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代诗人潘其灿、张若吕道士、吴大光,三位有相互和前韵诗写红螺寺四首诗词 :
七夕同道士张若吕游红螺山二首 潘其灿
其一
翠嶂遥看山树头,秋容淡荡望中收。
喜逢青鸟衔书日,忽作红螺并马游。
寺古檐前垂铁网,泉深石际涌珠流。
山僧梨栗能供客,落日空庭为少留。
其二
几声长啸碧峰头,好景还宜句里收。
闻昔双螺曾吐焰,即今一鹤忽从游。
花含晚秀当阶缀,槐覆浓荫接地流。
最是琅玕经睿尝,青青岩下数竿留。
和 前 韵 张若吕
秋云片片出峰头,落叶疏林一望收。
钟响松间知寺近,僧迎竹下喜人游。
尘埃那得来初地,泉石真宜着胜流。
野客还欣陪枝屦,山花山鸟要诗留。
和 前 韵 吴大光
振衣直下碧峰头,重访红螺胜尽收。
绕寺浓荫消永昼,满山残雪忆前游。
亭余丛筱娟娟净,泉细喷珠细细流。
扫却壁间尘土字,纱笼今日为君留。
潘其灿,字景瞻,江南吴江人。康熙丁酉举人。 吴大光 1816-1899 简州(今简阳市)人,同治进士,主要著作<纪游草>,<建南杂录>。
四首和前韵诗所描绘的清幽之地,就是如今的 “ 京北第一古刹 ” —— 红螺寺。
坐落在北京怀柔的红螺寺,总面积达到800公顷,号称 “ 京北巨刹 ” ,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山门之上 “ 红螺寺 ” 三个遒劲的大字,由清朝皇族后裔,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2 红螺寺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茂密,遮天蔽日,远望犹如一片林海。这里植物繁多,有各类树木七十馀种,植物品种多达七百馀个,是一处天然植物园。红螺寺西的珍珠泉,水深三丈,串串水泡不停地从地下冒出,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颜六色的珍珠。据明代刘侗(1)、於奕正(2)《帝京景物略》记载,红螺山原称 “ 红螺崄 ” ,旧名 “ 幽岚山 ” ,又叫 “ 宝金山 ” 。

3 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崄:循九龙峪,度八达崄,远望两峰并立,时人称其 “ 云会门 ” ,此其为下崄;由此上行一里馀,有龙潭水出石隘中,沿小径山梯攀援而上有 “ 红螺洞 ” ,洞石古色,有人饮其水,霹雳骤至,时人疑此为龙窟,这就是中崄;再上半里,有红螺寺庙宇,寺旁有一巨松,树顶方圆四、五丈,可将寺院一半荫庇其下,当时寺内僧人在裸露的树根周圉垒石相护,有人称其为 “ 松御风 ” ,由此向右有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处即上崄。当时著名文人袁宏道(3)曾有《初入行红螺崄》诗一首述之:
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
赎取长古魂,幻作鬼工赋。
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
历劫至於今,雕镂不曾住。
(1) 刘侗(约1593-约1636), 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当员生时,因文章出奇被人奏参,受到降等的处分,因此成为名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升任吴县知县,履职途中逝于扬州。代表作《帝京景物略》。
(2) 于奕正(1597—1636),明代宛平(今北京)县人,字司直,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他喜好山水金石,著有《天下金石志》,并与刘侗合撰《帝京景物略》一书。于奕正曾写过一篇《钓鱼台记》,堪称明代游记中的上乘之作。
(3)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
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反对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的风气,提出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的性灵说。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 “ 公安派 ” 或 “ 公安体 ” 。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红螺寺三重奏7
大明寺 护国资福寺 红螺寺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是国家4A级旅游区。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 “ 碧波藏古刹 ” 的优美画卷。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末年,为高僧佛图澄所建。佛图澄是西域人,少年时出家学道,能背诵经文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然没有读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辩论质疑,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时,他已79岁。他本来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但此时正逢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于是便隐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观世态的变化。后来佛图澄来到襄国(今邢台市),投奔石勒,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史称后赵。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石勒死后,石虎废除其子石弘,自称天王,对佛图澄更加敬奉。公元338年佛图澄跟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段辽 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下有佛祖成道时 “ 触地印 ” 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显佛仪,恰合他感梦之境,于是在此创建寺庙,起名 “ 大明寺 ” 。

