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物回眸
戴永久
雪域高原西藏,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大气粗犷,人文底蕴丰厚,堪称国内乃至世界自然、历史遗存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动物天堂、植物宝库,也是人类农耕、游牧文化,最为丰实完整的圣地之一。现将我援藏期间,在加查期间的所见所闻的相关器物分为植物篇、动物篇、食物篇、用物篇,等门类,分别实录,单独成章,与诸君共赏。由于在藏时间短促,当年仅凭记忆整理,不足不准之处,敬请包涵。
9、熊
西藏产有黑熊和马熊。黑熊又名“狗熊”、“黑瞎子”、“狗驼子”。黑熊体重一般在200—250公斤之间,体毛黑色,富于光泽,胸部有一新月形白斑,耳小而圆,体毛较长。黑熊虽然视觉较差,但嗅觉和听觉灵敏。它善于爬树,下树时屁股向下,用足交互向左右两边移动;它能游泳,可横渡急流,也可直立行走,像人那样坐着。它的行动谨慎、缓慢,发现可疑物体,会立即逃跑或停下用后足站起环视周围,如有危险,即快速逃之夭夭。
黑熊很少主动袭击人类,只有受了重伤或被人紧逼,才会反扑。黑熊也有冬眠的习性。从十月到次年四月,大约冬眠半年时间。黒熊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昆虫、鱼虾、鸟类和小兽。
马熊,因其脸形似马面而得名。它个头比黑熊略大,头部金黄色,两耳黑色,还有一个很大的白色环,从喉部通达肩膀;上部身体深褐色与棕黄色相间,腹部淡褐色,胸部和喉部白色,五彩缤纷,很是漂亮。它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与黑熊无异。现在,黑熊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熊则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在加查工作期间,夏秋,黑熊和马熊时常出来糟踏庄稼,不时危及人畜安全,一度被作为害兽,鼓励民众猎杀。并明文规定:杀死一头熊,奖励50元钱现金,外加100发英式步枪子弹。区供销社土特产收购部,以15——18元一张收购熊皮,其皮价竟然还低于牦牛皮(当时牦牛皮每张20元左右)。内调时,藏族同志建议我带回一张熊皮,我因陋闻寡见,“实用主义”,而婉言谢绝。
10、橙足鼯鼠
橙足鼯鼠,又名寒号虫。它像松鼠一样,群居于崇山峻岭和人迹罕见的茫茫林海之中,巢筑于遮风蔽雨的朝阳之处的悬岩绝壁之上。它们专以松籽和新鲜松针为食,所产粪便名叫五灵脂,性温,味甘,能活血化瘀,制止疼痛,是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胃痛等症的良药。
上等的五灵脂呈半透明状,黄中带黑,柔软粘稠,成堆粘集,高悬壁间,貌似山岩。因其高悬岩间,无法轻易摘取,一般得由神枪手,以枪击落,方可拾得。用枪击采集五灵脂,大有讲究,因其粘稠性,有在低温下变脆的属性,猎取时,首先是要选择天寒地冻的低温天气,新鲜的粪便粘性大,枪击只能穿个小洞,不能脱落,所以子弹最好能击中粪便和岩石的连接部或底部,这样整块的五灵脂,就会被击落下来,假如击在中部以下,幸运的话,也可收获或大或小一块五灵脂,如若枪击在顶部新鲜柔软、富有弹性的粪便上,将让你劳而无功,毫无所获。
强巴同志从巴公社回区里时,途经崔久沟原始森林区,连放三枪,弹无虚发,打下三块五灵脂。到家后,悉数赠送给我。内调带回后,一来忙于工作,二来也不会使用,保存又担心变质。所以,八一年,我在蒋垛公社工作期间,将其送给世代经营中药的王怀医生,我坚信,在他那里定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
11、马鸡
马鸡,有白羽和蓝羽两种,皆属于世界名贵动物。头和脚是红色的,眼圈就像小学生用圆规画成的两个鲜红的太阳。耳毛很长,故马鸡又叫耳雉。两种马鸡的尾巴都是深蓝色的,如同无数根飘带倒挂在空中。每当被风吹开,便是一把极精美的羽毛扇子。马鸡之所以珍贵,美丽的尾巴恐怕不无关系。马鸡肉又是滋补人体的佳品。据说,在国外,这两种马鸡已经基本绝迹,只有我国西藏还大量幸存。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马鸡群居于高山松林之中,觅食于深沟、田野之间。喜食青稞、小麦、松籽、草籽和人生果。性温善,不爱远飞。往往被人们赶到山上,然后回过头来,张开翅膀,向对面山坡松林滑翔,奔走极快。由于藏族群众不食马鸡,更不轻易伤害它们,因而繁殖较快,成倍增长,对生产构成威胁。万不得已,人们采取在田头看守驱赶、设套捕捉和篝火迷阵等方法,来赶、吓、捕杀马鸡。
