老师,家长就是家长,就像鱼就是鱼,鸟就是鸟,一个在水里游,一个在空中飞。我们不能要求鸟,做一个鱼一样的鸟,到水里去飞。同样,不能叫鱼,像鸟一样到空中飞。虽然,确实有能潜水游泳的鸟,也有能飞的鱼,跃出水面,如海豚,不过那还不是真正的飞翔。有一种很平常的现象:不是每一个做老师的家长,自己的孩子都能培养得好,自己是老师,又是家长,可以说是“教育家型的家长”了吧,可是常常还不如那些“文盲型的家长”的教育效果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2021年5月2日起笔于西宁,完成于晋中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