2 红螺寺原名 “ 大明寺 ” ,明正统年间易名 “ 护国资福禅寺 ” ,因红螺仙女的传说,俗称 “ 红螺寺 ” 。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结伴下凡,来到一座大山前,这里山水相依、古木参天,万绿中掩映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幽雅肃穆的寺院中不时传来 “ 笃笃笃 ” 的木鱼声,还有朗朗诵经声,不是仙境却胜过仙境,深深打动了这两位公主。两位公主在此长久生活下去的念头油然而生,她们幻化成一对斗大的红螺,生活在寺前的湖水中。白天她们化作人身,与寺中的僧人一道礼佛诵经;夜晚两位公主又化作红螺放出万道红光,将寺院和山麓照得通红。她们还运用神力,暗中保护寺庙和当地百姓。从此这里风调雨顺、林茂粮丰,百姓们无不感激红螺仙子的恩德。后来,玉皇大帝把她们召回天宫。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红螺仙子,便把寺庙北面的山称为红螺山,寺庙南面的湖称为红螺湖,进而寺庙也被叫作 “ 红螺寺 ” 了。
红螺寺有着近1800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在佛教界有着重要地位。自红螺寺建成起,历代皇家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唐太宗李世民看重红螺寺。唐太宗李世民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伐与怀柔并用政策,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 “ 以战为主 ” 改为 “ 和战并用 ” 的政策。唐太宗贞观年间,设立了北京的怀柔县,在古代汉语中,“ 怀 ” 是来的意思, “ 柔 ” 是安抚的意思。《中庸》讲:“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 ,唐太宗命名怀柔县名,也反映了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实行 “ 怀柔政策 ” 。这也是北京怀柔县名的由来。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为安抚在此的少数民族,唐皇朝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借助佛教安定人心,促进民族和谐、天下统一。

4 金世宗看重红螺寺。金世宗完颜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到1189年在位,在金朝中期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征讨南宋时,命完颜雍为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完颜雍借机在东京自立为帝,这时完颜亮正在长江两岸与南宋作战,消息传来军中发生叛乱,完颜亮被杀,完颜雍入主京城(今北京)成为金朝第五位皇帝,即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深信佛教,皈依佛觉大禅师,后入寺为尼。完颜雍也深信佛教,他写过一首关于佛教的词《减字木兰花 赐元悟玉禅师》:
但能了净,万法因缘何足问。
日月无为,十二时中更不疑。
常须自在,识取从来无挂碍。
佛佛心心,佛若休心也是尘。
在金代,红螺寺是京城内大圣安寺的下院,而大圣安寺是皇家的家庙,地点在今天西城区的南横街。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1162年),将大圣安寺住持,也就是他母亲所尊奉的佛法大师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住持。佛觉禅师在红螺寺讲佛多年,法席盛大。