我在藏工作期间,亲眼看到陇南、计公社坐落在原始森林边沿的生产队,为防马鸡糟踏,每到春播或秋收秋种季节,总会派人“守卫”、或设套捕捉。
有一次,陇南三队在新种的一块青稞地里,拉上一根绳子,将做好的十几个套子系在绳上,然后几个人到有马鸡的地里叫唤驱赶,马鸡只顾逃饱,忘了脚下危险,两只马鸡被套住后,拼命飞逃,不料套子越拉越紧,人们将绳子拉直,系在竖起的木棍上,使马鸡悬空飞拍、鸣叫,吓的同伙们,魂飞魄散,几天之内再也不敢近前。至于漆黑夜晚用“篝火阵”灭杀的方法,我只有耳闻,未能目睹。
12、红嘴乌鸦
红嘴乌鸦,浑身羽毛乌黑油亮,嘴、脚通红,是藏区特有的吉祥鸟之一。大凡有红嘴乌鸦出现,人们只会千方百计地亲近和讨好它们,决对不会出现丁点儿惊扰、威胁红嘴鸟生命安全的言论或行动。红嘴乌鸦以几十、上百只集群活动,极少有落单或更大群体活动的现象。它们晚间栖息于荒坡。乱石丛或林缘灌木中,白天出来觅食草籽、小虫或到民居住地或牲畜食槽边寻找食物;春、秋播种期或秋天庄稼成熟期,它们更是天天光顾田间,扒食已播的种粮,啄食成熟的庄稼。
奇怪的是藏民们非但不去摧赶,反而觉得,喜从天降,满心欢快。也不知是天敌捕食,还是其它什么道不清、说不明的原因,红嘴乌鸦的种群却一直人丁单薄。
13、秃鹫
秃鹫,又叫座山雕,狗头鹫。秃鹫体型巨大,体长1——1`27公尺之间,体重有7——9公斤不等。身体大多乌褐色,头上散披乌褐式绒羽,颈,裸出部分呈铅蓝色,皱领淡褐,近白色。从它的整个容貌看:巨大的暗色躯体,小小的圆头上有一双阴森森的大眼睛,巨大的嘴像铁钩,脖子光秃秃的,举止怪异,形象恐怖,叫人望而生畏。因它数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秃鹫,栖息活动于海拔2000——4500米的山区。它主要吃大型动物的尸体,也啄食小兽、两栖动物和昆虫。在进餐前,秃鹫总是先把尸体的肚子啄破撕开,然后将头伸进胸膛和腹腔,把内脏吃得一干二净。西藏历来有天葬的习俗,秃鹫成为专司天葬的神鸟,神圣不可侵犯。建在山顶高台上的天葬台,周围空旷的山谷是秃鹫自然领地,天葬时,经过处置后,人的尸体,便成秃鹫的美味佳肴。天葬台严格按照周边鹫群的食量,来确定每日天葬的人数。每当天葬的各种仪式进行完备后,专职天葬人员走到台的中央,对天几声长啸,片刻,成群结队的秃鹫就应召而至,狼吞虎咽地将备好的“佳肴”抢食一空。
死者家属,看到亲人已进入“天堂”心愿了却,满足而归,天葬操作者,则为自己的功课圆满而心安理得,禿鹫食饱意足后,摇摇晃晃,悠然离去。神奇的大自然让世上的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造化万千。
14、蛤蚧(四脚蛇)
蛤蚧,因其雄性叫声为“各”,雌性叫声为“介”,故而得名蛤蚧。加查所产的蛤蚧,外形同内地蛤蚧相似,口中有大牙,四足无吸盘而呈爪状,尾部特长。药用价值与内地蛤蚧相同,具有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喘的功能。
春末到秋初,加查沿江各地沿路都能见到蛤蚧的踪迹。特别是盛夏雨后天晴之时,成群蛤蚧,爬出石缝,戏耍跳跃,叫声此起彼复,一有声响,四散逃窜,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内调时,带回的几对蛤蚧,分别送给了曹仕卿、朱云岫和黄来永几位同志。
15、藏鱼
雅鲁藏布江水域中,生长着拉萨裂腹鱼、裸腹重唇鱼和双须重唇鱼等六七个鱼种。 雅鲁藏布江位于加查县拉绥沟的藏木村境内悬岩峡谷处,江水形成断流,形成多级落差在三十米左右的瀑布,瀑布以下的江中鱼很多,是群众用网叉捕鱼的美好天堂。
七九年秋,我在加查县所在地安绕乡,参加农贸交易会时,曾见到藏民装满鱼干(油炸熟)的袋子排成一行,或出售或进行以物易物的场景。在江流比较平缓、沙质河床且朝阳的地段是钓鱼者的天生福地。人们在一根尼龙线的顶端先拴上一块小石头,然后再往线上扣上二三把鱼钩,装上饵料,甩到江中,半个小时后,将钩线慢慢拖上岸来,二三条肥鱼即便到手。这要有空,到江边钓鱼笃定是“碗里抓菱——十拿九稳” 。
