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 信”阅读人生
文/刘光斌
进入百度搜索,竟没发现有关微信的文章,只有相关应用知识的介绍。感恩于这宝贝儿不离不弃的天天陪伴,不尝试写篇文章自觉于心有愧!
微信这个怪物横空出世以后,如同打开了古希腊神话里美丽诱人的潘多拉魔盒,蓦然间把世界搅得无声地沸腾起来了,社会生活中的你我他也像注入了兴奋剂,没完没了地把时间晾在了一边。大家在状如卤豆腐干大小的手机里遨游寻找着,寻找着久违的故知,遥看着世界的风云,饱汲着陌生的新知,欣赏着绝美的图景......
人类的智慧改变了传统的通信和信息流通方式。同样,先进发达的通信和信息流通方式也改变升级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司机惊叹微信定位的聪明精准,文人弹指写出世间的酸甜苦辣,老人足不出户即可排解孤寂之苦,大地也能留住片片绿色。从此,公交地铁里多了几分宁静,市场购物时多了几分方便,家人朋友联系时多了几分便捷。
即将退休时,一种莫名的惆怅、焦躁向我阵阵袭来,担心离开职场群体蜗居在家少了乐趣多了寂寞。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女儿教会了我加微信、玩微信和微信转账支付,从此给我洞开了一个生活的新天地——大大咧咧总是丢钱的我出门在外减少了对口袋的提防和关注,心情好时可以任意同微信圈里任何人狂聊嗨吹,不会电脑操作却用微信完成了数万字的文字写作,六口之家常常三地生活也能天天视频见面。
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莫过于微信的价值判断,它人不分三六九等,地不分东南西北,认的是你的虔诚亲睐,不会因为你的窘境而不舍慷慨,不会畏惧你的权势富有而献媚提速,不会嫌弃你的年老无用而另眼相待。
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现已86岁高龄,不久前我在成都请他吃饭并请同学作陪,便请老师发个微信定位以便李姓同学开车去接。老师电话中说他和老伴不会玩微信且子女孙辈都不在身边,我便提示他求助小区年轻人即刻学会。果然不到半小时微信定位发来了,其后又互动不断。我将去年写的散文《老屋》发给他,他微信回复"仰天大笑出门去,难舍蓬门土屋情"。老师是五十年代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其文章和古体诗常被报刊亲睐,信手拈来唐代李白半联诗足见其学识渊博。我则回复"跳出农门时'仰天大笑出门去',在外数十年后'难舍蓬门土屋情',太贴切不过了"。老师则回复"师生所见略同,心有灵犀,快哉!"近期我写了一篇《游阆中古城遐思》的随笔发于老师,老师称赞"阆中文情景交融,理趣横生,读后齿颊留香"。我则回复"学生理解老师的鼓励,您打70分足矣"!时隔四十七、八年后,重拾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老师伏案批改学生作文的记忆,现又以文相会,可谓荣幸有加,妙趣横生!
微信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既有聪明透顶、有容乃大的本能,也有缺乏原则、是非不分的本性,恰如潘多拉魔盒中装的既有快乐幸福又有天灾悲伤一样。你有才华展示,它能提供无边舞台;你想呼唤正义,它能聚集社会之力;你要心存邪念,它能帮你助纣为虐。如果你要沉溺于它天使般的魅力,它就会像体内的恶性细胞一样慢慢啃噬和夺走你的健康,甚至殒命马路车轮;如果你要偏信负面谣传,你就会成为以讹传讹的帮凶;如果你要对孔方兄欲壑难填,你就会离人性的正道越来越远,而距断头台越来越近。
微信还是一面照人照己的镜子,方寸之地可窥见百态人生。有位我当新兵时的指导员后来成为正军职的将军首长,一生勤勉搏击,善学多思,退休后仍以给岁月留一份厚礼、给社会留一束花香的境界自律,常年成为旁若无人的"微霸",像傲视群雄的沙场战士,保持异常兴奋的状态在微信世界里纵横驰骋,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向周围的人不断输送精神之钙,以一日一诗或一日几诗的高产出和总结的治军带兵经验,被多家报刊媒体登载,令我们这些老部下仰慕不已。我们每天像对食物的渴求一样静候品读老首长的微信诗文,时而评论时而点赞也给老首长平添几分愉悦。
有的人在微信天地间心境如禅,静观日出日落,不埋怨招惹谁,不自大嘲笑谁,不嫉妒羡慕谁,自个儿站在山巅看云卷云舒,潜水下休管世态炎凉。这些微信看客虽然少了一些豁达开朗,却多了几分悠闲自得。
有些人则不喜欢沉默这个词,认为它很憋屈,于是便成为微信圈中的"话痨子",喜怒哀乐尽在指尖流露,或转发帖子,或针砭时弊,或幽默打趣,或报告见闻,或热心为别人友情点赞鼓励,或写点文字作日后纪念。有了他们的存在,微信圈保持住了常温不凉,眼福匪浅,这有多好!
现代人的生活颇具多样化特点,在对待科技和享用科技成果上有着不同的应用态度,很难用一把尺子量长短,尊重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爱好选择才是最佳的和谐之道,大家只要生活得开心快乐就是美好人生。
为微信发明者的旷世之才激情点赞!为助推方寸之地成为圣洁之苑击掌喝彩!
2020年8月20日 于成都



【作者简介】刘光斌,笔名:一支笨拙的笔,四川人,常住成都、厦门两地,从事多年文字工作,其理论、调研、新闻文稿常受中央和省级报刊亲睐。偶尔在文学苑内蹒跚学步,以走笔散文、随笔见多,报刊网络有见,参赛榜上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