5 元代皇家看重红螺寺。在成吉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立有 “ 榜示碑 ” ,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 榜示碑 ” 写道 :“ 红螺山大明寺,系自来祝延圣寿 ” “ 不得于本寺非理行立搔扰 ” “ 寺林木并地土产业,东至孩儿坟,南至红螺镇,西至乾涧口,北至红螺被。并常住地四至内应有田土、园果、树木,亦仰诸人不得侵占、砍伐。如有违犯之人,即仰就便申告。” 这里概述了红螺寺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本寺非理骚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不得侵占、砍伐。现在这块碑还立在红螺寺中。
在元代,红螺寺同金代一样,也是大圣安寺的下院,大圣安寺也同金代一样是皇家的家庙。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主持大圣安寺的高僧,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云山大师当时还领有荣禄大夫大司空的官衔。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皇上恩准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云山大师用皇上所赐金银珍宝,又向社会募集部分银两,再次修缮了红螺寺,并在红螺寺种下一片竹林,这是北京最早从南方引进的竹林,至今仍长在红螺寺内,枝叶繁茂,有近700年历史。
6 明代皇家看重红螺寺。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 “ 护国资福禅寺 ” 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 出资重修了红螺寺。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 “ 天启大铜钟 ” , 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这口大钟为皇帝御赐,名为 “ 天启大铜钟 ” ,高为171.6厘米,口径为103.6厘米,重约一吨,青铜材质,双龙钮,莲瓣罩顶中,底边有八卦方位图形。钟表布满整部金刚经及诵经仪轨、诵经功德,二十药叉、四大天王、五果六通阿罗汉、菩萨、诸佛名号等文字。大钟共铸造阳文6406字,补刻明熹宗朱由校敕赐钟铭及造钟人太监王体乾官职姓名共双勾阳字89字,另内腔壁中部有铸钟工匠4人姓名,阳铸10字,共6505字,均为楷书,字体清晰流畅,布局规整严谨。红螺寺的这口钟,其铸造技术高超,字体、纹饰、图案等线条细腻流畅,钟壁曲线适度,壁厚设计科学,音色纯正浑厚。大钟整体一次浇铸完成,表里没有任何补铸痕迹,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即使以现代技术和装备,也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是明代铸造的大器中的精品。此钟现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7 清代皇家看重红螺寺。清朝从一入关就重视红螺寺。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年龄还小,摄政王多尔衮当政,他专门朝拜红螺寺并铸了一口钟,上铸铭文:“ 保大清江山永固 ” 。他还亲笔题匾《大光明藏》并挂于大雄宝殿,现已遗失。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在寺前当年元代云山大师种的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据《怀柔县志》记载:康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 “ 御竹林 ” 。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
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 “ 四至石碑 ” ,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
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对红螺寺神奇的 “ 竹林 ” “ 古银杏 ” 和大殿后的 “ 紫藤缠松 ” 景观赞不绝口。在寺南的青龙山观看寺庙全景时,发现红螺寺群山环抱、藏风聚气、祥云笼罩,是一处风水宝地。慈禧太后希望香火旺盛的红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重赏了红螺寺,写了 “ 福 ” “ 寿 ” 两个大字,挂于寺院东跨院的客堂,回宫后不久又差人送来了 “ 四扇玉屏风 ” “ 九曲莲花灯 ” 两件重宝,玉屏风摆在了客厅里,莲花灯挂于大雄宝殿内正中的释迦牟尼像前。
8 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历史上净土宗出了13位祖师,其中第12代彻悟(号际醒)大师和第13代印光大师,都曾在红螺寺讲经说法。清代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有 “ 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 之说。
解放后红螺寺曾一度衰败,被易为学校,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红螺寺景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逐步修复修缮了殿堂、罗汉园、观音寺等,开辟了旅游线路,大量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不断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同时还投巨资在红螺山西侧复建了 “ 山西庵 ” 、“ 三皇庙 ” 、“ 朝阳寺 ” 、 “ 天溪庵 ” 、“ 圣泉山观音寺 ” 等五处红螺寺下院,并融入了 “ 儒、道 ” 等中国传统文化,使红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补充和延伸, “ 佛、儒、道 ” 三教合一形成了红螺山红螺寺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内涵。
9 现在,红螺寺占地百亩,分五处庭院,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
大明寺有历史,护国资福寺有风光,红螺寺有底蕴、有美景。

红螺寺三重奏8
竹下作 御竹林 螺竹轩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红螺寺山门前生长繁茂、四季常青的竹林,是远近闻名的红螺寺三绝景之一。这片竹林为元代的云山禅师栽植,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悠久历史。
2 清初成书的《日下旧闻》记载红螺寺 “ 殿西有竹一亩。” 清康熙六十年版《怀柔县志》记载:“ 康熙三十二年,圣驾临幸。设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内侍记其数,凡六百余竿云 ” ,故得名 “ 御竹林 ” 。清怀柔知县吴景果对竹林爱护有加,把红螺寺竹子引植到县衙内,取名 “ 螺竹轩 ” ,并为红螺山,红螺寺御竹林各写《竹下作》,《红螺山》诗各一首。而今,当初的几百竿翠竹生息繁衍新竹现已逾百万株,成为景区的第一大雅景。
其一 红螺寺竹下作
北地严寒不宜竹,三竿两竿爱如玉。
红螺闻有千琅玕,岁久圆匀森似束。
不知此竹始何时,手植传是云山师。
结根灵谷喜幽邃,藏风聚气长蕃滋。
至尊昔日銮舆度,顾此檀栾为少驻。
六百一十有三竿,特敕中官记其数。
即今巨竹尽凋残,弱筱㛹娟尚可怜。
想见此君繁盛日,绿云苍雪连诸天。
为语山僧勤看管,平安日报休辞懒。
护取龙孙补旧林,我欲频来参玉版。
其二 红 螺 山
红螺腾焰碧峰巅,螺去潭空不记年。
孤塔尚传埋玉蜕,一沟犹见涌珠泉。
琅竿百个摇风细,璎珞双株带雪妍。
忆自宸游纤翠辇,霞光长烛紫霓天。