江边散落巨石、地势开阔、水底乱石翻滚、江水急湍迴流的地段,则是炸鱼者一显身手的战场。人们用废旧大肉罐头铁筒装满炸药,安上雷管,点燃抛入江中后,快速掩身于巨石后躲避,爆炸后,周边的鱼儿非死即伤,顺江水飘流直下。这时,潜伏于江边石后的同伙,手持棍棒,奔至江边水中,拼命打捞浮鱼。虽然此法对生态破坏严重,且极其危险,但人们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经不住“取鱼”’的刺激和利益的诱惑,不时有人冒险为之。
16、藏獒
藏獒,作为雪域高原特有的犬种,近年来被作为宠物,反复“热炒”,其身价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百万,行情上扬,势不可挡。藏獒作为藏区农牧民看家护院以及牧羊用的家犬,在西藏,特别是牧区可算是较为普及,能算家家有之。
我们在农区遇到的藏獒,纯熟一些,见到生人,吠声不断,主人一吆喝就揺头摆尾,站立一旁;牧区的藏獒则不同,白天,除去草场放牧外,一般都用铁索或皮绳拴在帐篷旁。发现生人或一有响动就发出闷雷般的吠叫声,对主人的大声吆喝,它非但充耳不闻,反而会变本加利,跳上蹿下,拼命挣扎,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直到主人上前揍他几下,这才“呜呜”连声,毫不心甘地,退侍一旁。
17、牦牛
牦牛,是西藏高原特有的古老原始物种,它体形大而粗重,体重能达五百五十公斤。体毛很长,有黑色、深褐或黑白花斑几种,尾毛蓬生,下腹、肩、股、肋等部都密生长毛。
牦牛和黄牛杂交的后代叫“犏牛”,耐寒及役用的性能都胜过牦牛,母犏牛泌乳量大,但不能生育,与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一样,不能传代。
牦牛栖于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山地,它能适应其他牛种难以生存的高寒气候,在摄氏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下仍可照常生活;它具有良好的采食能力,夏秋牧草丰盛季节极易上膘,冬天大雪覆盖草原,它能刨雪啃食低于二公分的枯黄牧草;它还善于爬山过河,踏雪履冰,故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它性喜群居,公牛具有极强的御敌(害兽)能力保卫牛群安全;它极耐劳累,役用牦牛白天驮物行车,晚上放牧采食可持续半月至二十天。
牦牛是雪域高原最原始的综合利用牛种。牦牛浑身是宝,肉、皮、毛、绒、骨、奶、牛尾巴等,至今不但是西藏最具特色的食用、奶用物种之一,也是牧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其毛、皮、骨、角等也是相关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
我所在的加查区为半农半牧区,一九七九年末,全区牦牛总数达19243头,人均占有7-6头。崔久和坝公社为纯牧区,牦牛总数达14149头,人均占有牦牛崔久达21-7头,坝公社为12(坝牲畜结构以羊为主)头。
18、岩羊
岩羊,毛银灰色,大的有一百来斤重,角粗大而弯曲,攀岩越沟,如履平地。现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群众讲,岩羊头是治头晕病的良药,肉鲜美可口,有点近似绵羊肉的味道,但没有绵羊肉腻,很适宜长途远道食用。岩羊栖息在高山裸岩地带,躺在草地上时,与裸露的岩石极为相似,不易分辨,因而有保护作用。它们攀登山岭能力极强,受惊时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并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岩。它们还有迁移的习性,冬季生活在低海拔处,春夏常栖于3500——6000米的高处。
偏远山区,岩羊不那么怕人,大清早或黄昏时,人们走到离它们二十多米的地方观赏,它们也不会逃走。它们还会在深夜里,像孩子一样,一群一群地到山头寺庙外,到半山腰森林边的村庄中去玩耍,有时甚至走进圈有牛羊的院子里去过夜。善良的群众不仅不惊扰、伤害它们,有时还会抱来青草招待它们,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安宁、吉祥的征兆。