3 春末,大批的幼笋纷纷涌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竹子会快速的生长,仅仅两三个月内便可以完全发育成熟。细雨过后,竹林愈发灵动柔美,伴随着阵阵竹香和袅袅的青烟,让人仿佛身置江南烟雨中。
盛夏的骄阳里,竹叶伸展,形成郁郁葱葱的林荫大伞,林中溪流涌动,宁静悠远,穿行其间,绿色浓深,清碧幽雅,凉意袭人;微风轻拂,竹枝相拥婆娑,折光碎绿,葱笼蓊郁;阵风吹过时,百万竹篁随风摇曳,有如海潮伏涌,柔荡不息。
隆冬,万杆翠竹更显幽绿深邃,大雪过后,翠竹傲雪凌霜,不畏风雪严寒。白绿相衬,有如璧玉包翠,意境高洁。
竹子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因其清雅扶疏,严寒不凋,成为 “ 岁寒三友 ” 之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园林中的雅品。同时它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寺院中栽植竹林,另有神圣的信仰意义。

4 在古印度,竹林精舍是佛教创立的第一所佛寺,释迦牟尼曾多次在竹林讲经传教,后世佛徒尊竹林为圣地。寺院内多喜栽竹,以 “ 竹林寺 ” 命名的佛寺举不胜举。
竹子翠雅婆娑,劲拔有节,外坚中空,这些特征都蕴涵了佛教的 “ 四大皆空 ” 、讲求戒律的基本佛法及禅理。
5 “ 北地严寒不宜竹 ” ,是佛家的教化亦或是受这里独特温润的自然环境的迷惑,这些南来翠竹异地而生,虽久经严寒考验却仍繁衍至今。经过景区30年对御竹林的精心培育发展,如今已有百万杆翠竹,形成了一片绵延5公里、北方独有的竹海景观 。摇曳的竹叶、婆娑的竹影,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画卷。
清怀柔知县 吴景果诗竹下作、螺竹轩更为红螺山和红螺古寺的御竹林增添不尽的意境和禅意。

红螺寺三重奏9
须弥胜境 红螺寺 京北巨刹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 “ 京北巨刹 ” 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 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 ” 。大门内影壁上书 “ 须弥胜境 ” 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
红螺寺院正门台阶两侧各有两株古槐挺拔雄伟,枝繁叶茂,主干直径均在1米以上,大者直径为1.6米。姿态恰似彪形卫士守卫着山门。据传这四株古槐已有2000多年的树龄了。
红螺山红螺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古刹,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它的开山缘起,可以追溯到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佛教丛林。从东晋后赵帝王到清朝的多位皇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2 红螺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林木丰茂,桃红柳绿,古树参天,将整个寺院掩映在千亩松林之中,形成一幅 “ 碧波藏古刹 ” 的优美画卷。
红螺山之阳,曾有一泓泉水,名 “ 珍珠泉 ” ,据传泉里生活着两只斗大的红螺,昼伏夜出。每当暮色笼罩山林,红螺便吐出殷红耀眼的火焰,层林尽染,连山顶都红光熠熠,百里可见。红螺山、红螺寺便由此而得名。红螺死后,葬于寺内,并建宝塔两座以志纪念。
红螺寺是我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刹,世有 “ 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 之说。北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具自然之美的佛家苑林景观,特别是寺内三绝景更是堪称奇葩。
3 红螺寺有 “ 红螺三绝 ” :一是 “ 御竹林 ” ,有近700年历史,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成为红螺寺一大盛景。 二是 “ 雌雄银杏 ” ,大雄宝殿前有雌雄两棵古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像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 “ 夫妻树 ” 。三是 “ 紫藤寄松 ” ,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有一棵平顶松,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伸向四面八方,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又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阴面积近300平方米。俗话说:“ 藤缠松,松难生 ”,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相亲如初。
4 大雄宝殿的大殿内东侧悬挂着一口大铜钟,是红螺寺保留下来的一件重要文物,这口大钟为明代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皇帝御赐,名为 “ 天启大铜钟 ” ,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大钟高为171.6公分,口径为103.6公分,重约一吨,青铜材质,双龙钮,莲瓣罩顶中,底边有八卦方位图形,铸造工艺细致精美。钟表满布整部金刚经及诵经仪轨、诵经功德,二十药叉、四大天王、五果六通阿罗汉、菩萨、诸佛名号等文字。大钟共铸造阳文6406字,补刻明熹宗朱由校敕赐钟铭及造钟人太监王体乾官职姓名共双勾阳字89字,另内腔壁中部有铸钟工匠4人姓名,阳铸10字,全钟共6505字,字体均为楷书,字体清晰流畅,布局规整严谨。
我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而神秘的明珠。明代青铜器制造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期。红螺寺的这口钟,其铸造技术高超,字体、纹饰、图案等线条细腻流畅,钟壁曲线适度,壁厚设计科学,音色纯正浑厚。大钟整体一次浇铸完成,表里没有任何补铸痕迹,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即使以现代技术和装备,也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是明代铸造的大器中的精品。
有句俗语,几乎人所皆知的,叫做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这句话现在对世俗来讲有些贬义,但对寺院来讲,打钟、念经和礼拜供佛一起,共同组成了寺院每天的行仪。寺院一般早晨和黄昏各打钟一次,叫做 “ 晨昏钟 ” ,喻义着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打钟讲究节奏,速缓,钟声抑扬顿挫,传之既远,回荡不息。打 “ 晨昏钟 ” 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零八下,为什么要打一百零八下呢?这是暗含一年的意思,因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加起来是一百零八。还有一种说法,百八钟可去掉一百零八种烦恼,故有 “ 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出地狱,离火坑 ” 的说法。
附:天启大铜钟敕赐钟铭:
堂堂神器,精练质钢。巍乎法像,赫赫声扬。
音间天地,律合阴阳。四方维则,和鸣锵锵。
晨昏是赖,朝礼未央。镇护神京,永奠安康。
5 红螺寺北依的红螺山,南麓较平缓,有修砌的登山步道可到达红螺山顶,极易游人攀登。山上的植被分柏树林区、松树林区、红叶林区,站在红螺山之巅,举目四望:南方是苍茫无际的平原,田园、村落、城镇镇尽收眼底;西北是绵延无际的军都山脉,在群山环绕、峰回路转之间,万里长城像巨龙一样蜿蜒于群山之巅;向东眺望:雁栖湖、青龙峡的秀美景色尽收眼底。红螺寺景区分红螺山、红螺寺、观音寺、呈秀园、松林浴园、五百罗汉园六大景区,又有 “ 御竹林 ” 、 “ 雌雄银杏 ” 、“ 紫藤寄松 ” 三绝景点缀其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因而红螺寺景区是人们礼佛拜祖、登山健身、观光游览、怡神静心的好地方。