更有趣的是在夏秋季节,放牧一般都在高山顶上,这时岩羊还经常走进羊群和它们的异种兄弟一道吃草。那些善良的牧羊姑娘总是同情地为它们站岗放哨,并且阻止人们去伤害它们。
一九八0年深夏,我同小索朗到计公社二队高山牧场调查先进牧民江央次仁先进事迹,工作结束后,随他一起上山打猎,当上到四千五百米以上的悬岩上时,我因高山反应严重,实在无法继续前进,只能停下等小索朗上山。无意中,我朦胧发现近在眼前的对面山岩下的草地上,在头盘大角、高大雄壮头羊的呵护下,几十只岩羊在悠闲地吃草。我心动手痒,端起步枪,一扣扳机“哒,哒,哒” ,六发子弹一射而光。而岩羊早已跑得无影无踪,连羊毛也没有落下几根,使我在藏唯一的打猎行动无果而终。
19、麝,又称獐子麝的形态特征比鹿科动物原始,两性都没有角,雄兽的上犬齿呈獠牙状,有脐下腺(俗称麝香囊)。西藏有林麝、马麝和黑麝三种,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麝,个头不大,体重只有一二十斤,三十斤以上极少出现。背毛暗棕色、浅黄褐色、黑褐色或棕褐色都有。它们是典型的林栖动物,主要栖息活动于海拔2400——42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灌丛或林缘裸岩山地。
麝,体小善跳,喜食松萝、树叶、杂草。每天从凌晨四、五点钟起身活动,日出后归巢,中午休息,黄昏,再次活动到十时左右。雌雄兽都有发达的尾脂腺。在熟路上行进时,往往主动摩擦,臀尾部,将自身的分泌物,涂擦在路旁固定的树干、木桩或岩石突出处。它们还在固定的场所排便,形成粪堆。人们充分利用它们的活动规律,进行捕猎。
三岁以上的雄性獐子就能产名贵中药——麝香。麝香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每年五月到七月,雄麝开始进入分泌香料的生理活动期,其盛期有一周多时间。此时,新陈代谢加强,睾丸和外部阴囊发生正常的生理性肿大,雄性激素,急剧增加,腺囊内的腺细胞组织也变大,腺胞分泌的乳白色液状物,称为“初香”。经排泄导管,进入麝囊,经过五十天左右,成为咖啡色粉粒状物,即为“麝香”。麝香的功能为开窍醒神,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热血神昏,中风昏厥,跌打损伤,痈疽等症。
我在西藏时所见到的毛囊麝香,每只仅有一二十克重,当时的收购价从小到大,每只约三四十元,超过五十元的极其罕见。据说,当时尼泊尔商人利用地缘相近、语言相通的优势,经常有人,走乡串户,以一块瑞士产的瓦时针手表(当时价值130元左右)来换取一只麝香。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广大藏胞,一般都不为所动,实在叫人敬佩。
20、野牛
西藏崇山峻岭的莽莽林海中,生活着成群的野牛。据说野牛肉细嫩鲜美,特别是风干以后更是身价百倍;野牛皮做成垫子,保暖防潮,制成皮挂包,柔软轻便,耐磨经用,深受藏胞推崇。野牛,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机警灵便,力大无穷,加之,有一对锋利无比的大角,更是威武雄壮,凶猛异常。一般的猎人遇见,虽心中垂涎三尺,却不敢轻举妄动,只得望洋兴叹,无功而返。
有一次小索朗书记、强巴次仁同志到崔久、巴公社下乡工作之余,上山打猎,无意中,碰见一头落单的小野牛。二人喜出望外,耐心地隐蔽跟踪,寻求最佳的下手机会。野牛十分机敏,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稍有响动,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二人耐心潜伏半天,终于觅得一个最佳良机,一枪射中野牛脑门,野牛轰然倒地,挣扎片刻而亡。猎者惊喜扑上前去,开膛破肚,先趁热吃了肝脏充饥;接着,剥下牛皮,割下上好的牛肉(牛头、牛骨架、牛内脏等物,只能留给食肉动物分享),扛到肩上,跌跌爬爬,带黑返回高山牧场住地,与翘首等候的亲友共享胜利的喜悦和丰盛的野牛美餐。回到区上,他们还特地将一块野牛干肉,送给我品尝。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