6 “ 寺古园林大,树古花气浓 ” —— 红螺寺佛家苑林独具古朴、庄严的禅境之美。茂林修竹,珍花异卉,松柏翠竹掩映下的青砖素瓦与苑林融溶合一,悠然而成清静佛国。红螺寺独占地理风水之妙,具足自然环境之美,历经千年而始终兴盛不衰。
旅游区环境幽雅,古木参天,经年常青,四季花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竞秀。寺西之珍珠泉,碧透似镜,沸泡如珠,有神泉之称;寺南之红螺湖,水波荡漾,溢彩流光,是一个划船、游泳、垂钓的好去处。景区经多年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了 “ 吃、住、行、游、购、娱 ” 于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完备的旅游度假风景区。“ 须弥胜境 ” 的红螺寺不愧 “ 京北巨刹 ” 。
附 红螺寺相关诗词7首 :
(1) 唐代幽州红螺山和尚
红螺山子近边夷,度得之流半是奚。
共语问酬都不会,可怜只言那斯祁。
(2) 明代池州中胜咏红螺寺
仰止红螺秀色明,千奇百态画难成。
峰峦隐见云初合,草木葱茏雨乍晴。
峙若藩垣环帝阙,森如剑戟雍山城。
怀宁自古多豪杰,信是钟灵产秀英。
(3) 游 红 螺 寺 明代巡关御史仪真马文卿
非云非雾亦非烟,夕吐红云焰触天。
山际萃眉呈透色,潭中螺髻照灵巅。
虹霓林麓光遥度,老蜃楼台影倒悬。
百丈峰头近北斗,错疑胜地吐龙泉。
(4) 游 红 螺 寺 清代-程宗颐
古寺倚瑶岑,森森竹径深。
寒皋飞堕叶,荒渚舞翔禽。
观偈窥禅性,谈空识佛心。
多志云与往,坐此欲投簪。
(5) 红 螺 寺 清代-刘震
扑面飞苍翠,马行嘶向风。
林随螺径曲,寺受夕阳红。
听磬移进立,灵泉触处通。
近边萧飒况,此日万缘宏。
(6) 游 红 螺 寺 老舍夫人-胡洁清
怀柔渺渺一古刹,老松红萝坠万花。
绚丽奇观少人迹,春游录幽待开发。
(7) 游 红 螺 寺 书法家-刘柄森
夕照红螺寺,竹青涵紫光。
老松藏古刹,新塑显天王。
禅院松萝翠,殿余银杏黄。
高秋当远目,遥念普陀乡。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